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百态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客有两种。在茶馆饮茶的顾客,典故有“我且在这阁子里歇一歇,若有茶客来时,着我知道。”(元·马致远《岳阳楼》);或是经营茶业的商人,诗云“酒家楼阁摇风旆,茶客舟船簇雨樯。”(宋·林逋《无为军》)。
  茶客有百态。芸芸众生相,形态各异,茶人也是如此。曾听人说,同一款茶在不同的泡茶人手里,滋味香气竟不相同。后来分析原因,因为第一位冲泡此茶的人用紫砂壶泡。而且久浸后出汤,滋味苦涩,第二位则用白瓷盖碗杯泡,出汤快,滋味清淡。
  茶客百态,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方式来爱茶、喝茶、谈茶,生活与茶融合,茶也因众生茶客具有了万千仪态。
  
  茶客的“血型”
  
  年轻的小女生喜欢分析某个人的血型和星座,因为她们深信血型和星座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甚至人生。同样,茶客也可以依据他们喝茶时的神态举止言语进行分类,茶客也有“血型”,如果您也是一位茶客,看看自己的茶人“血型”吧。
  
  博爱与专一
  
  曾在友人茶店遇一茶客,任何茶款都难不倒他。每款茶冲泡两道必能把茶名、茶性说个十有八九,围观的人都惊叹于他对茶的博学多闻。问及秘诀,倒也简单,从不偏爱于任何一款茶,常常在大街小巷淘些不知名的茶。这就是一位典型的博爱型茶客。这些茶客初时很好招待,不挑茶,不用担心有所怠慢,候之新奇茶款便能满足其好奇心,但是久而久之,或许黔驴技穷,倒是他们来作客时反而能带来些惊喜。
  专一型的茶客会特别钟情于某一类茶或是某一款茶,曾采访过茶界专家詹罗九。谈及在一次审评会上遇到一款好茶。令他一见钟情,终身难忘。逢人聊天,必谈此茶,由此可见他对这款茶的专一程度。专一型茶客并非一定是日常生活只喝喜欢的茶,他们平生只对一款茶动情。
  
  倾听者与话匣子
  
  有人滔滔不绝,有人喜欢倾听,茶客亦是如此。在茶桌上,话匣子打开,可以不限对象、不限话题,天南地北乱侃一通,看来此君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茶,只在与人闲聊。喝茶时需要这种茶客,他们可以穿针引线,活络感情,一大桌互不认识的茶客因为他们而融洽到一块儿。如果是品茶,特别是遇上好茶,就需要和安静的倾听者一起了。因为读懂一款茶,需要神闲气定,精神专注,不受外界干扰。倾听型的茶客对要发表的言语会进行再三斟酌,只有简单几句,但是精辟得当,而且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聊上两甸,锦上添花,让品鉴的过程妙趣横生。
  
  表演型与随手泡
  
  有些茶客了解各种茶艺泡法,他们每到一处。便反客为主,占据主泡席,表演一番茶艺。还有一些专业表演型的茶人,他们会考虑茶席的设计、服装的搭配、荼乐的选择,整个品饮过程让人赏心悦目。
  随手泡则显得随意多了,他们并不注重品茶的规律,从淡到浓,由浅八深,或许这会请我们喝完浓稠重味的武夷岩茶,下一刻又拿起手边清新淡雅的绿茶开始冲泡,浓淡之间虽无规律可循,却也落得怡然自得。
  
  自我陶醉型
  
  一个炎热的夏日,曾与友人进一茶庄,本想在凉爽的空调下喝点好茶,不想这茶庄中不仅没有空调,连风扇也没有,闷热难耐。茶庄主人却也热情,连忙招呼我们坐下喝茶,也好,纳凉不成,解渴也行。刚喝上两道茶,我们已经汗如雨下,主泡台上的茶庄主人身上早已湿透,但是他全然不觉,仍然兴致勃勃与我们传授品饮之道。后来我们找了个借口夺门而出,回头见他仍在自斟自饮,想来这便是自我陶醉型茶人。
  
