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基于广东省自身经济发展现状,并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张开的讨论,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只有高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立足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也在人才培养与从业人员规模,劳动力市场需求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沿海省份,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广东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高职院校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那么关于广东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关系该如何界定,才能保证高瞻远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呢?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维度
(一)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
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以职业技能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以市场为需求的教学的模式。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特别是对地区经济而言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于参与地方经济的建设,培养的规模同样至关重要。如果高职院校不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为了经济利益获得国家的补贴,扩大规模招生,这样就会导致过多的人参与到找工作之中,因工作需求的限制,必然使得一些人无法找工作。如果培养的人数过少,有需求的企业之间必然会产生人才之间的竞争,价高者得,这样必然增加企业用工成本。
因此特别是在广东这种工业制造业极其发达,相关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到地区,更应该注意高职教育培养规模的控制,一定要做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
我国的高职教育专业种类繁多,电力技术类,建筑工程类,自动化类,包装类,纺织服装类等类别。由于我国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每个地区都有其优势的经济种类和门类,例如,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当地高职院校就会开通农业相关类的专业,且招收的人数较多,黑龙江省同样盛产煤炭资源,曾经的鹤岗煤炭专科学校就为黑龙江省提供了大量的煤炭专业方面的技术工人和人才。很显然,如果一个地区与制造业为主,这就没有必要在煤炭和农业方面招收更多的相关学生。因此高职教育在设置专业结构方面,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适应。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高职教育毕业人才的就业率,做到学有所用。
(三)适应性过程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规模与从业人员规模不适应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也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模与市场需求方面不适应的情况。市场需求是多个维度的,比如对相关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对人才要求的质量等方面。在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与最终从事本专业的人员的数量有一定的差别,造成这一方面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环境对该领域人才需求量降低,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本专业兴趣点降低或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从事相关销售等其他挣钱快的行业。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本专业的从业人员规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人才培养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岗位要求不适应
在我国现今的经济状况下,在人才市场方面,我国一方面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待业人员,同时企业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又找不到之间的矛盾。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寻求优质人才并提供相应较高的工资,这无可厚非。同样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中也存在着类似问题。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中对制造业相关的操作工人数量极大,同时也存在着人员招不满,学生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情况存在。其核心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身努力学习不够导致自身技能掌握有限,学校在教学中不够严谨,得过且过,师资力量不足等。同时,优秀的人才从来不缺少工作机会。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第一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以我国广东省为例,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800亿元,工业增加值接近40,000亿。两者相差10倍之多,这与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的说法相一致。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拿当地的第一产业举例而言,如果林业,农业发达的区域,则建议招收更多相关的农业领域方面的学生。而对于广东省这一制造业大省而言,需要招收更多与制造业技术相关的专业的人才。由于广东省第一产业占总体产业的比重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和专业机构划分时,要注意到这一背景。只有当专业结构的比重与第一产业相适应时,才能有利于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在广东省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工业产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也要随着工业发展的变化进行将适应的调整。在工业发展中汽车制造业,建筑业在我国一定范围之内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所以高职院校应在汽车相关专业和建筑业方面适时适量的调整和提高相关的专业结构,并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这不仅利于,企业找到优秀的人才,也便于当地年轻人实现中国梦。
(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第三产业主要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伴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的进行,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逐渐成为三个产业比重的第1位。相关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也随时地发生了变化,例如在2018年,根据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财经类的专业布点数455个,占比21.55%,招收人数51562人,占到总招生人数的23.76%,财经类近几年来已经是最火的高职招生的门类了。金融业是财经类的主要专业,在学生范围内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事例也要与经营业的发展相匹配相适应。
三、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症结
(一)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
