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危机反应战略表明,在侦察、识别目标和定下决心进行打击(例如呼叫空中打击或进行火力控制)的中间过程太长,导致常常贻误战机,尤其是在混有大量平民目标的城区作战时更是如此。再加上西方国家对人员伤亡非常敏感,极为担心作战人员在战斗中的损失会带来国内民众产生强烈反应或带来政治上的被动,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远距精确攻击又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且费用还要低的武器(现代战争的巨额费用使许多国家部感到吃不消)。在这种作战思想指导下,防区外武器取得了巨大发展。
防区外武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导弹,一类是攻击无人机。相列于导弹而言,无人机更有优势,因为它的使用灵活性要比导弹大得多。它可以在高威胁环境中作战而无需担心人员伤亡问题,而且它还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从容对目标进行侦察、识别,数据链可以将目标信息实时传送给后方指挥/控制人员,供其分析并制定打击计划。如果给它挂上武器,就可以直接列敌方目标进行攻击。德国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现莱茵金属公司防御电子分部)发展的“泰帆”(TAlFUN)攻击型无人机就是适应上述要求的武器。
研制经过
德国陆军装备的无人机型号不多,不像美国那样能快速推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无人机。德军现役装备的无人机主要是加拿大研制的CL-289远程侦察无人机和自行研制的LUNA近程侦察无人机。在近些年美军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无人机所表现出的惊人性能,使德国陆军在羡慕的同时,也开始下决心研制自己的多用途无人机。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研制合同是在1997年由德国联邦武器技术发展局与德国陆军签订的,德国陆军对“泰帆”攻击无人机的任务要求是攻击敌方纵深的高价值地面目标,如指挥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地面停放的直升机、火炮、轮式或履带式装甲车等。对其威力要求是要能摧毁这些目标或至少给这些目标造成严重破坏,使敌无法再使用。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整个发展计划分为概念论证、技术评估、野外测试、操作评估和定型试验等几个阶段。由于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在研制、发展和生产无人机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所以最后的研制任务就交到了它手上。在接到这个项目后,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决定以研制中的KZO炮兵目标定位侦察无人机为基础进行研发,这样既可以减少技术风险又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果不其然,该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原型机。而第一套“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则在1 998年就同KZO目标定位无人机一起交付德国陆军进行测试。到目前为止,“泰帆”攻击无人机已经进行了500多次成功的飞行试验,证明其是一种性能可靠而先进的无人机。德国陆军打算今年让第一套“泰帆”无人机系统服役,随后将投入批量生产。
系统组成和性能
一套“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由8部发射装置、72架“泰帆”攻击无人机及相应的储运,发射车、一个地面控制站和部分地面维护设备等组成。“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的所有设备和储运/发射车尺寸都按标准化设计,而且均可进行空运部署。
“泰帆”攻击无人机外形非常怪异,头部为圆球状,内装毫米波或红外成像导引头;机身截面为正方形;机翼为两段,外部为平直翼,翼根及机翼内三分之一为三角翼,翼根与机身融合。为方便储运,机翼可折叠;没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分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上下两片,每片尾翼上均有方向舵,而且每片顶部各有一个长长的杆(数据天线);机体后部是推进螺旋桨。
