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知识的渗透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网络化跨文化交际方式,以双向文化渗入为切入点,施行网络化英语教学,使得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中西方文化意识方面都获得了极大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网络;双向文化交流;问卷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8-0018-4
Abstract: As language is both a transporter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comprehension of cultural issues form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his paper discuss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among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With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s the pivotal part, this resulted in improving the Chinese students’language ability,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culture,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et, bi-cultur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1. 引言
21世纪是全球化世纪,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不仅要到国外从事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来到中国,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因此英语学习者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并负有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担负着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意识这一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尝试性的中美学生双向文化交流活动,力求寻找到一条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2. 双向交流教学实践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指出,美国学生缺乏对其它国家的了解。(Asia Society, 2001;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2002; National Geographic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2; States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2002: 20-22)美国学生及教师对过去和现在的国际事件表现出无知和冷漠的态度。(Barrows et al., 1981: 19-36; Pike & Barrows, 1979; Tye & Tye, 1983: 165-177) 为此,美国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使学生了解其它国家和文化,使学生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有责任心的公民。
中国专家、学者王守仁(2001: 106-107)指出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应落在让学生了解作为不同体系的中西方文化,探究各自的思想基础和基本观念。通过对比分析,从深层次上认识文化思想差异,这样对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了解、尊重西方文化,要有文化差异意识,同时要有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文化,外语工作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全面地介绍中国,让外国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跨文化交际要坚持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教学要求》多次提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式学习方向发展”,“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这些提法的中心思想是“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的理论根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Piaget,1967),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新的意义。(Glasersfeld,1995)
《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目前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以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1)情景教学。设计具体事物的仿真环境,替代抽象语言的描述 ;(2)个案学习。提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3)实地操作。通过实践提高学习者的技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启发式教学。采用切身的问题,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地得到问题的答案;(5)合作学习。通过多人之间探讨每个知识点,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张磊、杨胜国,2000: 43)
何高大(2002: 156)认为,要突破高校网络英语教学,需“跨国合作,引智引资,结合中国教育技术的国情,按中国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特征,进行合理的整合,共同开发网络和软件。”
我们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要求》以及针对目前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根据中美双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
3. 网络化英语教学双向文化交流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施
3.1 教学对象
为提高个性化学习,创造真实的语言、文化交际环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39人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两个班的学生38人进行配对结组(其中一位美国学生对应两位中国学生),使得每位中国学生都有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结对伙伴。
3.2 SNS技术支持
密苏里大学提供Shadow netWorkspace(SNS) 技术。SNS是由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设计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安全学习社团平台,它为所有参加密苏里大学“Show Me the World”项目而没有服务器的合作伙伴提供免费服务,“Show Me the World”项目的教育技术协调员为中美双方的77位学生以及3名教师都设置了用户名和密码,从而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随时进入SNS,利用电子讨论板查看信息,上载材料,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教学活动
3.3.1 传记撰写活动
中美双方学生首先完成自己传记的撰写,上载到电子讨论板。要求结对学生互相阅览对方的作品,以尽量熟悉、了解对方,然后就彼此自传内容进行语言、写作、日常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为进一步交流奠定基础。
3.3.2 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
中美双方学生共同阅读同一篇文章、同一首诗歌,并就文章、诗歌内容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展开讨论。我们选取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对象,学生们通过学习、领悟对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以及通过语言结对者对作品的详尽阐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渗透。
3.4 教师的作用
3.4.1 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何克抗,1997 :35-43)《教学要求》中提到“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应重视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文化交流活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美教师共同设计、安排文化交流活动。传记写作、阅读和反馈以及阅读、讨论给定的文章和诗歌,并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②美国教师为中美学生的传记写作提出详尽的要求,从而使得中美双方学生以及中方教师都从中学到很多传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
③中方教师提供了体现中国文化的李白诗《月下独酌》和孔子《论语》第一篇《学而》的中英文对照;美国教师提供美国作家Peter Hessler的英文作品。
④技术指导。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对SNS都比较陌生,经常会碰到技术上的问题。学生可以以E-mail的形式或在SNS上直接向三名合作教师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3.3.2 教师的协调作用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然而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各方面的原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如个别中国学生由于自己的语言结对者给别人回复了信息就误解为对方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中断联系 ;有些中国或美国个别学生迟迟不给对方回音,致使无法将活动进行下去。这都需要教师在“电子讨论板”上及时浏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对方教师和自己的学生沟通,解决问题。
②教师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从而加以表扬和鼓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如及时表扬某些学生对李白《月下独酌》和孔子《学而》的深刻领悟及明晰独到的阐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的表达欲、表现欲,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4. 网络化双向文化交流英语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在两个交流活动完成后,对中国学生进行了项目活动反馈调查,调查问卷包括8个开放性问题 :(1)这种合作关系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值?(2)这种跨文化学习经验对你有什么影响?(3)你学到最多的是什么?(4)与美国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最使你激动的或最使你感兴趣的事是什么?(5)这种合作关系是否提高了你的英语技能?如果是,在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6)这次合作结束后,你对美国人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7)你认为美国合作伙伴从此项活动中学到最多的是什么,尤其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认识方面?(8)你认为这次合作关系是否有助于自己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有何意义?