2017年广东省的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大学23.5万人,其中财经类、电子类、土建类,制造业等四大门类毕业生人数较多,占到毕业人数的45%左右。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期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从事着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毕业数的人数约为0.9%,广东省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3%,毕业生中第二产业的从业者大约27.49%,广东省第二产業在三大产业的占比约为47.79%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的毕生占比71.72%,而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占比约为50.91%。从以上的广东省近5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数从业三大产业的人数比重,与广东本地的三大产业的比重严重不符合,这说明了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 (二)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指的是在教育规模、教学质量、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契合程度。具体来讲是职业教育要与劳动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的吻合程度。
2018年,根据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本省劳动市场需求是171.63万人,其中制造业需求90. 87万,占比52.94%,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需求59.8万人,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是20.96万人。排除第一产业的用工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第二产业占比52.94%,第三产业占比是47.06%。同样,2017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制造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是79561人,占比总招生人数的37.38%,很明显,当这些学生毕业时,即使全部流入到劳动力市场,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高职院校对广东未来发展产业前瞻性不足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源于2005年,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将珠三角地区附加值低的产业向东西两区域进行转移。到2008年,政府更是采用倒逼的机制,进而强化了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力度。直到2013年,广东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历经了10多年的发展,然而,在面对这经济飞速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广东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了解和前瞻性不足问题。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更好的满足经济发展,更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需要。导致了一些产业人才不足,一些专业人才过旺的情况。有的高等院校对未来过于自信,盲目充满了一些发展前景不够明朗的专业,例如有的专业设置过度超前,出现了人才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就业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四)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办学定位不明确
截至2019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数量86所。经过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高职专业点有2209个,超过7成学校招生的专业超过8个。电子信息类和建筑类招生的学校最多,超过总学校数量的80%,显然,广东省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具有趋同性,重复率较高。有的学校更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招生,在自身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不满足的情况下,选择市场认可度的专业而盲目招生,这样的招生致学生的利益于不顾。由于没有接收到合适优秀的教育,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会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的前途。学校办学中存在着缺少核心专业和王牌专业引领自身发展,办学定位跟风的情况。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招生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区域经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经过就业市场统计和招生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招生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存在。相信随着主管部门、高职原先和社會企业的广泛关注,广东省高职教育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沿海省份,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广东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高职院校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那么关于广东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关系该如何界定,才能保证高瞻远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呢?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维度
(一)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
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以职业技能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以市场为需求的教学的模式。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特别是对地区经济而言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于参与地方经济的建设,培养的规模同样至关重要。如果高职院校不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为了经济利益获得国家的补贴,扩大规模招生,这样就会导致过多的人参与到找工作之中,因工作需求的限制,必然使得一些人无法找工作。如果培养的人数过少,有需求的企业之间必然会产生人才之间的竞争,价高者得,这样必然增加企业用工成本。
因此特别是在广东这种工业制造业极其发达,相关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到地区,更应该注意高职教育培养规模的控制,一定要做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
我国的高职教育专业种类繁多,电力技术类,建筑工程类,自动化类,包装类,纺织服装类等类别。由于我国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每个地区都有其优势的经济种类和门类,例如,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当地高职院校就会开通农业相关类的专业,且招收的人数较多,黑龙江省同样盛产煤炭资源,曾经的鹤岗煤炭专科学校就为黑龙江省提供了大量的煤炭专业方面的技术工人和人才。很显然,如果一个地区与制造业为主,这就没有必要在煤炭和农业方面招收更多的相关学生。因此高职教育在设置专业结构方面,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适应。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高职教育毕业人才的就业率,做到学有所用。
(三)适应性过程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规模与从业人员规模不适应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也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模与市场需求方面不适应的情况。市场需求是多个维度的,比如对相关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对人才要求的质量等方面。在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与最终从事本专业的人员的数量有一定的差别,造成这一方面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环境对该领域人才需求量降低,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本专业兴趣点降低或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从事相关销售等其他挣钱快的行业。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本专业的从业人员规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人才培养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岗位要求不适应
