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特点,对地理学科框架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究。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分析地理学科的框架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时间维度”为突破口,从学科体系和学科逻辑两方面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以发展和联系的思维解决地理学问题的习惯,并通过研究人文地理中诸多发展规律,研究周期变化问题,研究内在因果的关联,构建起地理的发展框架、循环框架、关关框架。
[关键词] 时间维度;高中地理;学科框架;教学研究
时间维度并不仅仅指客观世界的先后时间,还包括由时间决定的客观发展变化。从时间层面看,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化和发展性变化。由此可知,地理学科的不同章节都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有效串联。
学科框架是由知识学科体系和内在学科逻辑共同构成的。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绘制知识逻辑图并不困难,这也不能被称为学科框架。所谓学科框架不仅仅是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分析,还是对学科学习和学习逻辑的有序梳理。不同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入手点和思维分析有着各自的逻辑,但他们自己思考出的逻辑并不能成为完整的学科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时间维度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归纳,形成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框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構建地理学科框架对“教”和“学”的意义
构建地理学科框架并不仅仅做知识体系的总结和概括,而是从思维层面引导学生搭建地理学科知识网,不断增强大脑的思维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分析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意义。
1.构建地理学科框架对“教”的意义
第一,明确各章节在整个学科中的关键性。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埋头苦干,还需要抬头看路,需要弄清楚各章节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每个地理教研室都会详细研究学期教学内容和章节教案,尽最大努力向学生传授全面性的知识,但却很少讨论具体知识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边教学边构建学科框架能够极大弥补教学活动的弱项,帮助学生做好学科知识规划,建立起学科框架意识。
第二,形成贯通性的教学思维,简化教学内容。学科框架能够明确建立知识前后的联系,进而将教学活动关联起来。学科框架的构成让教师的教学思维也随之连贯,教学方法、思考入手点和思维方式等都不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轻松许多。在制定好的学科框架内,教师教学思维连贯,内容简化,整个教学便会倍感轻松。
第三,逐步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框架如同教学提纲,时刻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框架内容对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关联的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多维度分析,便能够得到分析问题的新方法,获得更深的知识感悟。学科框架也会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得到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坚持学科框架的教学研究,就能够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构建地理学科框架对“学”的意义
第一,以联系的思维看问题,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理解地理知识一方面需要掌握具体知识点,另一方面需要连贯性的学习思维。学科框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连贯性的学习思维。从而,由“点”出发,整合成块,在头脑中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学科框架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学科框架将使这种关联逻辑和思维大大增强,让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减轻。
第二,突出地理学科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潜力的必要要素。学科框架如同树木枝干将整个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只要学生顺着其中的一点进行思考,便可以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奇妙之处,更有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调查,很多学生会以学科框架为依据进行地理知识的联想和知识推导,这与学科框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
第三,邊复习边学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科框架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在框架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边复习边学习新知识,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如果没有学习框架,学生则会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学习新知识方面,逐渐忽略对旧知识的复习,常常迷失在学习新知识的困境中,而找不到地理学科的学习头绪。学科框架能够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能够让学生兼顾新旧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可行性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和人类的发展史。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教学和学习。例如: “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是经过多年的自然运动、河流冲击等形成的;“城市与城市化”可以从人类发展的时间轴上入手研究;“交通运输布局”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完成的。由此可知,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统筹学科知识是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是具有可行性的。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能够关联知识点,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只要在教学活动中从时间维度入手,分析特殊地域经济发展的缘由,为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位置”和“人为活动”分析框架。如此一来,学生的学科思维便会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分析,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教学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框架中获得感触,激发出潜力。
三、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具体策略
1.构建发展框架
从时间维度看,部分地理问题呈现出由简到繁的发展变化规律。这部分地理问题集中在学科的理论模型研究、人类的迁移变化和城市发展趋势等方面。只要坚持以时间为研究线索,便能够将地理层面的人类活动紧紧关联在一起,让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例如:从时间维度整合“农业区位选择”内容。以我国农业为例,封建社会的农业选择看土壤、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现在选择又增加了国家政策、市场价格、机械工具;大农场商品农业作物还会考虑到交通运输、劳动力和销售市场位置等。在考虑问题时,可以时间维度为线索,排列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出最有价值的农业区位。具有“发展”特性的地理知识,都可以时间维度为依据,构建出发展性框架。
2.构建循环框架
从时间维度看,部分地理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地理学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气候、水循环、大气循环以及洋流循环之中。对于此问题,可以循环阶段为分界点,细化整个循环性运动过程,购进循环框架。
例如:在“自然水循环”中寻找时间节点,构建循环框架。节点1:海洋蒸发。节点2:空中降雨。节点3:地下水流向海洋。类似循环性问题,都可用具体节点进行分解,形成循环框架。
3.构建关联框架
从时间维度看,研究条件和结果,分析地理问题的因果关系,构建关联框架。不同核心的地理问题有着内在因果关系,以时间维度为基便可分析出其中关联,构成关联框架。
例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因果关联。无论地理环境具体表现如何,都是热量分布不均造成的。如果将大陆看作高度一致的平面,则只会表现出“整体性”;考虑到不同大陆位置不同的海拔高度,则会表现出“差异性”。热量分布不均来自海洋影响和海拔不均,只要搞清楚这一根本原因,就能够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具体表现,建立关联框架。类似具有因果关联的知识有很多,充分利用可以建立起庞大的关联性内容。
高中地理知识繁多,需要边学习边完善学科框架,一方面便于学生的复习和前后知识联系,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教学研究还存在缺陷,还需要继续研究,以便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虞文志.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策略性教学[J].地理教育,2014(1).
[2]陈继革.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J].地理教学,2014(10).
[3]余平.对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思考[J].地理教学,2014(15).
