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 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
关键词:语感;直觉;白话文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有人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 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 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 ,“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就语文学习来说,这种直觉是指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一听一读之际就 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等,既不费 时也不费力,似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于这个问题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 点来解释过,他说:“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 ,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 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 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 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 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从这种迅速直接的感知看,语感是感性的;从它深刻领悟、把握言语的能力看,语感又是理性的。感其实是 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 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
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咏的方法。要把握好吟咏,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还要讲究吟咏的方法。
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 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 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覺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指导好吟咏要理解在先,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的时候,还特别强调必须“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他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第二,重视白话文的吟咏。叶圣陶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一样,也须花一番功夫去吟 咏。他说,“白话一样可以吟咏,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翻看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如《春》、《故乡》、《竞选州长》等)和感人肺腑 的抒情诗(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延安》等),还有鲁迅犀利的杂文,闻一多 慷慨的讲演稿……这些白话文都是指导学生朗读、吟咏的好教材。《新大纲》在阅读训练中增加了“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的要求,原则也是指从“白话文”中“找出”。可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有多重要。
第三,讲究吟咏的方法。至于吟咏的方法,叶圣陶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比如,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这位教师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教师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教师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便轻松地悟出了,这里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这里说的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比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美读。读“大海朦胧欲睡”一段,可用轻柔的语音,舒缓的语调,让人体味到大海落潮时的温柔美;读大海“终于愤怒了”一段,语音加重,语调高昂,让人领略大海咆哮时的雄壮美。
关键词:语感;直觉;白话文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有人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 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 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 ,“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就语文学习来说,这种直觉是指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一听一读之际就 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等,既不费 时也不费力,似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于这个问题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 点来解释过,他说:“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 ,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 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 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 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 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从这种迅速直接的感知看,语感是感性的;从它深刻领悟、把握言语的能力看,语感又是理性的。感其实是 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 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
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咏的方法。要把握好吟咏,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还要讲究吟咏的方法。
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 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 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覺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指导好吟咏要理解在先,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的时候,还特别强调必须“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他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第二,重视白话文的吟咏。叶圣陶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一样,也须花一番功夫去吟 咏。他说,“白话一样可以吟咏,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翻看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如《春》、《故乡》、《竞选州长》等)和感人肺腑 的抒情诗(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延安》等),还有鲁迅犀利的杂文,闻一多 慷慨的讲演稿……这些白话文都是指导学生朗读、吟咏的好教材。《新大纲》在阅读训练中增加了“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的要求,原则也是指从“白话文”中“找出”。可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有多重要。
第三,讲究吟咏的方法。至于吟咏的方法,叶圣陶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比如,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这位教师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教师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教师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便轻松地悟出了,这里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这里说的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比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美读。读“大海朦胧欲睡”一段,可用轻柔的语音,舒缓的语调,让人体味到大海落潮时的温柔美;读大海“终于愤怒了”一段,语音加重,语调高昂,让人领略大海咆哮时的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