  地域血统型
  
  茶客也有地域之分,不同地方的茶客神态举止、饮茶习惯自然也有区分。北方人喝茶喜欢用碗,且都是大碗。一色的黑瓷大碗,在茶馆里听着吹拉弹唱,既畅快又享受;到了苏杭一带,那里的人喝绿茶,喜欢用玻璃杯,北方的茶馆到了苏杭摇身变成小资的茶屋咖啡屋;福建、广州一带人的喝茶也别具风格,三五个人,摆张桌子,一口小瓷杯。边聊边喝茶,有时候就喝一下午。
  成都人生就一张好吃嘴,专在味上下工夫。所以川菜是以味鲜昧重著称,推而广之,连喝茶也格外讲究味了,太清淡了不行,要香要浓。冲茶叶要用那烧得鲜开的滚水,头道水只盛半盏。叫做“养叶子”。待焦干、紧卷的叶子滋润了,舒展开了,再冲满。这时茶汤绿了,香气腾腾直扑鼻,才呷一小口漱漱嘴,然后才痛快畅饮一番。
  
  速描趣味茶客
  
  我们身边都有趣味茶客,或许是数十年茶龄的老茶鬼。或许是喜好四海云游的世外茶人,又或许是喝茶有过分要求的怪茶客……总之,这些茶客都嗜茶如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爱茶。
  
  李彦锋:用自己的语言与茶对话
  
  对于茶的投八,他坚持自己的独立主张,不唯书,不人云亦云。这种独立之精神又何曾有几人矣。坚持特立独行的方式,让他饮茶颇与大众不同。远在上千里外的茶友,会坐飞机过来找他。只为喝一泡茶。
  他喝茶那么多年,最后就落定在普洱茶上,而且一定要乔木古树茶。每饮好茶,必须求得安静的场所,让大家关掉手机,不管你会不会喝茶,第一次品茶或者已经是老茶鬼,都不是他要计较的,他在乎是你能否用心体会这一道茶。他相信茶对身体的冲击力是最直接的,而这需要用心喝才行。
  他说可以一入口就感知茶有没有用过化肥和农药,有很多人并不相信,但这些都基于对茶的酷爱,慢慢再上升到各种方式的感知。茶是有语言的,每个人以各自的方式与茶对话。
  他不吝惜自己多年来珍藏的好茶,只要你用心去喝,十年,甚至四十年的茶,他也不会吝啬。只是他很固执,一定要喝健康天然的茶,一定要告知你如何得用身体去感知荣。
  他有很多的喝茶学生,包括原来自以为很懂茶的人。他喜欢与一些方外之士同饮,或僧或道。认为他们更能感知茶的真实之味。在他的世界里,茶已经不仅仅是茶,是一个可以言语的朋友。在那里,有快乐。却没有世俗。
  
  陈韵竹:茶不止于闲情
  
  她的理想,就是通过茶,做这个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把那些品质上乘却不为人知的绿茶,以她创建的商业通道传播到更远地方。让深山里的人,可以实现更多的生活梦想。她很多的野放茶。就是特地从彝族地区采摘来的。
  既爱茶,又把茶作为职业,实现理想的途径,很多人很难双全。
  为人着想,是她经商成功的地方之一,她用心,比如会给你计算你的茶会喝到什么时候,告诉你购买时要适量;并不希望你因冲动而一下子买得多多的,因为绿茶还是以新鲜为好。以心换心,这是一种商业的大技巧。
  这种关系的建立,很牢靠,也不靠一时的稳固。
  至少她是成功的,有许多好茶喝,有许多爱茶的朋友,而且生意上很成功;在打理茶店之外。她可以有时间去游玩。把事业慢慢交给管理团队。她还计划在青城山建立自己理想中的茶舍。
  商业可以成就更多人的梦想,自强不息,她说是现在的精神状态。她说要懂得优雅的生活,也懂得在生活中去经营。
  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建立十所残疾人的学校,教他们很多技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让爱心人士捐款上面。这是 一个理性的人,也许是茶带来的智慧与爱。
  
  清慧师:茶是出世的工具
  
  很难得有这样喜爱茶的出家人,但那种爱,又让人觉得能够收放自如。
  有一天,他喝茶到晚上十二点,他感觉自己胸口疼的老毛病一下子消失了,他相信这是茶所带来的功效。
  他喝茶与别人不同,第一泡茶总是要供佛。
  他会很细心去研究茶在每一道时间上,冲泡手法上的变化。每一个与他喝茶的人,都会变得安静下来,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品饮到尽兴处,可以或吟或唱,有琴的时候。就抚上一首。
  用的茶具也极为普通,白瓷杯,庙里的井水,各式结缘来的好茶。
  他居住在南方,不远的山头有荒废的茶园,清明前后,随时可以采一些茶来炒制。这些青山绿水的所在,饮茶的环境特别深远广阔。
  品茶的时候,他会安静地去觉知,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一样的茶。谁能一样呢?每道茶不一样,每种水不一样,每个时间不一样,每个人的品感不一样;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在每个时间不一样。他说认识茶,有助于认识心,茶只不过更好的一种工具。如果不能认识心,那么认识茶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很多时候,看着他喝茶,也觉得有寂静的美。
  
