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分析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3例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及37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双侧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中线移位大于5mm显著低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的患者,临床恶心呕吐症状较为明显,且CT扫描结果中线移位多于5mm发生较低。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单侧;双侧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于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分为单侧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双侧约占整个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14%~25%。由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展迅速,极易恶化,临床应尽早治疗[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单侧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症状、致病原因、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全部患者经CT扫描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103例,男79例,女24例,年龄27~81岁,平均年龄(68.36±11.24)岁;双侧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69.12±12.05)岁。排除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功能异常者及精神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内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恶心呕吐、机体无力、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致病原因(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头部外伤史、凝血功能障碍、血液透析),CT扫描结果(低密度影、高密度影、等密度影、混合密度影、中线移位大于5mm)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结果分别采取t检验以及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肌体无力,两组患者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机体无力、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致病原因比较
两组患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头部外伤史,两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液透析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致病原因比较(n,%)
2.3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低密度影、高密度影、等密度影、混合密度影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中线移位大于5mm显著低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n,%)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出现脑萎缩或者脑桥静脉老化脆弱性增加,脑桥静脉由于过度悬空和拉伸极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的增加[2]。肌体无力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本研究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显著高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表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征更为严重。有研究结果表明,头部外伤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诱因[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致病原因头部外伤史达%~%,也证实了上述研究报道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显著高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表明了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可增加发生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几率。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临床主要通过CT扫描进行诊断,典型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T影像学显示患者颅骨内板下方脑外放呈半月形、新月形、双凸镜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影,或高密度影、等密度影、混合密度影,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新月形低密度影。本研究结果发现,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线移位大于5mm显著低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能的原因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由于双侧的压力抵消,造成了中线移位不明显。通过本研究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单侧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症状、致病原因、CT扫描结果的异同,为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治疗提高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宝国, 马宏伟, 黄永安, 等. 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与颅骨形态的关系[J]. 武警医学, 2012, 23(12):1065-1067,1071.
[2] 王镇. 老年双侧大量慢性硬膜下血肿2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z1):64-65.
[3] 刘华, 袁强, 孙一睿, 等. 13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 19(4):342-346.
[4]杨华, 周静, 滕宏伟, 等. 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 2014, 25(1):85-87.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单侧;双侧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于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分为单侧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双侧约占整个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14%~25%。由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展迅速,极易恶化,临床应尽早治疗[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单侧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症状、致病原因、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全部患者经CT扫描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103例,男79例,女24例,年龄27~81岁,平均年龄(68.36±11.24)岁;双侧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69.12±12.05)岁。排除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功能异常者及精神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内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恶心呕吐、机体无力、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致病原因(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头部外伤史、凝血功能障碍、血液透析),CT扫描结果(低密度影、高密度影、等密度影、混合密度影、中线移位大于5mm)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结果分别采取t检验以及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肌体无力,两组患者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机体无力、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致病原因比较
两组患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头部外伤史,两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液透析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显著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致病原因比较(n,%)
2.3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低密度影、高密度影、等密度影、混合密度影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中线移位大于5mm显著低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患者CT扫描结果比较(n,%)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出现脑萎缩或者脑桥静脉老化脆弱性增加,脑桥静脉由于过度悬空和拉伸极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的增加[2]。肌体无力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本研究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显著高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表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征更为严重。有研究结果表明,头部外伤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诱因[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致病原因头部外伤史达%~%,也证实了上述研究报道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显著高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表明了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可增加发生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几率。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临床主要通过CT扫描进行诊断,典型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T影像学显示患者颅骨内板下方脑外放呈半月形、新月形、双凸镜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影,或高密度影、等密度影、混合密度影,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新月形低密度影。本研究结果发现,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线移位大于5mm显著低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能的原因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由于双侧的压力抵消,造成了中线移位不明显。通过本研究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单侧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症状、致病原因、CT扫描结果的异同,为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治疗提高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宝国, 马宏伟, 黄永安, 等. 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与颅骨形态的关系[J]. 武警医学, 2012, 23(12):1065-1067,1071.
[2] 王镇. 老年双侧大量慢性硬膜下血肿2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z1):64-65.
[3] 刘华, 袁强, 孙一睿, 等. 13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 19(4):342-346.
[4]杨华, 周静, 滕宏伟, 等. 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 2014, 25(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