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课堂作文教学的指导模式,常见的有:一是话题加范文加材料……提供范例,让学生仿写;二是静态章法知识的讲解……明白了“好文章”的技法,让学生去运用;三是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依据情景体验而写作。
“情景的创设”的写作教学价值,在于它解决的不仅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对写作主体的情感层面将是一次立体的开发。王荣生认为:“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能的训练勾联起来,编制一部关注写作过程的、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写作教材。”(《语文学习》2006、10、P17)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情景的创设”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写作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生活、情感的源头处开掘,唤醒学生情感,摇动学生心灵。“情境作文”的提出正是源于这一思想。
一、“情境作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情境作文,就是设置情景以为学生感受的平台,通过观察、激情、联想、探究等步骤,以“景”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以“思”辩“理”,由“景”入“境”,升华境界,全面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形式。情境作文的理论基础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其核心观念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关注现实、培养兴趣、增强情感、发展思维、深化认知、强化审美,是情境作文的基本功能。
二、“情境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唤醒:在情景中唤醒,在唤醒中调动情感
好文章总是发自肺腑,总是来自心灵的感悟……尝试着在课堂上重新唤起学生关注的兴趣、思考的欲望。通过感悟,从平淡中见奇特、从习惯中找精彩,从常理中悟人生。让学生在感动中听到花开的声音,感觉到小草的力量,感受到落叶的凄凉;让学生在感动中体味美妙多彩的人生,发现平凡的点滴生活中的伟大,寻找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的闪光点。使学生从感动中真正地体验到文思泉涌的快乐,尽情表达自我心情的喜悦。精彩的言语,朴素的思想,体现了写作的基本特征:写作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写作应该表现生命的独特、丰富和多样;写作应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因此,“唤醒”就成为情境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的冰山,唤醒学生封冻的心灵之源,那里有情感、思想、体验、经历,有生活、诗意、思考等等,而“情感”则是唤醒的钥匙、闸门,因为“情”是写作的纽带,是作文的源泉,而言语则是源泉的流淌。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是情境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陆机在《文赋》中提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它形象说明了作文的生成规律:外物可以唤起情感的变化,而情感的变化又触发言语表达的动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于前,言生于后;一旦情感积郁到不得不发的时候,言语之流就会喷涌而出。
唤醒,通过设置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设置的情景要有美感、新异感,要能渲染氛围、激发好奇、启发思考。情景的创设有六种具体途径: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实物展示、角色体会、生活场景、语言描述。其中,生活场景一般作为情境作文教学的常用场景。它是真实的生活情节的再现,可以是写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即角色体会,也可以是来自别人的生活情景。前者可以借助主体的语言描述,后者一般借多媒体展示。我们常说生活是写作之源,并非泛指客观的普遍的生活,而是特指那些进入学生心灵的生活,即学生有感触、感悟、感想的生活,我们选择生活场景的目的和要求即在于此。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心灵的感悟,是情境作文的重要指标。汶川大地震的“废墟”、“难民营中的孩子”、“小学生背砖”、“爷爷的泪”等情景,都是颇有“震撼力”的现实生活材料。披景入情,把学生带入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去体验情感、美化心灵。
(二)摇动:在摇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感场,并激发起言语动机后,引发思考,激励想象,延伸思维,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步骤。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参禅三境界,提出了“感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感悟三境界”的核心是突出思维的发展性,体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的辩证关系。三境界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境界,即“看山不是山”,强调由表及里、由此
及彼、有浅入深的思维发展模式。
学生在摇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这其中必然性地渗透了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可写作的功利观念往往忽视了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思想,把写作变成了枯燥的技术操作,变成了简易的仿写训练。没有审美的教育,后果是无穷的,不知善恶,不明是非,不识美丑,甚至爱憎颠倒,只会导致价值错乱,思想混乱。情境作文教学则不是这样,它十分重视情感与审美的“清泉”的开掘,不仅要求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更要求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用语言、文字发掘人的感情和灵魂深处的美。情感是思想的结晶,思想是情感的升华,审美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思想、优化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看“废墟”,学生欣赏到历史的沧桑之美,接受了违背自然就会受到惩罚的精神洗礼。看“小学生背砖”,学生感受别人的苦难,感觉自己的幸福,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么多少年儿童因为贫困无法接受教育,学生的心中除了涌起珍惜学习的情感,也一定奔涌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看“难民营中的孩子”,学生读出了孩子们对灾难的恐惧、对亲人的思念、对食物的渴望。读“江南水乡”,学生们读出了淳朴幽雅的自然美,读出了蕴涵丰富的文化美,读出了跳跃与流动的音乐美……凡此种种,由“看山不是山”跃升至“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此时的“山”已不仅是自然的“山”,而且是人文的“山”,是心灵的“山”,是审美的“山”,是融入了学生的个性与情感的“山”。