  天和羽:醉爱之茶
  
  天和羽是一对幸福的夫妻茶人。
  每次去品茶,都要两人在一起,人们总是很习惯他们一同用心喝茶的场景,那个时候,他们是淡淡如水的茶友。
  他们做的茶席有独创的概念,也有与众不同的美感,或大红得让人震撼。或空灵得让人勾起心中的隐痛。他们说,这只是在尝试。
  于是家里的茶室,也布置得与众不同,这是一个幸福的空间。古朴的台架上收藏着各类茶具,从曼生十八式到竹木之具,从景德镇、台湾的手工杯。再到自己亲手拉制的砂杯。
  他们最爱喝岩茶,认为这类荼大气、干净利落。在茶的江湖里够佚气。他们喝茶有很多讲究的,比如用银壶煮茶,用砂炉竹炭,喝前先熏一根上好的檀香。
  他们讲起茶来头头是道,似乎非常专业。每年结婚纪念日的时候,他们会互赠茶具,彼此给对方一个惊喜。只为坚守最初相见的美。
  天经常说,别的什么可以没有,能够两个人对饮一壶茶就好。天的生意要接触很多人,但他几乎不喝酒,也懒得应酬,他认为得与失,也就在自己的观念当中,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外面的世界太多诱惑,有自己的空间,也不需要刻意去坚守什么,因为那些玩乐本来就没有意思。
  他们喝茶,让人觉得特别风花雪月。每年他们都会花上一些时间去各个地方走走。有时候是拉萨,或者是青海湖,带上茶具,烧点水。特别引人羡慕。他说,其实,人只在于能不能放下一些什么。
  他们将来计划要一个孩子,从小就教他喝茶,告诉他做人的道理。
  
  黄曙光:老屋闲客
  
  谈起品茗,老黄最好云南普洱。尤其是易武生茶,绵长优柔的茶韵倒也真适合他那闲来喝茶解闷之情。不过闲暇之余,无人叨扰的时候。老黄喜欢为自己冷泡一壶红茶。静待茶出味的一两个小时里,或是阅读或是沉思。将往日在老屋茶舍里的欢腾之心做一个沉寂。茶味在冷泉里静静析出。少了沸水的喧沸,纵使少了茶香洋溢,但是茶味之中的涩感也被锁在叶中不发,清甜幽香。自有一股暗香由喉间涌来。不过说起喝茶。老黄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到饮茶之所去喝茶,独自在家时,则是一杯清水润心田。说起这习惯的由来倒也简单,好玩的他常常流连茶馆、茶楼,看尽佛生百态。结交各处好友,也因此爱上饮茶,甚至自己做了茶庄主人。不过做了茶庄之主的时候,难免有人走茶凉的唏嘘,当手持公道杯却无人可添茶的时候惆怅之情也油然而生。
  不过在好玩之人的藏物里,叫人还见识到了他的“花心”。各式各样的收藏茶具让老黄有喜新厌旧之嫌。之前还约着大家一同看他几次三番下宜兴淘来的紫砂壶具,最近又迷上了粉彩瓷具。看他沽沾自喜地掏出自己的新宠——一对手工彩绘的闻香瓷杯,其开心的神态竟与杯上“年趣”的幼童如出一辙。令人忍俊不禁。尽管老黄藏物喜好转化得快,但是他对民国年间的茶壶却情有独钟,因为年代特殊,茶壶的表现上多有玩味,或是寄托希望。或是粉饰太平,或是朴实无华,这些与制作技艺无关的独特韵味倒是极大地满足了老黄的“闲玩”之心。
  以玩味之心来品茶,难免叫人觉得其不甚恭敬,但是茶于众生本就有百种滋味。无论是谈笑间的人情味,杯盏流连间的色香味,还是青灯古佛下的禅茶味,我们都浸润在茶味之中。借老黄一语:“常说以茶会友,如不先与茶为友,何来其他好友?何为友。有乐同享之。”
  
