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小学科学课程到初中物理的学习,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也在发生变化。以摩擦力内容为例,从中小学课程要求、教材栏目设置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应注重实验探究过程、教学渗透控制变量思想和等效替代思想。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衔接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14-01
一、问题的产生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物理学不管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未来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从具体思维逐渐迈向抽象思维,物理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呈螺旋式上升并延伸的趋势发生变化[1]。小学科学作为基础,较全面的让学生发现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入初中内容的学习后,容易看出有与小学科学重复的部分,重复内容是否应该出现呢?如何进行从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的有效衔接呢?这些问题伴随在初中物理老师的备课准备中。
二、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两点比较
1.中小学相关摩擦力课程内容要求比较。
对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要求如表1.[2][3]
通过比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摩擦力以及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对物体的作用。科学课程中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基础性和实践性教学,利用常见器材做具有趣味性实验以认识摩擦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主要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主要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能力和实验精神的养成。
2.中小学有关摩擦力教材栏目内容比较。
对比与摩擦力相关的教材内容,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节《运动与摩擦力》第六节《滑动与滚动》和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摩擦力》,其栏目设置如表2.[4][5]
通过比较教材栏目内容发现,科学教材有关摩擦力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摩擦力的内容有重叠和扩展。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常见的摩擦力的利与害等浅显知识。小学栏目设置内容比较广泛、浅显、口语化,教学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偏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求知欲上,教材以图片为主,直观学习内容,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初中物理所用語言明显专业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材中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数量上大大减少。在摩擦力一节的学习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挖掘实验真理,理解知识内涵,做到学以致用。
三、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建议
1.合理利用前概念进行教学。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学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回顾导入新课的学习。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摩擦力相关内容的初步认识,但在这认识当中,有的是正确的、已经掌握的,而有的可能存在局限性或错误。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有效的衔接,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立矛盾,形成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比如摩擦力就是阻力、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等错误前概念。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
讲授过程,教师不能因为小学课程中讲过而不再重复,衔接好科学课程与物理课程中的异同,教师应带领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摩擦力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形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不怕困难、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设计并完成实验。
3.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法。
在进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与物体质量有关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思想。
4.教学中树立等效替代观。
在进行探究“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摩擦力大小的间接测量性,使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物体,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大小是物体拉测力计时产生的拉力。此时摩擦力大小通过测力计示数间接表示出来,其中存在着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认识生活和学习物理知识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进入初中学习后,教师不仅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改变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借助前概念进行合理教学,教学中注重渗透物理思维、物理观念。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5: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4]郝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五年级上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衔接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14-01
一、问题的产生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物理学不管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未来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从具体思维逐渐迈向抽象思维,物理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呈螺旋式上升并延伸的趋势发生变化[1]。小学科学作为基础,较全面的让学生发现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入初中内容的学习后,容易看出有与小学科学重复的部分,重复内容是否应该出现呢?如何进行从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的有效衔接呢?这些问题伴随在初中物理老师的备课准备中。
二、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两点比较
1.中小学相关摩擦力课程内容要求比较。
对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要求如表1.[2][3]
通过比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摩擦力以及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对物体的作用。科学课程中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基础性和实践性教学,利用常见器材做具有趣味性实验以认识摩擦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主要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主要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能力和实验精神的养成。
2.中小学有关摩擦力教材栏目内容比较。
对比与摩擦力相关的教材内容,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节《运动与摩擦力》第六节《滑动与滚动》和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摩擦力》,其栏目设置如表2.[4][5]
通过比较教材栏目内容发现,科学教材有关摩擦力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摩擦力的内容有重叠和扩展。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常见的摩擦力的利与害等浅显知识。小学栏目设置内容比较广泛、浅显、口语化,教学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偏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求知欲上,教材以图片为主,直观学习内容,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初中物理所用語言明显专业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材中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数量上大大减少。在摩擦力一节的学习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挖掘实验真理,理解知识内涵,做到学以致用。
三、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建议
1.合理利用前概念进行教学。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学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回顾导入新课的学习。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摩擦力相关内容的初步认识,但在这认识当中,有的是正确的、已经掌握的,而有的可能存在局限性或错误。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有效的衔接,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立矛盾,形成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比如摩擦力就是阻力、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等错误前概念。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
讲授过程,教师不能因为小学课程中讲过而不再重复,衔接好科学课程与物理课程中的异同,教师应带领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摩擦力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形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不怕困难、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设计并完成实验。
3.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法。
在进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与物体质量有关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思想。
4.教学中树立等效替代观。
在进行探究“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摩擦力大小的间接测量性,使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物体,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大小是物体拉测力计时产生的拉力。此时摩擦力大小通过测力计示数间接表示出来,其中存在着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认识生活和学习物理知识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进入初中学习后,教师不仅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改变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借助前概念进行合理教学,教学中注重渗透物理思维、物理观念。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5: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4]郝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五年级上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