三、“情境作文”教学的运用和反思
情境作文教学,它脱离技术主义的教学轨道,进入人文主义与人文关怀的写作园囿,把写作与“立人”、与生命、与个性、与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当前应试氛围下,其代表的方向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反思,很多理念还有待于廓清,我们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情景”是非常丰富的概念,应该包含自然与生活的万象,成为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情景的创设有六种具体途径,我们仅仅实验了其中的一种,而且生活情景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不是“我”的。因此,创设途径有待拓宽,音乐、绘画、游戏等都可以进入作文教学。创设视野有待拓宽,它应当走出教室,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生活;还应该走入心灵,走进历史,走向大师。把写作引入广阔的天地,引入广阔的心灵,是情境作文教学的理念之一。
2、对情景的开发不仅范围要拓宽,立意也要系统化与科学化。怎样利用一个情景来激发情感,来感悟理趣?情景的选择是随机还是有目的地挑选?一堂课所选情景是否要有内在逻辑联系(或纵向或横向)?依此类推,在单位时间内比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将如何系统地组织哪些典型的情景进行教学?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研究。因此,对情景立意的专题化是情境作文教学的理念之二。
3、情景的创设应与写作知识、思维发展、审美教育勾联起来。叶老曾提出“作文即做人”的精辟论断。钱理群先生曾言:“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情境作文把写作与立人联系起来无疑是正确的。但情境作文也需要写作知识参与学生作文能力的构建,正如王荣生所言“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能的训练勾联起来……”。如果每一堂情境作文教学课都贯穿一种写作知识或技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有很大的裨益。因此,情景的创设应与写作知识、思维发展、审美教育勾联起来,这是情境作文教学的理念之三。
尽管我们的研究还只是一个起步,但我们坚信,情境作文有着广泛的实践前景,有着光明的未来,因为生活是无限的,因为美是无限的。如果说学生的心灵是沉睡在沃土中的种子,那么,我们就用阳光、用雨露把它们唤醒,让它们破壳、抽芽、生长,成长为一棵树、一片云,矗立在我们的身边,飘浮在我们的头顶。然后,我们就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召唤另一片云”。
“情景的创设”的写作教学价值,在于它解决的不仅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对写作主体的情感层面将是一次立体的开发。王荣生认为:“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能的训练勾联起来,编制一部关注写作过程的、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写作教材。”(《语文学习》2006、10、P17)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情景的创设”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写作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生活、情感的源头处开掘,唤醒学生情感,摇动学生心灵。“情境作文”的提出正是源于这一思想。
一、“情境作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情境作文,就是设置情景以为学生感受的平台,通过观察、激情、联想、探究等步骤,以“景”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以“思”辩“理”,由“景”入“境”,升华境界,全面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形式。情境作文的理论基础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其核心观念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关注现实、培养兴趣、增强情感、发展思维、深化认知、强化审美,是情境作文的基本功能。
二、“情境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唤醒:在情景中唤醒,在唤醒中调动情感
好文章总是发自肺腑,总是来自心灵的感悟……尝试着在课堂上重新唤起学生关注的兴趣、思考的欲望。通过感悟,从平淡中见奇特、从习惯中找精彩,从常理中悟人生。让学生在感动中听到花开的声音,感觉到小草的力量,感受到落叶的凄凉;让学生在感动中体味美妙多彩的人生,发现平凡的点滴生活中的伟大,寻找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的闪光点。使学生从感动中真正地体验到文思泉涌的快乐,尽情表达自我心情的喜悦。精彩的言语,朴素的思想,体现了写作的基本特征:写作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写作应该表现生命的独特、丰富和多样;写作应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因此,“唤醒”就成为情境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的冰山,唤醒学生封冻的心灵之源,那里有情感、思想、体验、经历,有生活、诗意、思考等等,而“情感”则是唤醒的钥匙、闸门,因为“情”是写作的纽带,是作文的源泉,而言语则是源泉的流淌。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是情境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陆机在《文赋》中提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它形象说明了作文的生成规律:外物可以唤起情感的变化,而情感的变化又触发言语表达的动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于前,言生于后;一旦情感积郁到不得不发的时候,言语之流就会喷涌而出。