调查问卷以E-mail的形式分发,共收到有效答卷37份,回答率为95%。按问题回答的主题方向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下面的结果:

4.1 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向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欲望
大多数中国学生以为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凭此中国就可以闻名于全世界,但事实却与此有些距离。43.2%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一些美国学生甚至对中国一个大体的认识也没有。所以,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中国的大门尚未完全敞开,未能让全世界对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英语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这一历史重任。
4.2 增进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中国学生向美国结对伙伴讲解孔子《论语》以及对李白诗歌意象的剖析,美国学生对中国优美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多了解中国,渴望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对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政策以及普通中国人的正常思维和情感的理解。100%被调查的中国学生都意识到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了解自身国家的文化是满足双向文化交流的最基本的需要,从而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4.3 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与美国结对者文化交流的真实语境中,中国的大学生们才真正了解到一个居住在美国的普通人的生活情况,得知那些同龄的美国学生对工作、人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态度和选择。59.5%的学生通过跨文化交际,改变了对美国人的看法,认为他们不像预想中的那样傲慢,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完全独立于父母,发现他们也很友好、关心他人、热爱父母,大大丰富了关于美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4.4 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通过此次交流活动,有些语言结对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使中国学生增加了人生体验和阅历,开阔了视野。一位男生说:“与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交谈能使我感悟生活,鼓舞我进一步去探究生活的真谛。”一位女生则说 :“此次交流活动使我明白看待文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衡量。” 45.9%的学生认为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美国人的个性、生活以及文化,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
4.5 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通过与美国学生进行结对交流,使得中国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渴望,注意英语本族人所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他们思维方式的特点等各个方面。10.8%的学生认为口语方面得到了提高,64.8%的学生认为在语法、阅读、写作方面提高了语言技能,整体语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获益非浅。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日益全球化,各民族、种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于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开展的网络化英语教学双向文化交流实践活动,我们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与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通过文化双向交流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西方文化的错误或片面的看法,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与美国学生的结对交流,无论在思维方式、语法、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达到了我们双向交流的目的。这次活动为进一步展开更广、更深的双向交流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大学生增添了一种全新的有效英语学习辅助模式。
参考文献
Asia Society. Asia in the Schools: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M]. New York: Asia Society, 2001.
Barrows,T.S. & J. L. Clark & S. F. Klein. What college seniors know about their world[A]. New Rochelle. Education and the Worldview[C]. New York: Change Magazine Press, 1980: 19-36.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The Nation’s Report Card: U.S. History 2001. Washington: Author. Retrieved July 07, 2003, from 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itmrls/
National Geographic Education Foundation. Roper 2002 Global Geographic Literacy Survey. Washington: Author. Retrieved July 07, 2003, from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geosurvey/
Piaget J. Biology and Knowledge[M]. Paris: Gallimard, 1967.
Pike, L. W. & T. S. Barrows. Other Nations, Other Peoples[M]. Washington: Office of Education, 1979.
States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States Institute Report[R]. New York: Asia Society, 2002: 20-22.
Tye, B. & K. Tye. Global education research: A partial agenda for the future[J].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1983, 8(1): 165-177.
Von Glasersfeld 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M]. Washington: Falmer, 1995.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
何高大. 中国网络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4):154-15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教育技术研究,1997(1):35-43.
