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摆脱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的 “满堂灌”现象,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还主体地位于学生,为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探索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以达到开发智力、促进思维能力、增强创造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以“变”(改变教法)求“效”, 本文谈实践体会如下.
一、变 “苦学”为 “乐学” ,激励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教学,采用愉悦法教学,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单一乏味的数学内容变得饶有趣味,引人入胜,诱发求知欲;用心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潜能,使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案例1 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的情景如下:
师:用多媒体展示学校附近的公路边有一个小池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测量这个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 生:立即兴奋起来,个个都在开动脑筋思考.
师:要解决上述问题. 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生:学习目标明确,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生1答: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师:很好!怎样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拿着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图略),沿着这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DE剪开,再将剪开的三角形ADE绕着中点E旋转180°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BCFD.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2:因为△ADE绕着点E旋转180°到△CFE,所以AD = CF,∠A = ∠ACF,又因为AD = BD,所以BD = CF,且BD∥CF,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师:好,其中DE与BC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说理由吗?请大家讨论.生3:DE∥BC且DE= BC. 因为刚才已经得到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且DF = BC,而DE = EF,所以DE∥BC且DE = BC.
师:太好了!这个结论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的重要性质,哪名同学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一下?生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师:对!那么,同学们能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来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将三角形“转化”成四边形,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变 “概念” 问题为“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 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 这样能内化概念的认知结构,掌握概念要领,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2 化简2 - 的教学片段.
师:(设计问题1)化简这道题与字母x的取值范围有关系吗?你认为该怎样化简?生:解题中出现错误,自然去想“这是为什么?”于是很有兴趣地展开热烈讨论.
师:(设计问题2)这道题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生:通过讨论,弄清了题中没有给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然后推断字母x取何值时式子有意义,由此学生明白了题目中的根式隐含了条件x ≥ 0,因而1 + x > 0,所以2 - = x - = x - |1 + x| = x - 1 - x = -1.
师:(设计问题3)通过这道题的化简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完善了对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以上三个探究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解题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记结论”为“导过程” 思维揭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数学规律的来源,即展示数学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 数学规律包括公式、公理、性质法则、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数学规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综合思维,“猜想”得到结论的导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3 有位教师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后,提出“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生:动手、动脑完成设计练习.
师:再布置以下系列练习,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思维过程. 生:思考练习:(1)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何规律?(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画几个圆,圆心的位置在哪里?(4)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否画出一个圆?
把概念的本质属性建立在系列问题之中,经学生探索、发现,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结论,这不仅做到了师生思维同步,而且教给了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
四、变 “独学”为互助“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智慧胜一人”. 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当一些 “问题”出现时,师生、生生随时互动合作、交流,因发现、探究而充满活力,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走进数学新课程,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学习知识、探索规律,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变 “苦学”为 “乐学” ,激励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教学,采用愉悦法教学,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单一乏味的数学内容变得饶有趣味,引人入胜,诱发求知欲;用心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潜能,使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案例1 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的情景如下:
师:用多媒体展示学校附近的公路边有一个小池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测量这个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 生:立即兴奋起来,个个都在开动脑筋思考.
师:要解决上述问题. 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生:学习目标明确,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生1答: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师:很好!怎样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拿着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图略),沿着这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DE剪开,再将剪开的三角形ADE绕着中点E旋转180°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BCFD.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2:因为△ADE绕着点E旋转180°到△CFE,所以AD = CF,∠A = ∠ACF,又因为AD = BD,所以BD = CF,且BD∥CF,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师:好,其中DE与BC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说理由吗?请大家讨论.生3:DE∥BC且DE= BC. 因为刚才已经得到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且DF = BC,而DE = EF,所以DE∥BC且DE = BC.
师:太好了!这个结论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的重要性质,哪名同学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一下?生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师:对!那么,同学们能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来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将三角形“转化”成四边形,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变 “概念” 问题为“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 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 这样能内化概念的认知结构,掌握概念要领,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2 化简2 - 的教学片段.
师:(设计问题1)化简这道题与字母x的取值范围有关系吗?你认为该怎样化简?生:解题中出现错误,自然去想“这是为什么?”于是很有兴趣地展开热烈讨论.
师:(设计问题2)这道题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生:通过讨论,弄清了题中没有给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然后推断字母x取何值时式子有意义,由此学生明白了题目中的根式隐含了条件x ≥ 0,因而1 + x > 0,所以2 - = x - = x - |1 + x| = x - 1 - x = -1.
师:(设计问题3)通过这道题的化简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完善了对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以上三个探究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解题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记结论”为“导过程” 思维揭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数学规律的来源,即展示数学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 数学规律包括公式、公理、性质法则、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数学规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综合思维,“猜想”得到结论的导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3 有位教师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后,提出“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生:动手、动脑完成设计练习.
师:再布置以下系列练习,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思维过程. 生:思考练习:(1)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何规律?(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画几个圆,圆心的位置在哪里?(4)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否画出一个圆?
把概念的本质属性建立在系列问题之中,经学生探索、发现,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结论,这不仅做到了师生思维同步,而且教给了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
四、变 “独学”为互助“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智慧胜一人”. 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当一些 “问题”出现时,师生、生生随时互动合作、交流,因发现、探究而充满活力,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走进数学新课程,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学习知识、探索规律,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