  天上客:六分之一茶人
  
  茶论坛“三醉斋”里的天上客恐怕是不少人的随身百科。摄影、茶道、香道有什么问题,只要小企鹅上的印章是红色的,心就放进了肚子里,要是得不到答案,也无谓追寻,告诉自己连天上客都不知道了,必是个复杂之题,不解也罢。自然天上客喝茶品茗也必要知其一二:历史来由,兴衰变更还有制作传承,也因此搜罗了不少品种、制作独特的“私藏茶”,不过他好茶却不藏茶,了解了茶品的个中由来,便邀请好友一同品茶,与他品一道茶必然是获益良多。
  可是他却自称自己仅是六分之一茶人,一则为喜好之事太多了,茶是众多喜好的牵线红娘;另一则因为茶的内里值得研究的太多了,自己只是通晓了一些,称为茶人恐怕不妥,还是减去几分。说到品茗,天上客最好一人烹茶。静夜时分。挑选一款滋味较为清淡的茶品,如白鸡冠或白毫银针,烹煮之后,三沸之间其滋味竟然变得醇厚起来。茶香也随之变幻,如同世间百味任人琢磨。爱茶的他更爱其承载的文化。因茶而衍生出来的茶器里的故事,是他所钟爱的,特别是饱含历史变迁的含有浓重中国历史色彩或是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茶具,不见得非得是难觅的古董精品,只要它的由来值得探究,则足以令他满足。看着他那满当当的一柜子家伙什儿,能把一门爱好发扬至此,倒真是令人羡慕。
  近来饮茶,他又添了一个新的嗜好,那就是品茶之时焚香,品茶与品香一道。之前还十分好奇,如此品来,茶香岂不都被掩盖了?其实不然。香炉摆放的位置,茶品与香品的搭配,焚香时间,似乎一下就把较为单调的饮茶变得生动了起来。说起这爱好他认为学习香道和荼道一样,也是不断修整个人心绪和心态的过程,因为只有完全进入和沉湎其中,对其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层层深入。饮茶、品香,都很容易使人心平气和,进入安祥的状态,那种轻扬漫舞的写意情态和精神才是让他最为动容的,似乎洗涤了往日的浮躁,能以最平和的心态亲近自然。
  
  “心饮派”茶客
  
  荣客也有教派,“心饮茶道”便是一个茶客的流派,创始人是袁安若女士,“心饮派”茶客长期致力于传统茶道精修。他们有规律地闭关自修。常年素食。坐在你对面,总是那样端然宁和。心境与眼神都温润如玉。茶者心饮
  凡认识老古的人,都觉得他身上少了人间的烟火味。对于这样一个用心饮茶的男子来说,没有烟火味,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更多时候,他是一个人喝茶。一般在晚上,这是多年 的习惯了。
  他说, “其实,我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喝茶的,只不过是按照比重说,自己夜饮的概率大一些。晚上喝茶,可能是因为身体和内心安静下来,更能敏锐感受到茶一些细微之处,泡茶的过程是圆寰绵密而富有张力的,那时候丝丝入扣的是由外而内的安定。”
  但他独饮时,喝茶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倒是和朋友在一起喝茶,往往会喝得更多。“因为我会依照当时的气候和朋友的状况选择3—4种茶,是一种茶会形式,大约会3个小时以上。”
  老古和别人不同,每次泡茶前。无论是自泡还是教授学生,他都要求学生和自己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洗手很讲究。不能用有异味的和化学性质的洗涤用品,只能用清水或者是一些植物性的洗涤品。比如椰油或者薰衣草制成的天然洗涤用品。否则,他是不会坐下来泡茶的。
  他说,泡一杯好茶,其实都是由这些喝茶人看不到的细节作为细密的支撑的。
  先定其心才能安然地泡一杯好茶。
  他说,我们泡茶。其实不是坐在桌前的那一段时间,是融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所以,他很强调泡茶的每个细节,泡茶的器具,从准备开始,他就要非常地仔细。他说,打开包装,甚至从上一次用完后包装起来,都是这次开始泡茶的一个开始,就像一个轮回……
  比如,新买来的茶器,他一般会先煮过才开始使用。用完之后,要仔细清洗干净。老古泡茶,每次会把杯子洗过之后再煮一下,他说,这样无论是自己还是来喝茶的朋友都会很安心。
  清理干净的茶器具的收纳也很是用心,是摆放在架子上还是收入包装里,都要很妥帖。下次用就很轻松了。
  喝茶,在老古那里,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品饮形式了,更是从生理层面逐渐递延到了精神层面。老古一直强调,饮茶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单纯的品饮或是药饮了,更多的应是心饮。茶所令我们满足的不再只是口鼻之间的浅层感受。
  他说。当下生活,茶更多的是一种方式或者说是道路。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里找到让自己内在的定力。茶已跨越药饮、食饮到品饮,下一步。会逐步进入了心饮时代。
  老古泡茶的过程充溢着人文气息。他将泡茶与文人雅事的四艺“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还有传统的建筑,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他们的背后都是一脉相通的,不是孤立的。”
  因为喜欢茶,老古开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开始关注自然界和我们生存的环境;了解越多关于茶的文化渊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更大的信心。再由此,借由茶相关的茶器,对中国的更多文化元素有了浓厚兴趣,比如说陶瓷、竹木、纺织,甚至铸造技术,都有所涉猎。
  
