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公共选修课在高校教学中对于开展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素质教育 和谐校园
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已形成共识: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素质教育超越了传统的狭隘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等院校开设选修类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它既可迅速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反映到教学中来,以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改变知识结构,为将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才干提供保障。据介绍[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开设的选修课达124门,日本早稻田大学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德国工科大学基础阶段25%的学分为选修课,专业阶段50%的课程为选修课。即使在以培养窄型专业的专家而著称的俄罗斯,近年来亦提出了培养“博学专家”的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在高教改革日益发展的今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更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校园的大事。
一、 公共选修课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大学的和谐发展要求有和谐的大学理念与之相呼应,大学的和谐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不仅要有发展战略的和谐,也要有管理机制的和谐,更要有校园文化的和谐,着重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精神,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开展素质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 我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当前高校教改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日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不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公选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学分,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并不重要,只选那些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
2.课程数量不足,教学资源有限
选修人数及课程容量间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艺术类课程和介绍当代最新科技、管理类等热门课程选课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热门课程挤爆头,而冷门课无人报名的现象时有发生。
开课总门数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这主要是由于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优秀教师开课很少,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连续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
3.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我校目前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选课、课堂管理、成绩认定和登载没有完整系统的管理规定,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有所放松。大部分课程由于选课人数多,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监督和考核难度较大。所以,只选课,不听课,混学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教材选购较困难
与专业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时效性比较强,内容更新较快,教材出版周期往往跟不上课程内容变化的速度,而且选修人数的未知性给公共选修课教材的订购也带来了困难,学生在缺少教材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听课,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
5.校内制度导向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许多高校实行业绩量化制度,即,把教师的收入和业绩紧密相连,课程类型、课时数、学生数量等都可以通过校内的具体规定,化为课程系数,再根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转化为确定的教分。我校亦不例外,这种业绩量化制度使得重量不重质现象比比皆是,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过分看重教学的学时数(因为其与收入直接挂钩)。
三、 公共选修课的优化措施
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方面“有用的”的东西,也要传授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无用的”东西。常识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好不好,与毕业后的成就关系不大。说明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所谓的有用知识。对那些社会急需的所谓有用的知识,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专业课的重要性,表现在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度很高,但它是短期效应,公共选修课特别是人文类公共选修课表面上看似教给学生的是无用的知识,实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3]。大学显然要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效应之间的关系。地方院校往往存在过分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导致教出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这与学校轻视公共选修课不无关系。
基于此,地方院校在制订相关政策时,要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决不能重科研轻教学;在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绝不能存在孰轻孰重的歧视性政策,应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去。
(一)要转变认识观念
选修课的开设首先可以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开拓视野,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培养自学能力,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这是必修课所无法替代的;其次,选修课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只不过是在教学的组织上将选课权利交给了学生本人,允许他们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志向及将来可能的工作去向选修而已,并非可有可无。因此,要加强选修课建设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选修课,形成学校重视、教师认真、学生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要加强选课指导和教学管理
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务处应从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对选修课的内容、目的、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充分知晓,包括网上通知、书面文件发布、发放选课指南、深入学生第一线等多种方式。公选课在考试管理方面是教学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考核方面,既要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客观性,又要坚持考试的多样性,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答辩、演讲、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以考促进,以考促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要保证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制度[4]
要逐步加大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学校督导员、系督导员、系负责教学领导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应建立经常随机听课制度,听课结束后将听课情况与任课教师即时沟通,也可以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网上选课指导评教系统。在师资和教学资源方面,采取积极政策。师资方面,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几大模块中,各引进一至两名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师,并通过设立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中去;在资源建设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研制和购入等多种方式,结合学校实际,合理改造。
总起来说就是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保障公共选修课的地位,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教改和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理等.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践与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3,(2).
[2]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管理争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高玉峰,贠小波,雷小庆等.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对策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2):70-72.
