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Vidal Sassoon the Movie》于4月21日至5月1日在纽约的“翠贝卡电影节”上首次公映。这也是第一部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一代发型大师维达·沙宣传奇人生经历的影片。该片拍摄历时三载,通过沙宣本人的讲述,同时走访了多位家人、朋友、沙宣的老员工、记者及相关历史学家,前所未有地将维达·沙宣的故事曝光在世人面前。
如今,维达沙宣已经成为了一个艺术符号,他不仅是国际发型界公认的顶级大师,更影响着美发行业乃至世界的发展变迁。2010年,恰逢中国沙宣美发学院十周年之际,电影《vidal Sassoon the Movie》应时而生,成为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孤儿院里走出的美发界新星
沙宣在伦敦的一所犹太人孤儿院长大,参加过反纳粹组织,50年代开始,成为美发界的新星。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浓厚的怀旧情结,黑白复古的基调一下子就将人们拉回到二战前那个黯淡又混乱的世界。“1928年,我出生在伦敦东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我母亲的老家在乌克兰的基辅,父亲来自希腊的萨洛尼卡,我们家是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大师沙宣对着镜头娓娓道来,镜头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来到了他年少时生活过的街道,尽管这里看上去已物是人非。
“是的,我就住在这里。我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我,母亲将我送到一所犹太人的孤儿院,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在孤儿院生活的时候,沙宣是个极其活跃的孩子,孤儿院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总是少不了这个古灵精怪的小身影。
就在沙宣14岁那年,他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拿着把剪刀,为一些陌生人剪头发。醒来以后,她回味这个梦,突然觉得“有一门手艺也不错”。不久之后,她把沙宣送到了伦敦东区一个叫阿尔道夫·科恩的理发师那里当学徒。并交待儿子“就靠你自己了”。沙宜半开玩笑地说:“母亲强迫我成了洗头童,天知道我那时的梦想是踢足球,或者成为一名建筑师。”
最初,沙宣并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学生,他看上去跟其他的学徒没什么两样。但是,他却是那里最勤奋的学生。“我知道,在伦敦西区有很多法国、意大利的美发学院,于是我每周有三个晚上会去那些学校听课,看别人是如何发挥灵感的。你知道,美发行业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利用别人的灵感,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作品。”
除了干活和学习之外,沙宣绝对不是那种不问天下事的男孩,他手里握着剪刀,心里却装着国家大事。当时正值二战期间,每天,他不会错过报纸上任何一条关于战事的消息,遇到有客人讨论时事,他总要插一两句自己的看法。他甚至还亲自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活动,这一段经历,在纪录片中也是首次披露。
1946年,一个由前犹太军人发起的反纳粹组织——第43集团在英国成立。旨在打击英国极端纳粹分子莫斯利,沙宣就是该组织的一员。“那年我还不满18岁,集团成员大多曾是军队中服役的士兵,他们平均比我大五六岁,许多人还得过军功章。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回忆起那段往事,连大师本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永远忘了不了那一个清晨,我遍体鳞伤、浑身脏兮兮地走进发廓,一位顾客对我惊呼:‘维达,你的睑怎么了?’我回话,‘没事。夫人,我不小心被发夹绊倒了。’”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晚上,沙宣携带着刀与第43集团的成员一起,与莫斯利的支持者们在伦敦东区哈克尼进行了搏斗,沙宣因此受了伤。但是,他一直缄口不提此事。
1 950年,第43集团解散,沙宣从此安心地在发廊工作。
人人都爱“沙宣头”
1954年,沙宣在伦敦开了第一家自己的发廊,就是在这里,他创造了被视为经典之作的沙宣剪发技术。
1950年,维达·沙宣声名日噪,他的手艺获得了很多客人的认可,来找他剪发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人们就为了在朋友面前来一句“在沙宣那儿剪的头发”,宁愿付出一个上午的宝贵时间来等待。此时,沙宣也成为发型艺术家协会的资深会员,独立门户的想法在他心里面滋生。4年后,首间沙宣发廊在伦敦邦德街108号开业了。沙宣在这里创造了他全新的剪发艺术。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叛逆、刺激与创造力并存的时代。当时的伦敦,出现了如披头士乐队和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等格调独特、作风自由的人物。沙宣亦是这些先锋人物中的一员,为那个年代提供了无限的创意。
1 963年, “迷你裙之母”、设计师玛丽·奎恩特邀请沙宣为她的模特儿设计全新发型,要求既不能掩盖服装的优点,又要独特、充满时代感。沙宣根据个别模特儿的不同轮廓,配合几何形状的线条,设计出造型简单别致的“波波头“(Sessoon Bob),这个大胆创新的发型设计,轰动了时装界和传媒,女士们蜂拥而至邦德街的沙宣发廊,被视为经典之作的沙宣剪发技术(Sassoon Cut)由此诞生。
