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主体和承载者,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的头脑为基础,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具体性质,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德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取得了一些浅薄的研究成果于本文分享,希望可以在“以学生为本”为主要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更高的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德育教育;探讨
在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浪潮中,义务教育逐渐朝着素质教育转化,德育教育在总体教育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试化教育方法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抛弃,“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在进入学校大门之后仍然应该将他们的幸福感视为道德和法治教育幸福的基础。所以,教师应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中学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将生活经验与德育工作双向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只有中学德育教育蓬勃发展,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之后,学生才能在正确、积极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通过校外活动构建和谐德育环境
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特別重要,教师不能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有较强的个性,培养出来了较强的能力,与此同时,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德育教育中逐渐完善学生们的心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校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将知识、情感、意图和行为统一起来,在道德教育中创造道德环境。在笔者看来,只有学生参与实践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相信自己所知道的行为标准是公平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他的人格。例如:当“植树节”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上孩子们进行“纸张”的回收,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纸张浪费现象,甚至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这个活动开展到半个月之久,从而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新行为习惯。
二、通过生活点滴培养德育思考
德育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同样面临新的挑战,虽然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但从任务完成的角度来看,仍然是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在教育工作者的方面,我们可以将“体制”逐渐完善起来,比如,增加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时数;对各学科教师每学期开展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估;对效果不理想的课程进行调整;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等工作。
对于学生方面而言,我们可以把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从而促进德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注重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赋予每个学科一系列的优势,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又能使学生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审视教材的道德内涵,了解教材中知识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注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生命的总和,生命是教科书的延伸”的目标,以学生的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同时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条件,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序实施,就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习惯,在尊重学生习惯的教育基础上,通过日常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们进行徐徐的引导,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遵守规则,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通过创新维系德育教育的新鲜感
“创新”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同样避不可避的内容,在我们对于中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融入让学生一直保持一个“高度点”上的新鲜感和探究过程,进而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这个“创新”不一定仅仅是指“高科技”的运用,它还可以是一个“形式”的转变,以“爱国教育”举例:孩子们从小到大一直都被教育着要爱国,各种各样的爱国教育活动更是参加的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就要制造“亮点”,掘弃传统的课程设计,运用一些古时候的内容、文化、传统等等具体的方面,例如:汉服、乐器、中国武术等一些较容易实践且少见的“特有”活动,将学生融入到一个别样的氛围中,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祖国的文化的强盛,通过内心的满足感进而转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如果想要德育教育在中学阶段产生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效用,那么其改革的策略就必须提上进程,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发展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做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希望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此同时,在文章的最后,笔者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必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希望可以为中国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光”与“热”。
【参考文献】
[1]康健. 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2014年第05期.
[2]李秀宏.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J]. 祖国·建设版. 2013年第0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德育教育;探讨
在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浪潮中,义务教育逐渐朝着素质教育转化,德育教育在总体教育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试化教育方法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抛弃,“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在进入学校大门之后仍然应该将他们的幸福感视为道德和法治教育幸福的基础。所以,教师应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中学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将生活经验与德育工作双向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只有中学德育教育蓬勃发展,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之后,学生才能在正确、积极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通过校外活动构建和谐德育环境
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特別重要,教师不能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有较强的个性,培养出来了较强的能力,与此同时,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德育教育中逐渐完善学生们的心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校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将知识、情感、意图和行为统一起来,在道德教育中创造道德环境。在笔者看来,只有学生参与实践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相信自己所知道的行为标准是公平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他的人格。例如:当“植树节”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上孩子们进行“纸张”的回收,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纸张浪费现象,甚至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这个活动开展到半个月之久,从而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新行为习惯。
二、通过生活点滴培养德育思考
德育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同样面临新的挑战,虽然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但从任务完成的角度来看,仍然是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在教育工作者的方面,我们可以将“体制”逐渐完善起来,比如,增加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时数;对各学科教师每学期开展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估;对效果不理想的课程进行调整;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等工作。
对于学生方面而言,我们可以把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从而促进德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注重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赋予每个学科一系列的优势,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又能使学生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审视教材的道德内涵,了解教材中知识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注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生命的总和,生命是教科书的延伸”的目标,以学生的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同时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条件,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序实施,就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习惯,在尊重学生习惯的教育基础上,通过日常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们进行徐徐的引导,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遵守规则,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通过创新维系德育教育的新鲜感
“创新”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同样避不可避的内容,在我们对于中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融入让学生一直保持一个“高度点”上的新鲜感和探究过程,进而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这个“创新”不一定仅仅是指“高科技”的运用,它还可以是一个“形式”的转变,以“爱国教育”举例:孩子们从小到大一直都被教育着要爱国,各种各样的爱国教育活动更是参加的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就要制造“亮点”,掘弃传统的课程设计,运用一些古时候的内容、文化、传统等等具体的方面,例如:汉服、乐器、中国武术等一些较容易实践且少见的“特有”活动,将学生融入到一个别样的氛围中,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祖国的文化的强盛,通过内心的满足感进而转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如果想要德育教育在中学阶段产生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效用,那么其改革的策略就必须提上进程,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发展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做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希望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此同时,在文章的最后,笔者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必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希望可以为中国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光”与“热”。
【参考文献】
[1]康健. 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2014年第05期.
[2]李秀宏.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J]. 祖国·建设版.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