  拈花点茶
  
  认识金卉,不是先认识她的人。更不知道她爱喝茶。网络上一百度,她是中华花艺研习者。因惊叹于她的花艺,加了她的博客,与她在博上互为好友。事隔很久,通过老古,才知道她在研习心饮茶道,一个因花而茶的诗情画意的女子。
  她说,茶为日月之精华,花是天地之慧黠,在宋朝时“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已成为文人生活中的“四艺”。而自己自学花以来也受老师和花友的影响,开始喜欢上茶。
  什么茶配什么花,什么季节喝什么茶,荼席上要摆放什么时令的花,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会喝茶的人未必懂得在哪一季,一盏茶旁边要配什么花。会用花的人,却未必知道手中的那一束花,要配一碗什么茶。
  但这个问题在金卉这里,却不再是问题。她的花与茶,配合得让你会滋生出一种“风雅之事再不过如此了”的感叹。
  喝茶让金卉的生活有疏张、有节奏,每天会在做完~个阶段的事情后,或者准备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泡上一杯茶喝。她解释说这个过程可以让她安静下来整理思绪。特别是喝茶时赏花,更是能让人的身心都得到调整。一杯茶,几枝花,让金卉的人生比别人更多一份意境和美丽。
  金卉不仅把茶当艺术喝,还当药喝,她会用生普治上火,用浓浓的岩茶治感冒……这真挺管用的。她认为学茶、喝茶的过程则是另一种药:逐渐地让自己打开内心、生出自信,感动别人的同时,才能得到内心的解放,实可谓一剂良苦的心药。
  金卉说,茶就像人,有时我们把某种茶比作什么人,有时我们把什么人比作哪种茶。有时看一个人的茶席、他用了什么茶,或喝他泡的茶就能知道他的心情,能知道他想说的话……学习用茶来表达内心,用茶来交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金卉有众多的“花友”,后来,她跑去学茶,结果因茶认识了好多朋友,也因茶令原来的“花友”现在又成为“茶友”,原来的“茶友”后来又成为“花友”。她说,花和茶在一起,“花友”和“茶友”在一起,就是她最美的日子啦!
其他文献
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是我的忘年交,每次从北京回福州,我都会到他家中坐一坐,把一年中的收获、感受和他交流与学习。听说他前段时间身体不大好,有点顾虑,到了他家,发现他的精神状态比我想象的要好。沟通当中,我提到了在北京与卫生部首席专家洪昭光老师聊天中谈到的节俭,洪老师说:1996年张老提出了中国茶礼“俭、清、和、静”,并把“俭”放第一位。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茶叶卖得越贵,经济效益越大,茶叶价格日益上涨,张
期刊
我每一次喝单丛茶时,总会想起外公,虽然这一盏清甘如蜜的茶,与儿时不同,可它的滋味却早在外公立身立行中留下了烙印。  小时候在外婆家,一住2年。外婆的家在广东北部一个叫梅州的地方,那是客家人的原乡。  最深刻的记忆是来自邻界的大埔。单丛茶,香粗味老。细小的杯子,茶色很浓。在小孩子的鼻子里也觉得香。外公外婆阿姨们都喝茶,我常常想单丛茶的古老是否如乡下秀丽的山川一样。心想着哪天可以沿着虬虬蟠蟠的山道上去
期刊
为什么要有品茗馆呢?  首先是因为我们喜欢茶,对如何创作“茶汤作品”有想法、有热忱,需要有片新天地泡茶让大家享用,梦想在这块园地耕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茶法(认识各种茶、茶具、水,然后制定冲泡方法及程序)、茶谱(享用茶时加入吃什么茶食、怎样吃的安排)以及茶道生活(为配合茶法和茶谱而延伸至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要求);其次我们不想只是盲目继承或被捆绑在既有的传统茶业里,即在茶叶、茶具商店或餐饮茶馆工作(无论
期刊