[4]张尚武,刘济科.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引导和管理切实保障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高等理科教育,2007,(1):82-83.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素质教育 和谐校园
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已形成共识: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素质教育超越了传统的狭隘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等院校开设选修类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它既可迅速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反映到教学中来,以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改变知识结构,为将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才干提供保障。据介绍[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开设的选修课达124门,日本早稻田大学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德国工科大学基础阶段25%的学分为选修课,专业阶段50%的课程为选修课。即使在以培养窄型专业的专家而著称的俄罗斯,近年来亦提出了培养“博学专家”的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在高教改革日益发展的今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更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校园的大事。
一、 公共选修课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大学的和谐发展要求有和谐的大学理念与之相呼应,大学的和谐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不仅要有发展战略的和谐,也要有管理机制的和谐,更要有校园文化的和谐,着重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精神,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开展素质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 我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当前高校教改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日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不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公选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学分,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并不重要,只选那些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
2.课程数量不足,教学资源有限
选修人数及课程容量间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艺术类课程和介绍当代最新科技、管理类等热门课程选课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热门课程挤爆头,而冷门课无人报名的现象时有发生。
开课总门数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这主要是由于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优秀教师开课很少,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连续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
3.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我校目前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选课、课堂管理、成绩认定和登载没有完整系统的管理规定,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有所放松。大部分课程由于选课人数多,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监督和考核难度较大。所以,只选课,不听课,混学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教材选购较困难
与专业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时效性比较强,内容更新较快,教材出版周期往往跟不上课程内容变化的速度,而且选修人数的未知性给公共选修课教材的订购也带来了困难,学生在缺少教材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听课,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
5.校内制度导向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许多高校实行业绩量化制度,即,把教师的收入和业绩紧密相连,课程类型、课时数、学生数量等都可以通过校内的具体规定,化为课程系数,再根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转化为确定的教分。我校亦不例外,这种业绩量化制度使得重量不重质现象比比皆是,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过分看重教学的学时数(因为其与收入直接挂钩)。
三、 公共选修课的优化措施
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方面“有用的”的东西,也要传授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无用的”东西。常识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好不好,与毕业后的成就关系不大。说明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所谓的有用知识。对那些社会急需的所谓有用的知识,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专业课的重要性,表现在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度很高,但它是短期效应,公共选修课特别是人文类公共选修课表面上看似教给学生的是无用的知识,实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3]。大学显然要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效应之间的关系。地方院校往往存在过分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导致教出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这与学校轻视公共选修课不无关系。
基于此,地方院校在制订相关政策时,要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决不能重科研轻教学;在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绝不能存在孰轻孰重的歧视性政策,应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去。
(一)要转变认识观念
选修课的开设首先可以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开拓视野,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培养自学能力,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这是必修课所无法替代的;其次,选修课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只不过是在教学的组织上将选课权利交给了学生本人,允许他们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志向及将来可能的工作去向选修而已,并非可有可无。因此,要加强选修课建设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选修课,形成学校重视、教师认真、学生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要加强选课指导和教学管理
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务处应从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对选修课的内容、目的、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充分知晓,包括网上通知、书面文件发布、发放选课指南、深入学生第一线等多种方式。公选课在考试管理方面是教学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考核方面,既要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客观性,又要坚持考试的多样性,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答辩、演讲、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以考促进,以考促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要保证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制度[4]
要逐步加大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学校督导员、系督导员、系负责教学领导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应建立经常随机听课制度,听课结束后将听课情况与任课教师即时沟通,也可以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网上选课指导评教系统。在师资和教学资源方面,采取积极政策。师资方面,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几大模块中,各引进一至两名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师,并通过设立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中去;在资源建设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研制和购入等多种方式,结合学校实际,合理改造。
总起来说就是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保障公共选修课的地位,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教改和建设和谐校园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理等.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践与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3,(2).
[2]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管理争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高玉峰,贠小波,雷小庆等.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对策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2):70-72.
[4]张尚武,刘济科.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引导和管理切实保障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高等理科教育,2007,(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