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高中语文教材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编语文教材(下称“部编版语文教材”)不仅在选文系统和编写体例上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有着巨大变化,在助读系统方面,也对重点字词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以《鸿门宴》一课为例,在叙述刘邦借“如厕”之机逃走时写道,沛公“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句,两版教材就有不同的释义,遵循哪个版本的释义更为准确,尚需推敲考证。
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句的解释为“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对于这一句中的重要字词之一“间”,原人教版教材书下注释并没有给出释义,但结合教师用书中的译文可知,“间”在此处为“抄小路”之意。后文再一次出现该字时也采用此意:“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教师用书译为“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同样,教师用书对本课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的“间”字的解释为:“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教师用书是教师讲解教材的抓手,从这一意义上,教师用书中体现的观点应与教材相符,由此得知“道芷阳间行”一句中“间”字取“抄小道、从小路”之意。然而,部编版语文教材《鸿门宴》一课书下注释对于该句中“间”字的解释却发生了改变,由“抄小道”变为“秘密地”,这一义项的变化值得教师注意。
根据此处两个版本教科书翻译的不同,笔者考查梳理了有关“间”字的用法。大多数学者、教师认为该句中“间”的本意是“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路”。关于“间”字的释义可以从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考证:“间,隙也。从门月。”徐锴注:“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也。”房门紧闭月光仍能照射进来是因为有空隙。清代段玉裁注曰:“闲者,门开则中为际。凡罅缝皆曰闲,其为有两有中一也。”也将“间”训为“缝隙、空隙”。由于空隙是十分狭窄的,两边的距离非常近,又可以引申为“抄近路”“抄小路”。《古代散文选》注释中:“胡三省说:‘间,空也,投空隙而行。’这里是指抄近路。”王力在最新版《古代汉语(第一册)》(1999年第三版)常用词部分写到,“间”有五个基本释义,其中第一个为“夹缝,间隙”又为抄近路,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又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可见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与教学用书把“间”解释为“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是有一定依据的。
既然“间”作为“抄小路、从小道”有据可查,部编版语文教材把“间”字修正为副词“秘密地”又有何依据呢?王力编撰的《古代汉语字典(2000年版)》中,“间”则有九种释义。第一个释义是名词“夹缝,间隙,空隙”,第四个释义为副词“秘密地,悄悄地”,并以《战国策·赵策》中“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一句为例。在此之前,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1981年9月版)中把“间行”解释为“秘密地走”。可以推断“间”为“秘密地”。《字源》引《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闲至军中。”一句把“间”解释为“暗暗地、偷偷地”。不仅是《鸿门宴》中“间”作为副词译为“秘密地”,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间”充当副词修饰其后动词的用法。例如《汉书·高低纪》中一句“王可以间出”,颜师古注曰:“间出,投空隙私出,若间行、微行耳。”所谓“私出”,即“偷偷出去”之意,“私”为副词“秘密地”,由“间行、微行耳”可知,“间”与“微”同为副词“秘密地”,同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怀其重宝,间行已去。”司马贞注曰:“间行,犹微行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写道:“《索引》曰:‘间,音闲,间语,谓静语也。’念孙案:间,读间厕之间,间,私也。《项羽纪》:‘沛公道芷阳间行’,谓私行也。‘汉王间往从之’,谓私往也。‘王可以间出’,谓私出也。《韩子·外储说右篇》:‘秦惠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言’,谓私有所言也。《后汉书·邓禹传》:‘因留宿间语’李贤注曰:‘间,私也。’”(王念孙,《读书杂志》,1985年版,江苏古籍出版社,129页)王念孙也认为“间”者,“私”也,是“秘密地”意思,那么“道芷阳间行”一句中将“间”解释成“秘密地”也有理可循了。