王守仁.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106-107.
张磊、杨胜国. 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2000(12):43-46.
关键词:英语教学;网络;双向文化交流;问卷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8-0018-4
Abstract: As language is both a transporter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comprehension of cultural issues form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his paper discuss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among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With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s the pivotal part, this resulted in improving the Chinese students’language ability,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culture,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et, bi-cultur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1. 引言
21世纪是全球化世纪,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不仅要到国外从事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来到中国,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因此英语学习者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并负有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担负着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意识这一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尝试性的中美学生双向文化交流活动,力求寻找到一条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2. 双向交流教学实践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指出,美国学生缺乏对其它国家的了解。(Asia Society, 2001;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2002; National Geographic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2; States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2002: 20-22)美国学生及教师对过去和现在的国际事件表现出无知和冷漠的态度。(Barrows et al., 1981: 19-36; Pike & Barrows, 1979; Tye & Tye, 1983: 165-177) 为此,美国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使学生了解其它国家和文化,使学生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有责任心的公民。
中国专家、学者王守仁(2001: 106-107)指出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应落在让学生了解作为不同体系的中西方文化,探究各自的思想基础和基本观念。通过对比分析,从深层次上认识文化思想差异,这样对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了解、尊重西方文化,要有文化差异意识,同时要有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文化,外语工作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全面地介绍中国,让外国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跨文化交际要坚持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教学要求》多次提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式学习方向发展”,“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这些提法的中心思想是“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的理论根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Piaget,1967),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新的意义。(Glasersfeld,1995)
《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目前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以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1)情景教学。设计具体事物的仿真环境,替代抽象语言的描述 ;(2)个案学习。提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3)实地操作。通过实践提高学习者的技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启发式教学。采用切身的问题,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地得到问题的答案;(5)合作学习。通过多人之间探讨每个知识点,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张磊、杨胜国,2000: 43)
何高大(2002: 156)认为,要突破高校网络英语教学,需“跨国合作,引智引资,结合中国教育技术的国情,按中国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特征,进行合理的整合,共同开发网络和软件。”
我们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要求》以及针对目前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根据中美双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
3. 网络化英语教学双向文化交流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施
3.1 教学对象
为提高个性化学习,创造真实的语言、文化交际环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39人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两个班的学生38人进行配对结组(其中一位美国学生对应两位中国学生),使得每位中国学生都有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结对伙伴。
3.2 SNS技术支持
密苏里大学提供Shadow netWorkspace(SNS) 技术。SNS是由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设计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安全学习社团平台,它为所有参加密苏里大学“Show Me the World”项目而没有服务器的合作伙伴提供免费服务,“Show Me the World”项目的教育技术协调员为中美双方的77位学生以及3名教师都设置了用户名和密码,从而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随时进入SNS,利用电子讨论板查看信息,上载材料,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教学活动
3.3.1 传记撰写活动
中美双方学生首先完成自己传记的撰写,上载到电子讨论板。要求结对学生互相阅览对方的作品,以尽量熟悉、了解对方,然后就彼此自传内容进行语言、写作、日常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为进一步交流奠定基础。
3.3.2 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
中美双方学生共同阅读同一篇文章、同一首诗歌,并就文章、诗歌内容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展开讨论。我们选取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对象,学生们通过学习、领悟对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以及通过语言结对者对作品的详尽阐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渗透。
3.4 教师的作用
3.4.1 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何克抗,1997 :35-43)《教学要求》中提到“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应重视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文化交流活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美教师共同设计、安排文化交流活动。传记写作、阅读和反馈以及阅读、讨论给定的文章和诗歌,并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②美国教师为中美学生的传记写作提出详尽的要求,从而使得中美双方学生以及中方教师都从中学到很多传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
③中方教师提供了体现中国文化的李白诗《月下独酌》和孔子《论语》第一篇《学而》的中英文对照;美国教师提供美国作家Peter Hessler的英文作品。
④技术指导。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对SNS都比较陌生,经常会碰到技术上的问题。学生可以以E-mail的形式或在SNS上直接向三名合作教师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3.3.2 教师的协调作用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然而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各方面的原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如个别中国学生由于自己的语言结对者给别人回复了信息就误解为对方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中断联系 ;有些中国或美国个别学生迟迟不给对方回音,致使无法将活动进行下去。这都需要教师在“电子讨论板”上及时浏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对方教师和自己的学生沟通,解决问题。
②教师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从而加以表扬和鼓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如及时表扬某些学生对李白《月下独酌》和孔子《学而》的深刻领悟及明晰独到的阐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的表达欲、表现欲,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4. 网络化双向文化交流英语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在两个交流活动完成后,对中国学生进行了项目活动反馈调查,调查问卷包括8个开放性问题 :(1)这种合作关系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值?(2)这种跨文化学习经验对你有什么影响?(3)你学到最多的是什么?(4)与美国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最使你激动的或最使你感兴趣的事是什么?(5)这种合作关系是否提高了你的英语技能?如果是,在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6)这次合作结束后,你对美国人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7)你认为美国合作伙伴从此项活动中学到最多的是什么,尤其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认识方面?(8)你认为这次合作关系是否有助于自己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有何意义?