唤醒,通过设置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设置的情景要有美感、新异感,要能渲染氛围、激发好奇、启发思考。情景的创设有六种具体途径: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实物展示、角色体会、生活场景、语言描述。其中,生活场景一般作为情境作文教学的常用场景。它是真实的生活情节的再现,可以是写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即角色体会,也可以是来自别人的生活情景。前者可以借助主体的语言描述,后者一般借多媒体展示。我们常说生活是写作之源,并非泛指客观的普遍的生活,而是特指那些进入学生心灵的生活,即学生有感触、感悟、感想的生活,我们选择生活场景的目的和要求即在于此。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心灵的感悟,是情境作文的重要指标。汶川大地震的“废墟”、“难民营中的孩子”、“小学生背砖”、“爷爷的泪”等情景,都是颇有“震撼力”的现实生活材料。披景入情,把学生带入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去体验情感、美化心灵。
(二)摇动:在摇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感场,并激发起言语动机后,引发思考,激励想象,延伸思维,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步骤。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参禅三境界,提出了“感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感悟三境界”的核心是突出思维的发展性,体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的辩证关系。三境界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境界,即“看山不是山”,强调由表及里、由此
及彼、有浅入深的思维发展模式。
学生在摇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这其中必然性地渗透了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可写作的功利观念往往忽视了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思想,把写作变成了枯燥的技术操作,变成了简易的仿写训练。没有审美的教育,后果是无穷的,不知善恶,不明是非,不识美丑,甚至爱憎颠倒,只会导致价值错乱,思想混乱。情境作文教学则不是这样,它十分重视情感与审美的“清泉”的开掘,不仅要求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更要求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用语言、文字发掘人的感情和灵魂深处的美。情感是思想的结晶,思想是情感的升华,审美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思想、优化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看“废墟”,学生欣赏到历史的沧桑之美,接受了违背自然就会受到惩罚的精神洗礼。看“小学生背砖”,学生感受别人的苦难,感觉自己的幸福,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么多少年儿童因为贫困无法接受教育,学生的心中除了涌起珍惜学习的情感,也一定奔涌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看“难民营中的孩子”,学生读出了孩子们对灾难的恐惧、对亲人的思念、对食物的渴望。读“江南水乡”,学生们读出了淳朴幽雅的自然美,读出了蕴涵丰富的文化美,读出了跳跃与流动的音乐美……凡此种种,由“看山不是山”跃升至“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此时的“山”已不仅是自然的“山”,而且是人文的“山”,是心灵的“山”,是审美的“山”,是融入了学生的个性与情感的“山”。
三、“情境作文”教学的运用和反思
情境作文教学,它脱离技术主义的教学轨道,进入人文主义与人文关怀的写作园囿,把写作与“立人”、与生命、与个性、与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当前应试氛围下,其代表的方向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反思,很多理念还有待于廓清,我们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情景”是非常丰富的概念,应该包含自然与生活的万象,成为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情景的创设有六种具体途径,我们仅仅实验了其中的一种,而且生活情景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不是“我”的。因此,创设途径有待拓宽,音乐、绘画、游戏等都可以进入作文教学。创设视野有待拓宽,它应当走出教室,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生活;还应该走入心灵,走进历史,走向大师。把写作引入广阔的天地,引入广阔的心灵,是情境作文教学的理念之一。
2、对情景的开发不仅范围要拓宽,立意也要系统化与科学化。怎样利用一个情景来激发情感,来感悟理趣?情景的选择是随机还是有目的地挑选?一堂课所选情景是否要有内在逻辑联系(或纵向或横向)?依此类推,在单位时间内比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将如何系统地组织哪些典型的情景进行教学?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研究。因此,对情景立意的专题化是情境作文教学的理念之二。
3、情景的创设应与写作知识、思维发展、审美教育勾联起来。叶老曾提出“作文即做人”的精辟论断。钱理群先生曾言:“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情境作文把写作与立人联系起来无疑是正确的。但情境作文也需要写作知识参与学生作文能力的构建,正如王荣生所言“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能的训练勾联起来……”。如果每一堂情境作文教学课都贯穿一种写作知识或技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有很大的裨益。因此,情景的创设应与写作知识、思维发展、审美教育勾联起来,这是情境作文教学的理念之三。
尽管我们的研究还只是一个起步,但我们坚信,情境作文有着广泛的实践前景,有着光明的未来,因为生活是无限的,因为美是无限的。如果说学生的心灵是沉睡在沃土中的种子,那么,我们就用阳光、用雨露把它们唤醒,让它们破壳、抽芽、生长,成长为一棵树、一片云,矗立在我们的身边,飘浮在我们的头顶。然后,我们就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召唤另一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