无论是“秘密地”还是“從小路”本身来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结合课文内容,沛公是在万般危急的情况下不得不逃走,“逃走”本身就有隐秘性,相比于走大路而言想要秘密逃走的首选当然是小路。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性,致使一些学者、老师在“道芷阳间行”一句中混淆了这两个义项。虽原人教版与现部编版教材对“间”的解释不同,并都有其依据,但当时生死紧急之情形,刘邦自然紧张焦虑,不得已才与张良策划逃走事宜并秘密实施。原人教版把“间”翻译成“从小路,抄小道”,更偏重对事实的客观叙述,没有直接突出情况之危急,而部编版语文教材把“间”修正成副词“秘密地”,则更能概括出当时沛公的紧张焦灼之情,与“从小路”比较而言,更能突出形势的危机和紧迫。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句的解释为“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对于这一句中的重要字词之一“间”,原人教版教材书下注释并没有给出释义,但结合教师用书中的译文可知,“间”在此处为“抄小路”之意。后文再一次出现该字时也采用此意:“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教师用书译为“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同样,教师用书对本课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的“间”字的解释为:“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教师用书是教师讲解教材的抓手,从这一意义上,教师用书中体现的观点应与教材相符,由此得知“道芷阳间行”一句中“间”字取“抄小道、从小路”之意。然而,部编版语文教材《鸿门宴》一课书下注释对于该句中“间”字的解释却发生了改变,由“抄小道”变为“秘密地”,这一义项的变化值得教师注意。
根据此处两个版本教科书翻译的不同,笔者考查梳理了有关“间”字的用法。大多数学者、教师认为该句中“间”的本意是“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路”。关于“间”字的释义可以从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考证:“间,隙也。从门月。”徐锴注:“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也。”房门紧闭月光仍能照射进来是因为有空隙。清代段玉裁注曰:“闲者,门开则中为际。凡罅缝皆曰闲,其为有两有中一也。”也将“间”训为“缝隙、空隙”。由于空隙是十分狭窄的,两边的距离非常近,又可以引申为“抄近路”“抄小路”。《古代散文选》注释中:“胡三省说:‘间,空也,投空隙而行。’这里是指抄近路。”王力在最新版《古代汉语(第一册)》(1999年第三版)常用词部分写到,“间”有五个基本释义,其中第一个为“夹缝,间隙”又为抄近路,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又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可见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与教学用书把“间”解释为“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是有一定依据的。
既然“间”作为“抄小路、从小道”有据可查,部编版语文教材把“间”字修正为副词“秘密地”又有何依据呢?王力编撰的《古代汉语字典(2000年版)》中,“间”则有九种释义。第一个释义是名词“夹缝,间隙,空隙”,第四个释义为副词“秘密地,悄悄地”,并以《战国策·赵策》中“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一句为例。在此之前,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1981年9月版)中把“间行”解释为“秘密地走”。可以推断“间”为“秘密地”。《字源》引《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闲至军中。”一句把“间”解释为“暗暗地、偷偷地”。不仅是《鸿门宴》中“间”作为副词译为“秘密地”,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间”充当副词修饰其后动词的用法。例如《汉书·高低纪》中一句“王可以间出”,颜师古注曰:“间出,投空隙私出,若间行、微行耳。”所谓“私出”,即“偷偷出去”之意,“私”为副词“秘密地”,由“间行、微行耳”可知,“间”与“微”同为副词“秘密地”,同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怀其重宝,间行已去。”司马贞注曰:“间行,犹微行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写道:“《索引》曰:‘间,音闲,间语,谓静语也。’念孙案:间,读间厕之间,间,私也。《项羽纪》:‘沛公道芷阳间行’,谓私行也。‘汉王间往从之’,谓私往也。‘王可以间出’,谓私出也。《韩子·外储说右篇》:‘秦惠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言’,谓私有所言也。《后汉书·邓禹传》:‘因留宿间语’李贤注曰:‘间,私也。’”(王念孙,《读书杂志》,1985年版,江苏古籍出版社,129页)王念孙也认为“间”者,“私”也,是“秘密地”意思,那么“道芷阳间行”一句中将“间”解释成“秘密地”也有理可循了。
无论是“秘密地”还是“從小路”本身来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结合课文内容,沛公是在万般危急的情况下不得不逃走,“逃走”本身就有隐秘性,相比于走大路而言想要秘密逃走的首选当然是小路。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性,致使一些学者、老师在“道芷阳间行”一句中混淆了这两个义项。虽原人教版与现部编版教材对“间”的解释不同,并都有其依据,但当时生死紧急之情形,刘邦自然紧张焦虑,不得已才与张良策划逃走事宜并秘密实施。原人教版把“间”翻译成“从小路,抄小道”,更偏重对事实的客观叙述,没有直接突出情况之危急,而部编版语文教材把“间”修正成副词“秘密地”,则更能概括出当时沛公的紧张焦灼之情,与“从小路”比较而言,更能突出形势的危机和紧迫。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