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来源 :学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的代表作,从本人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礼化思想的羁绊。认为声音并无人的主观设计安排,并不是音乐的性质是有特定的人为安排,音乐本身的淳朴性是通过旋律来自然处理和变化的。通过旋律的变化而对人所产生了心智变化是多样地。
  关键词:音乐;美学;乐论
  《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話说,就是"心与声为二物"。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还要它起占卜功用,嵇康的这些思想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声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其一、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其二、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其三、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其四、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其五、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乐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
  《声无哀乐论》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音乐表现的就是音乐本身,不具有感情色彩“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嵇康意谓,移风易俗者,不纯为乐。礼乐相须,闻乐识礼,乐表礼实,如此方能移风易俗。纯用音乐,无此实效也。这在论中是反驳关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同样也显示嵇康的高度的思辨能力和论辩技巧。其出人意料之处在于,对这句话作出了新的解释,用声无哀乐的观点来解释,而且解释得有理有据。
  “静躁由声”的道理。乐器的特性和曲调的旋律都会使听众引起不同的感受,这里心对于声的反应是被动的,那么能不能据此进一步推论说,哀乐也是由声引起的呢?嵇康的回答是否定的。“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接收者受到音乐的感染只限于躁静这种接近于生理反应的现象。这里要思考躁静与哀乐同样都是属于欣赏者的心理感受。
  曲调常常不一样,听众的感情对待曲调的变化,就好像滋味不同嘴巴总能辨别一样。滋味虽然很多,但都是美味;曲调虽然多样,但都是和谐。美味有甘甜,音乐有和谐。然而乐曲的情调,全都止于和谐的声音。品尝美味的嘴巴,全都止于甘美的味道,哪里会有哀乐之情容留其间呢?
  然而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按照各自的理解,把内心情感宣泄出来。如果内心平静和谐,哀乐适中,那就没有什么需要首先发泄的偏重之情,所以得到的感应就只是烦躁或宁静。倘若有感情需要发泄,就是预先有感情占据内心,就不是平静和谐的心态。据此说来,烦躁、宁静是音乐的功效,哀乐是听众感情的主使,不能因为见到声音有躁静的反应,就说哀乐也是由声音引起的。
  二、《声无哀乐论》的局限性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所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是因为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他认为声音不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和喜悦,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稳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三、《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无疑是有其进步、积极意义,《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声无哀乐论》《乐记》之后的有一重要论著,正面论述音乐特征的唯一论著,其地位不容忽视。《声无哀乐论》探讨音乐的特殊性时,在音乐的表现力、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见解。《声无哀乐论》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垄断音乐,把音乐当作名教工具,用以统治人民的理论依据,使音乐摆脱名教的束缚、摆脱封建政治的奴役,为人所有,成为人民的心声,提供了思想武器。《声无哀乐论》的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即反对音乐的异化,要求音乐的解放与复归。这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声无哀乐论》则是中国最具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与西方著作《论音乐的美》学术观点非常相近,但《声无哀乐论》作于3世纪中叶,创作时间、地点与《论音乐的美》都想差很远。而且《声无哀乐论》没有《论音乐的美》那样的科学性,其思想也不像后者那样深人完整。但《声无哀乐论》在《论音乐的美》之前一千六百年就提出了后者所提出的问题,得出了与后者相似的某些结论,这不能不说《声无哀乐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不能不说是对历史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这又说明《声无哀乐论》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郑琳  魏晋南北朝音乐歌舞繁盛探究 名作欣赏  2010.3
  [2]周小仪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李朦,男,汉族,1971.11,辽宁丹东人,副教授,音乐专业基础教学工作,教学课程有MIDI教学、艺术概论等。
其他文献
开学之初,学校领导在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未来的发展描绘了非常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向全体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句话,我们中学将会有高起点,高要求。为了适应更高的教育要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必须克服对计算机技术的恐惧。我从一点一滴开始,边问边学,边练边学,终于在开学前掌握了最基本的多媒体操作和应用。近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采取一些经验教训和课件制作,现在基本上已经能够独立,我每次实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培养方向。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生态课堂上,应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全方位的政治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这一点既是新教材和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本质,更是教师自身的职责所在。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对话分享,小组讨论等,结合《道德与法治》初中课程的学习,在研究前人授课模式与授课技巧的基础上,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行,合作学习已经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项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主要用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优势达成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小组的设置老师必须要给予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所以说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组建小组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我们教师所要努力的方向是用科学的方式组建合作小组,从而达到合作的真正目的。本文将就如何实行科学的小组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期刊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处于高考压力、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而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直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文立足于高中学生常見的心理问题,探索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为提升高中学生教学管理服务。  关键词:班级管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期刊
教师的手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评判学生德行修养的戒尺;一把是衡量学生分数高下的标尺。然而如何使用这两把尺子使其合理的发挥效应,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却是一个很难操作的课题。  目前在中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大环境之下,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指挥下,在学校、教师的排名考核评定的情况下,学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似乎也都不为过。为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媒体上报到的某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对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培养文学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积累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积累方法教学,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文主要基于实际需要,探讨如何有效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策略;程序;拓展  《语文课程标
期刊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基础教育者的艰巨任务。文本细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本文研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现如今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极为重视,所以广大基础教育者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学方法也随着日新月异的更新,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对话教学切实落实到教学中,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所改善。  关键词:谈话法;应用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一、谈话法的含义及优点  (一)谈话法的含义  谈话法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是经过前人的经验总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仅充分把握课堂的,更需要注重把握方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在提高成绩的基础上,培养更全面的人才。本文笔者立足于把握方向,开展复习;合理方法,实现复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提高复习的成绩。  关键词:方向;合理;复习;提高;成绩  一、把握方向,开展复习  复习是艰苦的,枯燥的。要复习的内容,一定是作为知识的节点或重点、难点,这些内容对于一般学生而
期刊
摘要:“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这首《爱的奉献》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因为爱是一种情怀,爱是一种力量,爱象雨露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田。古人云:“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学二十余载,让我深深的明白,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也曾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为人师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