这种布局使“泰帆”攻击无人机看起来像是飞机和导弹的混合体,其优点是可以保证无人机在攻击时的稳定性。无人机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可以精确打击有装甲防护的目标,而且其爆炸后的破片还能像流弹一样杀伤面目标。“泰帆”攻击无人机用复合材料制成,对雷达有良好的隐身能力,使得敌方很难探测和攻击。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或红外成像导引头使无人机有很强的搜索能力。此外,为便于在寒冷天候下飞行,无人机上还装有除冰系统,使其具有全天候飞行能力。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2.08米,机高0.9米,翼展2.26米,最大起飞重量160千克,续航时间4小时,升限4000米,速度200千米/小时,航程大于500千米。发动机为32千瓦的JP8活塞发动机。
除做攻击用途外,“泰帆”无人机还能携带电子干扰设备对VHF和UHF波段的雷达进行干扰。
作战过程
在接到由德国炮兵司令部指挥和通讯网(ADLER)数据链传来的作战任务指令后,首先由操作人员将指令转为操作程序,然后通过光纤传给待命的无人机储运,发射车,在车上会自动将程序下载给无人机。“泰帆”攻击无人机在储运过程中机翼是折叠的,在起飞时,机翼则会自动展开。“泰帆”攻击无人机的起飞也采用火箭助推起飞,当无人机升空后,助推器被抛掉,机上活塞发动机开始工作,驱动螺旋桨转动,提供无人机飞行动力。
当“泰帆”攻击无人机爬升到巡航高度时,自动驾驶仪控制无人机按预定航线飞向目标区。视预先侦察信息的多寡,“泰帆”攻击无人机最多可以搜索2000平方千米的目标地域。在目标区,无人机会不断地将实际搜索的目标信息与机上预先储存的目标数据进行对比。一旦确认,则自动选择最佳攻击模式对目标发起攻击,并能使附带损伤减至最小。
除了上述这种预先确定目标的攻击方式外,还有一种随机攻击方式。由于“泰帆”攻击无人机有很强的交互传送信息能力,所以它能迅速改变攻击目标的优先顺序。通过HF数据链,无人机可以和地面控制站进行实时数据传输(HF数据链有超越地平线能力);而利用uHF数据链则可以将当前搜索的潜在目标的雷达图像或红外图像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人员和指挥员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图像进行分析,确定好攻击目标,再通过数据链将攻击指令传给无人机。无人机在接到攻击指令后,立即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俯冲过程中,导引头会连续不断地对目标位置进行修正,以确保无人机能打击目标的关键位置。
结语
冷战结束后,德国没有了大规模战争的威胁,而以维和、反恐、应付突发事件等任务为主,这些任务不再强调部队规模,而要求反应敏捷、编制精干、装备信息化程度高。德国通过在科索沃、阿富汗等地区的维和行动,深切感受到其陆军与姜陆军的差距,对部队的快速反应和信息化有了更深理解。正因如此,德国陆军近年来一直在对其编制体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减少部队人数、缩小战斗单元、裁撤师级作战单位改为加强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注意提高部队的信息化程度。
“泰帆”攻击无人机以及Kzo目标定位无人机的研制成功,使德国陆军的远程侦察、识别、定位和攻击等能力都将得到很大提高,逐渐拥有了非接触作战能力,预示着新世纪的德国陆军已经阔步向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防区外武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导弹,一类是攻击无人机。相列于导弹而言,无人机更有优势,因为它的使用灵活性要比导弹大得多。它可以在高威胁环境中作战而无需担心人员伤亡问题,而且它还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从容对目标进行侦察、识别,数据链可以将目标信息实时传送给后方指挥/控制人员,供其分析并制定打击计划。如果给它挂上武器,就可以直接列敌方目标进行攻击。德国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现莱茵金属公司防御电子分部)发展的“泰帆”(TAlFUN)攻击型无人机就是适应上述要求的武器。
研制经过
德国陆军装备的无人机型号不多,不像美国那样能快速推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无人机。德军现役装备的无人机主要是加拿大研制的CL-289远程侦察无人机和自行研制的LUNA近程侦察无人机。在近些年美军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无人机所表现出的惊人性能,使德国陆军在羡慕的同时,也开始下决心研制自己的多用途无人机。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研制合同是在1997年由德国联邦武器技术发展局与德国陆军签订的,德国陆军对“泰帆”攻击无人机的任务要求是攻击敌方纵深的高价值地面目标,如指挥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地面停放的直升机、火炮、轮式或履带式装甲车等。对其威力要求是要能摧毁这些目标或至少给这些目标造成严重破坏,使敌无法再使用。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整个发展计划分为概念论证、技术评估、野外测试、操作评估和定型试验等几个阶段。由于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在研制、发展和生产无人机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所以最后的研制任务就交到了它手上。