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媒形式的多样化,这句话的使用频率恐怕要逐渐减少了。
内蒙古的根河市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夏季的森林宛如绿色的海洋,冬季松涛阵阵千山卷起银色波浪。这里有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有全国惟一的驯鹿饲养基地。森林游、民俗游、冰雪游、森工文化游,原始、神秘、自然,风味独特,魅力无穷。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迷人的地方,过去却鲜为人知,它是最近两年来靠地方外宣干部和各路媒体记者不遗余力、通力合作,用镁光灯和他们的笔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出来的——编者按。
广借媒体 展示根河
根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部,坐落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总面积20012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人,是大兴安岭北部商品物资主要集散地。过去,这里是鄂温克猎民狩猎游牧的乐上,一直淡远着繁华。如今,良好的生态,富饶的资源,配套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加上市政府一批精心筛选出的开发项目,使这座新兴的林城充满商机。
在媒体宣传报道下,“鄂温克”、“敖鲁古雅”、“驯鹿”、“猎民”,这些相对陌生的词语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受众知道、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宣传定位,又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对外宣传计划,媒体记者各自为战,各定各的主题,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整体效益,对外言传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比,明显不相称。
近两年,我们抓住敖鲁古雅乡生态移民的机遇,吸收以往经验教训,在对外宣传上实施品牌战略,依托这里的独特资源,通过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周密设计,广交朋友,多方借力,与众多媒体一道,向全国,全世界展示根河市的自然资源和独特风情,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准确的外宣定价。这个定位既要符合实际,令人信服,又要让人产生联想,勾起人们的欲望。我们经过请教新华社资深记者,咨询国内专家学者,反复调研推敲,最后加工提炼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这一品牌,并将主题确定为“原始、自然、神秘、神奇”。
确定了统一的主题和品牌,接下来策划和设计就有了根基。我们撰写了2000多字的推介文字《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拍摄了大量体现“原始、自然、神秘、神奇”的图片,作为统一材料向各路记者散发。然后,我们邀请新华社两名记者来根河市,给他们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为他们实地介绍情况,和他们认真交朋友,建立感情。两人为狩猎部落的材料而激动,为我们的热情所感动,回去后,撰写了2万多字的纪实通讯《探访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并附图片10多幅,在新华社发稿启。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40多个国家级、省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中国旅游报》还拿出一个整版进行刊发。
“狩猎部落” 走出森林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被称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敖鲁古雅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满归林区,距离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约100公里左右。敖鲁古雅的猎民属于鄂温克族雅库特部落,是鄂温克族三个分支中的一个,主要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是我国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其他为索伦和通古斯部,分别从事农耕和游牧,他们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族自治旗。
驯鹿在我国只生存于敖鲁古雅一带,是当地猎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历史上,鄂温克猎民先祖几度迁徙。18世纪初,生活在贝加尔湖沿岸和西伯利亚勒拿河流域的鄂温克猎民先祖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大兴安岭地区。由于这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美、野兽出没频繁。猎民生产方式也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猎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尊重鄂温克猎民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意愿,特许鄂温克猎民继续用枪狩猎,并于1965年组织引导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畔搬迁到距铁路沿线较近的敖鲁古雅,实现定居,对鄂温克猎民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保健,支持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提高改善生活质量。定居后的近40年,鄂温克猎民成为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典型,不但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还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小康户、大学生、知识分子群体和公务员队伍。
现在的敖鲁古雅乡生活着500人,其中,鄂温克人大约230人。他们大部分已经是定居后的第二、三代猎民了,虽然手里还有猎枪,但大部分已经不以打猎为主了。如今,全乡只有4个猎民点,分布在距乡政府所在地50多公里的山林里,有30多名习惯打猎和饲养驯鹿的老猎民生活在那里。
驯鹿的食物主要是苔藓和蘑菇。由于多年啃食,敖鲁古雅乡附近的苔藓和蘑菇区经不多民,特别是苔藓越来越少,要恢复起来至少需要25年,限制了鹿群的发展。
此外,敖鲁古雅乡近年来水患严重,对猎乡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加之乡里办公楼、博物馆,学校,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供销社,银行、邮电、电信等营业网点引进市场机制后相继撤出,给猎民生活带来不便,为此,市里决定对敖鲁古雅乡实施生态搬迁。
在征得猎民们的意见后,敖鲁古雅乡的新址选择到了与根河市区一山之隔的林间空地:位于海拉尔市至根河市的301国道旁,距市区3公里。新落成的猎民新村依山傍水,共建有62户31栋黄墙红顶猎民新居,每两户一栋,每户的面积都一样大。里面安装了自来水和暖气。此外,在新村还建了办公楼和一所学校。
在新村北面,市里还为每户猎民专门盖了驯鹿场,配备了兽医站和改良站,对驯鹿实行圈养。
这次猎民搬迁,国家先后投入了600多万元。为了确保猎民下山后的生活,满归林业局每年拿出28万元为猎民补贴生活,国家为每一名猎民每月发放36元护林费,免费为猎民看病,让猎民子女免费就学,同时让困难猎民享受每月30元至104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在此基础上,市里还计划为猎乡建一个茸鞭酒厂,开发驯鹿产品,并建一处生态民俗村,在挖掘、保护、发展猎乡歌舞、饮食等猎民文化的同时,发展旅游业。
新村之夜 现场直播
国内各大媒体对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生态移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中央电视台从2003年日月8日到8月12日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滚动播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态移民的有关情况报道。
8月9日、10日、1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日中播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态移民综合消息。
8月10日生态移民当天,中央电视台将移民搬迁全程予以跟踪报道,从新闻早八点开始,在整点新闻中连续报道。8月10日晚十时现场直播欢乐的新村之夜——走进雅鄂温克人新居住点篝火晚会。
8月8日至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每天中午12时《新闻30分》节目开辟专栏“关注鄂温克移民”,每天下仁的整点新闻播出一条主打消息和一条背景新闻,每天晚8时播出新闻特写,8月10日当天上午和下午在新闻频道
“文化报道”节日中播出,反映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发展的专题片。
除中央电视台人驻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逆行跟踪报道外,其他如中同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呼伦贝尔日报、呼伦贝尔广播电台等媒体记者也纷纷前往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报道这一备受关注的最后一个狩猎民族生态移民的有关情况。
一些精明的商家甚至在网上打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户外专用产品”,推销账篷,睡袋、登山鞋商品……宣传力度之大,报道内容之多,影响范围之深远就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不但为今后根河市的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为今后根河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潘天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