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語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兴趣是创造的火花”,如何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增强说话兴趣?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情景教学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以情助学、以景助说。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尽量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景。例如,我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就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姥姥、兰兰,让兰兰给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给姥姥挠痒痒。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惟妙惟肖地表演起来。我趁此机会进一步引导:“你的这双小手都干了什么?把你这双漂亮的小手画出来,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在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
此外,我还在情景教学中精心设疑,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提出一些疑问,把语文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景紧密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形成悬念,置身于积极探索的意境中。
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说话欲望
课外活动是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体验。我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说话欲望。如:带同学们到野外春游时,我要求孩子们与小树、小草对话,然后告诉老师,你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你说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小草说,小朋友,我很口渴呀!”有的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了快乐的童真!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每一件事记好,等到上学时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好的习惯,开学时,每个孩子都兴致盎然,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假期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三、扩大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积极增加课外阅读量。我经常开展课外读书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沙龙”“交流读书体会”“课前3分钟演讲”“语文开心小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
在扩大阅读的同时,我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练习说“月季花的颜色”时,为了能让学生说得生动、具体、形象,我引导他们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等词来形容。在说“一串红的颜色”时,多数学生纷纷说出“红色”,我让学生换个词来形容“红色”,学生们马上就说出了“红艳艳”“红彤彤”“红红火火”等词语。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多用、会用好词好句的能力。 四、强化口语训练,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口语训练,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如教学《我该怎么办》的口语训练课上,我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以前是否干过家务,如果有,你是如何干的,然后让同桌互说,我再相机引导:“爸爸妈妈不让干,该怎么说?”这样,孩子们的听和说都得到了训练。另外,在说话练习中,我会与孩子们一起来做一做、说一说,使其所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更完整贴切。
五、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说话
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早晨从进校门到教室,在这短短的一段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在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们注意到了大门的校徽、标语、宣传栏刚劲有力的大字和栩栩如生的图画,好人好事栏里的小雷锋……进了校园,观察到了打扫卫生的同学,带着各种神态、动作、表情匆匆走进教室的同学……通过细心观察,让他们在“每天一句话”练习时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
六、丰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说话热情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细心感受师生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反思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在儿童的生活里,快乐地游戏,有趣地生活,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融入真正的生活。我校开展的“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七、延伸拓展训练,活跃学生语言思维
我经常设计课后延伸性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延伸。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使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例如,我在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我们这个地方的春节有什么习俗?同学们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二十四过小年,放鞭炮”;有的说“大年三十中午前,家家户户门上贴红春联,内容是吉祥话”;有的说“初一吃饺子”;还有的说“初二到初十串亲戚,我们还有压岁钱”……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学生浮想联翩。在学这些课文时,我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持续想象”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后》为题,让学生展开持续想象,顺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我再加以引导,学生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情景教学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以情助学、以景助说。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尽量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景。例如,我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就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姥姥、兰兰,让兰兰给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给姥姥挠痒痒。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惟妙惟肖地表演起来。我趁此机会进一步引导:“你的这双小手都干了什么?把你这双漂亮的小手画出来,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在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
此外,我还在情景教学中精心设疑,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提出一些疑问,把语文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景紧密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形成悬念,置身于积极探索的意境中。
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说话欲望
课外活动是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体验。我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说话欲望。如:带同学们到野外春游时,我要求孩子们与小树、小草对话,然后告诉老师,你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你说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小草说,小朋友,我很口渴呀!”有的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了快乐的童真!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每一件事记好,等到上学时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好的习惯,开学时,每个孩子都兴致盎然,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假期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三、扩大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积极增加课外阅读量。我经常开展课外读书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沙龙”“交流读书体会”“课前3分钟演讲”“语文开心小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
在扩大阅读的同时,我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练习说“月季花的颜色”时,为了能让学生说得生动、具体、形象,我引导他们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等词来形容。在说“一串红的颜色”时,多数学生纷纷说出“红色”,我让学生换个词来形容“红色”,学生们马上就说出了“红艳艳”“红彤彤”“红红火火”等词语。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多用、会用好词好句的能力。 四、强化口语训练,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口语训练,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如教学《我该怎么办》的口语训练课上,我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以前是否干过家务,如果有,你是如何干的,然后让同桌互说,我再相机引导:“爸爸妈妈不让干,该怎么说?”这样,孩子们的听和说都得到了训练。另外,在说话练习中,我会与孩子们一起来做一做、说一说,使其所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更完整贴切。
五、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说话
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早晨从进校门到教室,在这短短的一段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在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们注意到了大门的校徽、标语、宣传栏刚劲有力的大字和栩栩如生的图画,好人好事栏里的小雷锋……进了校园,观察到了打扫卫生的同学,带着各种神态、动作、表情匆匆走进教室的同学……通过细心观察,让他们在“每天一句话”练习时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
六、丰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说话热情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细心感受师生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反思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在儿童的生活里,快乐地游戏,有趣地生活,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融入真正的生活。我校开展的“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七、延伸拓展训练,活跃学生语言思维
我经常设计课后延伸性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延伸。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使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例如,我在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我们这个地方的春节有什么习俗?同学们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二十四过小年,放鞭炮”;有的说“大年三十中午前,家家户户门上贴红春联,内容是吉祥话”;有的说“初一吃饺子”;还有的说“初二到初十串亲戚,我们还有压岁钱”……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学生浮想联翩。在学这些课文时,我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持续想象”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后》为题,让学生展开持续想象,顺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我再加以引导,学生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