调查问卷以E-mail的形式分发,共收到有效答卷37份,回答率为95%。按问题回答的主题方向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下面的结果:

4.1 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向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欲望
大多数中国学生以为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凭此中国就可以闻名于全世界,但事实却与此有些距离。43.2%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一些美国学生甚至对中国一个大体的认识也没有。所以,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中国的大门尚未完全敞开,未能让全世界对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英语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这一历史重任。
4.2 增进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中国学生向美国结对伙伴讲解孔子《论语》以及对李白诗歌意象的剖析,美国学生对中国优美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多了解中国,渴望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对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政策以及普通中国人的正常思维和情感的理解。100%被调查的中国学生都意识到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了解自身国家的文化是满足双向文化交流的最基本的需要,从而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4.3 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与美国结对者文化交流的真实语境中,中国的大学生们才真正了解到一个居住在美国的普通人的生活情况,得知那些同龄的美国学生对工作、人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态度和选择。59.5%的学生通过跨文化交际,改变了对美国人的看法,认为他们不像预想中的那样傲慢,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完全独立于父母,发现他们也很友好、关心他人、热爱父母,大大丰富了关于美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4.4 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通过此次交流活动,有些语言结对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使中国学生增加了人生体验和阅历,开阔了视野。一位男生说:“与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交谈能使我感悟生活,鼓舞我进一步去探究生活的真谛。”一位女生则说 :“此次交流活动使我明白看待文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衡量。” 45.9%的学生认为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美国人的个性、生活以及文化,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
4.5 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通过与美国学生进行结对交流,使得中国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渴望,注意英语本族人所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他们思维方式的特点等各个方面。10.8%的学生认为口语方面得到了提高,64.8%的学生认为在语法、阅读、写作方面提高了语言技能,整体语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获益非浅。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日益全球化,各民族、种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于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开展的网络化英语教学双向文化交流实践活动,我们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与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通过文化双向交流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西方文化的错误或片面的看法,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与美国学生的结对交流,无论在思维方式、语法、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达到了我们双向交流的目的。这次活动为进一步展开更广、更深的双向交流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大学生增添了一种全新的有效英语学习辅助模式。
参考文献
Asia Society. Asia in the Schools: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M]. New York: Asia Society, 2001.
Barrows,T.S. & J. L. Clark & S. F. Klein. What college seniors know about their world[A]. New Rochelle. Education and the Worldview[C]. New York: Change Magazine Press, 1980: 19-36.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The Nation’s Report Card: U.S. History 2001. Washington: Author. Retrieved July 07, 2003, from 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itmrls/
National Geographic Education Foundation. Roper 2002 Global Geographic Literacy Survey. Washington: Author. Retrieved July 07, 2003, from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geosurvey/
Piaget J. Biology and Knowledge[M]. Paris: Gallimard, 1967.
Pike, L. W. & T. S. Barrows. Other Nations, Other Peoples[M]. Washington: Office of Education, 1979.
States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States Institute Report[R]. New York: Asia Society, 2002: 20-22.
Tye, B. & K. Tye. Global education research: A partial agenda for the future[J].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1983, 8(1): 165-177.
Von Glasersfeld 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M]. Washington: Falmer, 1995.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
何高大. 中国网络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4):154-15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教育技术研究,1997(1):35-43.
王守仁.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106-107.
张磊、杨胜国. 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2000(1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