在接到这个项目后,阿特拉斯电子系统公司决定以研制中的KZO炮兵目标定位侦察无人机为基础进行研发,这样既可以减少技术风险又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果不其然,该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原型机。而第一套“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则在1 998年就同KZO目标定位无人机一起交付德国陆军进行测试。到目前为止,“泰帆”攻击无人机已经进行了500多次成功的飞行试验,证明其是一种性能可靠而先进的无人机。德国陆军打算今年让第一套“泰帆”无人机系统服役,随后将投入批量生产。
系统组成和性能
一套“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由8部发射装置、72架“泰帆”攻击无人机及相应的储运,发射车、一个地面控制站和部分地面维护设备等组成。“泰帆”攻击无人机系统的所有设备和储运/发射车尺寸都按标准化设计,而且均可进行空运部署。
“泰帆”攻击无人机外形非常怪异,头部为圆球状,内装毫米波或红外成像导引头;机身截面为正方形;机翼为两段,外部为平直翼,翼根及机翼内三分之一为三角翼,翼根与机身融合。为方便储运,机翼可折叠;没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分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上下两片,每片尾翼上均有方向舵,而且每片顶部各有一个长长的杆(数据天线);机体后部是推进螺旋桨。
这种布局使“泰帆”攻击无人机看起来像是飞机和导弹的混合体,其优点是可以保证无人机在攻击时的稳定性。无人机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可以精确打击有装甲防护的目标,而且其爆炸后的破片还能像流弹一样杀伤面目标。“泰帆”攻击无人机用复合材料制成,对雷达有良好的隐身能力,使得敌方很难探测和攻击。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或红外成像导引头使无人机有很强的搜索能力。此外,为便于在寒冷天候下飞行,无人机上还装有除冰系统,使其具有全天候飞行能力。
“泰帆”攻击无人机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2.08米,机高0.9米,翼展2.26米,最大起飞重量160千克,续航时间4小时,升限4000米,速度200千米/小时,航程大于500千米。发动机为32千瓦的JP8活塞发动机。
除做攻击用途外,“泰帆”无人机还能携带电子干扰设备对VHF和UHF波段的雷达进行干扰。
作战过程
在接到由德国炮兵司令部指挥和通讯网(ADLER)数据链传来的作战任务指令后,首先由操作人员将指令转为操作程序,然后通过光纤传给待命的无人机储运,发射车,在车上会自动将程序下载给无人机。“泰帆”攻击无人机在储运过程中机翼是折叠的,在起飞时,机翼则会自动展开。“泰帆”攻击无人机的起飞也采用火箭助推起飞,当无人机升空后,助推器被抛掉,机上活塞发动机开始工作,驱动螺旋桨转动,提供无人机飞行动力。
当“泰帆”攻击无人机爬升到巡航高度时,自动驾驶仪控制无人机按预定航线飞向目标区。视预先侦察信息的多寡,“泰帆”攻击无人机最多可以搜索2000平方千米的目标地域。在目标区,无人机会不断地将实际搜索的目标信息与机上预先储存的目标数据进行对比。一旦确认,则自动选择最佳攻击模式对目标发起攻击,并能使附带损伤减至最小。
除了上述这种预先确定目标的攻击方式外,还有一种随机攻击方式。由于“泰帆”攻击无人机有很强的交互传送信息能力,所以它能迅速改变攻击目标的优先顺序。通过HF数据链,无人机可以和地面控制站进行实时数据传输(HF数据链有超越地平线能力);而利用uHF数据链则可以将当前搜索的潜在目标的雷达图像或红外图像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人员和指挥员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目标图像进行分析,确定好攻击目标,再通过数据链将攻击指令传给无人机。无人机在接到攻击指令后,立即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俯冲过程中,导引头会连续不断地对目标位置进行修正,以确保无人机能打击目标的关键位置。
结语
冷战结束后,德国没有了大规模战争的威胁,而以维和、反恐、应付突发事件等任务为主,这些任务不再强调部队规模,而要求反应敏捷、编制精干、装备信息化程度高。德国通过在科索沃、阿富汗等地区的维和行动,深切感受到其陆军与姜陆军的差距,对部队的快速反应和信息化有了更深理解。正因如此,德国陆军近年来一直在对其编制体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减少部队人数、缩小战斗单元、裁撤师级作战单位改为加强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注意提高部队的信息化程度。
“泰帆”攻击无人机以及Kzo目标定位无人机的研制成功,使德国陆军的远程侦察、识别、定位和攻击等能力都将得到很大提高,逐渐拥有了非接触作战能力,预示着新世纪的德国陆军已经阔步向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