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时候,难免用我们的心思去揣摩读者的心态,比如这个年终调查。在经历诸多辛苦之后,我们终于还算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也会想象读者这一年也经历了诸多焦虑与艰苦,也会想象读者战胜了很多困难,所以我们想到用“打怪”来总结即将过去的2013年。
我用“还算成功”来定义这一年,只是相对于同行而言,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这一年我们也落入俗套:因为整体经济的不景气,我们的增长也遇到了问题。所谓成功只是在同行下跌20%、30%或者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跌幅控制在个位数以内。要知道,我们创刊于2008年,也是金融危机开始的那一年,在之后几年的不景气中,我们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从年初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是暂时现象,还是我们已经泯然众人了?就像我们的公司人调查所显示的那样,“发现问题的存在”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揣摩读者的时候,相信读者在经历了职场最初几年之后,也到了发现更多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责任、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打怪只是开始。
所以细数我们今年的“打怪”,如果在未来几年之后再看,可能都不足挂齿。比如,经营收入下降可能刚刚开始,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整体收入下降的行业当中;比如,人员流失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好的激励方式,如果我们不能提供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未来可能性,在这个人力往往成为竞争优势的“劳动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里,人员流失可能就会成为常态;当然,我们还要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对传统媒体的质疑,虽然有一多半的原因都在于自己吓唬自己,但如果不能在这种“万马齐喑”中脱颖而出,可能就真的“泯然众人矣”了。
与上面这些“怪”比起来,我觉得最后的这个泯然众人可能是最可怕的一个。今年我们看到的可能还只表现在经营上,但它最终同样有可能传导到我们对内容的把握、对内容创新的理解上,最后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也陷入到没有竞争力的窠臼当中。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公司人很谦虚地把“打怪”引向自己,最终把战胜自己作为成功打怪的标志。成败关键可能就在于此,这多半是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我们今年的年度公司选了小米科技,它还是对我们启发最多的公司。创办仅3年的硬件制造公司估值超过100亿美元,但如果仅仅将其归结为粉丝营销和互联网思维是不够的,通过我们的采访,你会发现未来它有可能依赖供应链效率、资金周转效率等等创造更多价值。从更长远看,小米的竞争对手有华为、苹果、三星这样的公司,最后考察小米的核心可能还是在产品层面,也就是“内容”层面的提升,这需要它对上游有更强的控制力。
年终岁尾,我用相当多的时间去接触不同的人,于是有了更多的思想碰撞—我得说,有一天,我对我们自己的未来,甚至那个万马齐喑的纸媒向何处去的未来,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可能是这艰难的一年中,最值得庆贺的一次打怪。现在可能还没到分享这个豁然开朗的时候,但我想,已经有这么多成功先例,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2014年,我们再见。
我用“还算成功”来定义这一年,只是相对于同行而言,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这一年我们也落入俗套:因为整体经济的不景气,我们的增长也遇到了问题。所谓成功只是在同行下跌20%、30%或者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跌幅控制在个位数以内。要知道,我们创刊于2008年,也是金融危机开始的那一年,在之后几年的不景气中,我们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从年初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是暂时现象,还是我们已经泯然众人了?就像我们的公司人调查所显示的那样,“发现问题的存在”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揣摩读者的时候,相信读者在经历了职场最初几年之后,也到了发现更多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责任、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打怪只是开始。
所以细数我们今年的“打怪”,如果在未来几年之后再看,可能都不足挂齿。比如,经营收入下降可能刚刚开始,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整体收入下降的行业当中;比如,人员流失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好的激励方式,如果我们不能提供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未来可能性,在这个人力往往成为竞争优势的“劳动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里,人员流失可能就会成为常态;当然,我们还要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对传统媒体的质疑,虽然有一多半的原因都在于自己吓唬自己,但如果不能在这种“万马齐喑”中脱颖而出,可能就真的“泯然众人矣”了。
与上面这些“怪”比起来,我觉得最后的这个泯然众人可能是最可怕的一个。今年我们看到的可能还只表现在经营上,但它最终同样有可能传导到我们对内容的把握、对内容创新的理解上,最后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也陷入到没有竞争力的窠臼当中。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公司人很谦虚地把“打怪”引向自己,最终把战胜自己作为成功打怪的标志。成败关键可能就在于此,这多半是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我们今年的年度公司选了小米科技,它还是对我们启发最多的公司。创办仅3年的硬件制造公司估值超过100亿美元,但如果仅仅将其归结为粉丝营销和互联网思维是不够的,通过我们的采访,你会发现未来它有可能依赖供应链效率、资金周转效率等等创造更多价值。从更长远看,小米的竞争对手有华为、苹果、三星这样的公司,最后考察小米的核心可能还是在产品层面,也就是“内容”层面的提升,这需要它对上游有更强的控制力。
年终岁尾,我用相当多的时间去接触不同的人,于是有了更多的思想碰撞—我得说,有一天,我对我们自己的未来,甚至那个万马齐喑的纸媒向何处去的未来,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可能是这艰难的一年中,最值得庆贺的一次打怪。现在可能还没到分享这个豁然开朗的时候,但我想,已经有这么多成功先例,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2014年,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