关于“茶马古道”的电影、电视有很多部,不过能让人记住、感觉耳目一新的也就三两部。最近刚刚看完前几年韩国KBS、日本NHK两家大型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内涵丰沛信息量充实,在写实的基础上剧组和马帮一起穿越艰难险阻,经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及其身后村庄、亲人的生活,像是一次实地考察,让人顿生虔诚的感慨。  《茶马古道》跟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是两种感觉。外媒眼中的茶马古道,写实
期刊
什么是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是以泡茶与茶汤作为媒介,用以表达茶道艺术的茶道艺术工作者。这与画家以线条色彩为媒介表现绘画艺术,音乐家以声音表现音乐,舞蹈家以肢体表现舞蹈艺术是同样的概念。但茶道艺术与绘画、音乐不太一样,它应用的媒介(茶叶与泡茶者)受约于自身的质地与风格,所呈现的茶汤作品与泡茶境界无法超脱茶叶与泡茶者太多。它不像绘画与音乐,虽然绘画颜料与乐器也多少制约了艺术的表现,但它总是单纯的一
期刊
古人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认为,品茶需要一种气势如虹的佳境,更需要一种虚怀若谷的心境。  曾几何时,闲暇之余,一群茶友散坐斗室,奏一曲梵音,沏上一壶茶,煞有介事对其评头论足。偶有不服者,于囊中深处,掏出一包所谓的好茶,傲然掷入壶中,待茶昧溢出。虽众人唏嘘,唯他陶醉,此景常有之。当然,也常遇好茶,引众人垂涎,回味悠长。也常有,斗茶斗到至酣至醉,不知归处。或
期刊
庭院清雅,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一番清风,一番细雨,一番乐音韵悠长。  院中静坐,一盏香茗,情思爽然,回味不曾惊艳的旧时光。  那不是飘逸在浮云之上的洒脱,不是激情万丈的豪迈奔放,而是淡然平和、归于心的宁静。  黄昏院落,遥岑远目。  幻想一处桃源,一方净土,心能落下。  寻寻觅觅,黄昏院落,茶与韵律点滴霖霪,涤荡一切积聚在心头的坏情绪。  宁心静气间,韵语三弄,花语缱绻,心意浓。  倦目醒,琴
期刊
赊店就是现在的社旗。  论起古镇的历史,可将史册一直往前翻到汉朝。  话说西汉末的那一年,群雄大战。西汉皇族刘秀战败,带领一队人马落魄而逃,人困马乏,逃至一古镇酒馆,众将狂饮,精神倍增,共议再举大事。酒过三巡,大计商定,唯缺帅旗。刘秀走出酒店,抬头见一酒幌在潇潇北风中飘荡,正中一个大“刘”字,大喜: “天助我也!”遂除酒幌为帅旗,一路征战,所向披靡。起兵南阳大战昆阳,建都洛阳。称帝后念“刘”记小
期刊
每年的这个时间,是属于城市生活的寄居者们异常烦躁的季节,无论是外在的处事表象,还是内心拂动的荡漾涟漪,如同一场不可扑灭的火。或者这场莫名的火可以有个好听的名词,叫“欲望”。而漫长的穷冬之尽,阳光和美的新绿来临的时候,这欲望的彰显,引发的是无限的烦躁。  可是,有谁想过这种烦躁来源于哪里?其实很简单:春天来了。  江浙沪的朋友来信息询问今年春茶的情况,问我今年啥时候上山定制茶,大家要求均分。其实,春
期刊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东经110°、北纬30°区域的湖北省十堰市,连绵广大,达400余里。它与诸葛亮当年隐居的隆中毗邻,和神秘原始的神农架相依,以恢弘的古代建筑群落和玄妙的道家太极文化闻名于世。徐霞客曾盛赞其清秀幽奇,有“七十二峰朝金顶,二十四水蔚月明”。明时为皇家道场,曾是“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有无与伦比的辉煌。  2011年10月,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致力于推广武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