[4]马滢.高中地理教学框架构建浅析[J].高考,2013(12).
[5]钱寿英.高中地理教材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邓 振
[关键词] 时间维度;高中地理;学科框架;教学研究
时间维度并不仅仅指客观世界的先后时间,还包括由时间决定的客观发展变化。从时间层面看,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化和发展性变化。由此可知,地理学科的不同章节都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有效串联。
学科框架是由知识学科体系和内在学科逻辑共同构成的。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绘制知识逻辑图并不困难,这也不能被称为学科框架。所谓学科框架不仅仅是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分析,还是对学科学习和学习逻辑的有序梳理。不同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入手点和思维分析有着各自的逻辑,但他们自己思考出的逻辑并不能成为完整的学科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时间维度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归纳,形成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框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構建地理学科框架对“教”和“学”的意义
构建地理学科框架并不仅仅做知识体系的总结和概括,而是从思维层面引导学生搭建地理学科知识网,不断增强大脑的思维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分析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意义。
1.构建地理学科框架对“教”的意义
第一,明确各章节在整个学科中的关键性。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埋头苦干,还需要抬头看路,需要弄清楚各章节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每个地理教研室都会详细研究学期教学内容和章节教案,尽最大努力向学生传授全面性的知识,但却很少讨论具体知识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边教学边构建学科框架能够极大弥补教学活动的弱项,帮助学生做好学科知识规划,建立起学科框架意识。
第二,形成贯通性的教学思维,简化教学内容。学科框架能够明确建立知识前后的联系,进而将教学活动关联起来。学科框架的构成让教师的教学思维也随之连贯,教学方法、思考入手点和思维方式等都不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轻松许多。在制定好的学科框架内,教师教学思维连贯,内容简化,整个教学便会倍感轻松。
第三,逐步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框架如同教学提纲,时刻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框架内容对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关联的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多维度分析,便能够得到分析问题的新方法,获得更深的知识感悟。学科框架也会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得到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坚持学科框架的教学研究,就能够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构建地理学科框架对“学”的意义
第一,以联系的思维看问题,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理解地理知识一方面需要掌握具体知识点,另一方面需要连贯性的学习思维。学科框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连贯性的学习思维。从而,由“点”出发,整合成块,在头脑中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学科框架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学科框架将使这种关联逻辑和思维大大增强,让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减轻。
第二,突出地理学科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潜力的必要要素。学科框架如同树木枝干将整个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只要学生顺着其中的一点进行思考,便可以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奇妙之处,更有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调查,很多学生会以学科框架为依据进行地理知识的联想和知识推导,这与学科框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
第三,邊复习边学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科框架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在框架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边复习边学习新知识,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如果没有学习框架,学生则会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学习新知识方面,逐渐忽略对旧知识的复习,常常迷失在学习新知识的困境中,而找不到地理学科的学习头绪。学科框架能够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能够让学生兼顾新旧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可行性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和人类的发展史。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教学和学习。例如: “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是经过多年的自然运动、河流冲击等形成的;“城市与城市化”可以从人类发展的时间轴上入手研究;“交通运输布局”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完成的。由此可知,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统筹学科知识是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是具有可行性的。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能够关联知识点,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只要在教学活动中从时间维度入手,分析特殊地域经济发展的缘由,为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位置”和“人为活动”分析框架。如此一来,学生的学科思维便会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分析,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教学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框架中获得感触,激发出潜力。
三、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具体策略
1.构建发展框架
从时间维度看,部分地理问题呈现出由简到繁的发展变化规律。这部分地理问题集中在学科的理论模型研究、人类的迁移变化和城市发展趋势等方面。只要坚持以时间为研究线索,便能够将地理层面的人类活动紧紧关联在一起,让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例如:从时间维度整合“农业区位选择”内容。以我国农业为例,封建社会的农业选择看土壤、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现在选择又增加了国家政策、市场价格、机械工具;大农场商品农业作物还会考虑到交通运输、劳动力和销售市场位置等。在考虑问题时,可以时间维度为线索,排列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出最有价值的农业区位。具有“发展”特性的地理知识,都可以时间维度为依据,构建出发展性框架。
2.构建循环框架
从时间维度看,部分地理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地理学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气候、水循环、大气循环以及洋流循环之中。对于此问题,可以循环阶段为分界点,细化整个循环性运动过程,购进循环框架。
例如:在“自然水循环”中寻找时间节点,构建循环框架。节点1:海洋蒸发。节点2:空中降雨。节点3:地下水流向海洋。类似循环性问题,都可用具体节点进行分解,形成循环框架。
3.构建关联框架
从时间维度看,研究条件和结果,分析地理问题的因果关系,构建关联框架。不同核心的地理问题有着内在因果关系,以时间维度为基便可分析出其中关联,构成关联框架。
例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因果关联。无论地理环境具体表现如何,都是热量分布不均造成的。如果将大陆看作高度一致的平面,则只会表现出“整体性”;考虑到不同大陆位置不同的海拔高度,则会表现出“差异性”。热量分布不均来自海洋影响和海拔不均,只要搞清楚这一根本原因,就能够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具体表现,建立关联框架。类似具有因果关联的知识有很多,充分利用可以建立起庞大的关联性内容。
高中地理知识繁多,需要边学习边完善学科框架,一方面便于学生的复习和前后知识联系,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从时间维度构建地理学科框架的教学研究还存在缺陷,还需要继续研究,以便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虞文志.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策略性教学[J].地理教育,2014(1).
[2]陈继革.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J].地理教学,2014(10).
[3]余平.对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思考[J].地理教学,2014(15).
[4]马滢.高中地理教学框架构建浅析[J].高考,2013(12).
[5]钱寿英.高中地理教材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