在我国现今的经济状况下,在人才市场方面,我国一方面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待业人员,同时企业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又找不到之间的矛盾。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寻求优质人才并提供相应较高的工资,这无可厚非。同样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中也存在着类似问题。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中对制造业相关的操作工人数量极大,同时也存在着人员招不满,学生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情况存在。其核心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身努力学习不够导致自身技能掌握有限,学校在教学中不够严谨,得过且过,师资力量不足等。同时,优秀的人才从来不缺少工作机会。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第一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以我国广东省为例,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800亿元,工业增加值接近40,000亿。两者相差10倍之多,这与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的说法相一致。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拿当地的第一产业举例而言,如果林业,农业发达的区域,则建议招收更多相关的农业领域方面的学生。而对于广东省这一制造业大省而言,需要招收更多与制造业技术相关的专业的人才。由于广东省第一产业占总体产业的比重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和专业机构划分时,要注意到这一背景。只有当专业结构的比重与第一产业相适应时,才能有利于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在广东省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工业产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也要随着工业发展的变化进行将适应的调整。在工业发展中汽车制造业,建筑业在我国一定范围之内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所以高职院校应在汽车相关专业和建筑业方面适时适量的调整和提高相关的专业结构,并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这不仅利于,企业找到优秀的人才,也便于当地年轻人实现中国梦。
(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第三产业主要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伴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的进行,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逐渐成为三个产业比重的第1位。相关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也随时地发生了变化,例如在2018年,根据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财经类的专业布点数455个,占比21.55%,招收人数51562人,占到总招生人数的23.76%,财经类近几年来已经是最火的高职招生的门类了。金融业是财经类的主要专业,在学生范围内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事例也要与经营业的发展相匹配相适应。
三、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症结
(一)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
2017年广东省的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大学23.5万人,其中财经类、电子类、土建类,制造业等四大门类毕业生人数较多,占到毕业人数的45%左右。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期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从事着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毕业数的人数约为0.9%,广东省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3%,毕业生中第二产业的从业者大约27.49%,广东省第二产業在三大产业的占比约为47.79%左右,从事第三产业的毕生占比71.72%,而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占比约为50.91%。从以上的广东省近5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数从业三大产业的人数比重,与广东本地的三大产业的比重严重不符合,这说明了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 (二)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指的是在教育规模、教学质量、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契合程度。具体来讲是职业教育要与劳动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的吻合程度。
2018年,根据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本省劳动市场需求是171.63万人,其中制造业需求90. 87万,占比52.94%,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需求59.8万人,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是20.96万人。排除第一产业的用工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第二产业占比52.94%,第三产业占比是47.06%。同样,2017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制造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是79561人,占比总招生人数的37.38%,很明显,当这些学生毕业时,即使全部流入到劳动力市场,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高职院校对广东未来发展产业前瞻性不足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源于2005年,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将珠三角地区附加值低的产业向东西两区域进行转移。到2008年,政府更是采用倒逼的机制,进而强化了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力度。直到2013年,广东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历经了10多年的发展,然而,在面对这经济飞速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广东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了解和前瞻性不足问题。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更好的满足经济发展,更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需要。导致了一些产业人才不足,一些专业人才过旺的情况。有的高等院校对未来过于自信,盲目充满了一些发展前景不够明朗的专业,例如有的专业设置过度超前,出现了人才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就业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四)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办学定位不明确
截至2019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数量86所。经过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高职专业点有2209个,超过7成学校招生的专业超过8个。电子信息类和建筑类招生的学校最多,超过总学校数量的80%,显然,广东省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具有趋同性,重复率较高。有的学校更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招生,在自身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不满足的情况下,选择市场认可度的专业而盲目招生,这样的招生致学生的利益于不顾。由于没有接收到合适优秀的教育,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会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的前途。学校办学中存在着缺少核心专业和王牌专业引领自身发展,办学定位跟风的情况。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招生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区域经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经过就业市场统计和招生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招生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存在。相信随着主管部门、高职原先和社會企业的广泛关注,广东省高职教育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