沙宣和他旗下才华横溢的发型师们不断地创造出突破性的发型,例如:不对称式(Asymmetric Cut)、五点剪式(Five-Point Cut)和希腊女神发型(The Greek Goddess)。细致的造型和利落的线条,彻底将女士们从单调、呆板的发型束缚中解脱了出来。
一时间,每个人都对沙宣的发型设计趋之若鹜,如同期待巴黎最有权威的时装设计师推出他们的全新系列一样。而这些设计师也争相邀请沙宣为他们的时装系列设计发型,包括Joh n GallianO、Katha rine Hamnett、Michiko Koshino、Rifat Ozbek等等。
美发帝国的扩张
维达·沙宣和他旗下的发型师们早已声名远扬,其顾客名单罗列的尽是政界要人和显赫绅商,包括不少演员、歌星、模特儿、行政人员及其他社会名流。
在纪录片中,还专门描述了沙宣为米亚法罗剪发的经典段子:当年,大导演波兰斯基正在拍摄《杀婴记》,他希望为女主角米亚’法罗做一些不一样的造型,当工作人员将沙宜的作品图集拿给他看过之后,他亲自给远在伦敦的沙宣打电话,邀请沙宣飞赴洛杉矶。媒体闻讯而至,“谋杀”了不少胶卷。而沙宣大剪一挥就收费5000美元,一时成为垒球的头条新闻。
就在事业的巅峰期到来之际,沙宣的爱情也开花结果。1967年,沙宣与女友柏芙丽·亚当斯结婚,婚后育有4个孩子。虽然一家人的生活总是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沙宣依然努力地保护着妻子和几个孩子的生活不受干扰。
1 968年,沙宣在忙碌之余,也开始仔细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于是,他的第一本著作问世,书名为《很抱歉,夫人,我让您久等了》。在书中,他以一个过来人的态度,谦虚地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史。几年后,另一本名为Ⅸ健康美丽的一年》的书出版,是由沙宣和妻子柏芙丽合著,这本书成为1975年的三大畅销书之一。遗憾的是,这本书出版5年后,沙宣和夫人结束了13年的婚姻。
1980年,沙宣搬到美国居住,此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沙宣”的商标卖给了宝洁公司。从此,以他名字命名的系列美发产品在垒世界销售。同时,沙宣发廊也由他之前的同事买下,沙宣本人不再直接参与经营。大师卸下了几十年的担子,开始寻找一些新的事业机会:成立了沙宣国际美发学院,还推出了电视专题节目《新的一天》。
现在,82岁的大师已经过上了半养老的日子。从2004年开始,他就与这个拥有他姓氏的品牌没有多大关系了。他找到了新的伴侣——妻子蓉达。在蓉达的照料之下,他过得轻松自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多岁。如果实在要提起一些伤心事,那恐怕就数他的女儿卡特娅在2002年服用毒品过量去世这一桩。
维达·沙宣对美发界的贡献,就好像披头士带动流行音乐热潮那样举足轻重。还是用他的好友玛丽奎思特的话来形容他最为贴切: “他就是发型界的香奈尔!”
如今,维达沙宣已经成为了一个艺术符号,他不仅是国际发型界公认的顶级大师,更影响着美发行业乃至世界的发展变迁。2010年,恰逢中国沙宣美发学院十周年之际,电影《vidal Sassoon the Movie》应时而生,成为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孤儿院里走出的美发界新星
沙宣在伦敦的一所犹太人孤儿院长大,参加过反纳粹组织,50年代开始,成为美发界的新星。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浓厚的怀旧情结,黑白复古的基调一下子就将人们拉回到二战前那个黯淡又混乱的世界。“1928年,我出生在伦敦东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我母亲的老家在乌克兰的基辅,父亲来自希腊的萨洛尼卡,我们家是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大师沙宣对着镜头娓娓道来,镜头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来到了他年少时生活过的街道,尽管这里看上去已物是人非。
“是的,我就住在这里。我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我,母亲将我送到一所犹太人的孤儿院,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在孤儿院生活的时候,沙宣是个极其活跃的孩子,孤儿院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总是少不了这个古灵精怪的小身影。
就在沙宣14岁那年,他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拿着把剪刀,为一些陌生人剪头发。醒来以后,她回味这个梦,突然觉得“有一门手艺也不错”。不久之后,她把沙宣送到了伦敦东区一个叫阿尔道夫·科恩的理发师那里当学徒。并交待儿子“就靠你自己了”。沙宜半开玩笑地说:“母亲强迫我成了洗头童,天知道我那时的梦想是踢足球,或者成为一名建筑师。”
最初,沙宣并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学生,他看上去跟其他的学徒没什么两样。但是,他却是那里最勤奋的学生。“我知道,在伦敦西区有很多法国、意大利的美发学院,于是我每周有三个晚上会去那些学校听课,看别人是如何发挥灵感的。你知道,美发行业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利用别人的灵感,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作品。”
除了干活和学习之外,沙宣绝对不是那种不问天下事的男孩,他手里握着剪刀,心里却装着国家大事。当时正值二战期间,每天,他不会错过报纸上任何一条关于战事的消息,遇到有客人讨论时事,他总要插一两句自己的看法。他甚至还亲自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活动,这一段经历,在纪录片中也是首次披露。
1946年,一个由前犹太军人发起的反纳粹组织——第43集团在英国成立。旨在打击英国极端纳粹分子莫斯利,沙宣就是该组织的一员。“那年我还不满18岁,集团成员大多曾是军队中服役的士兵,他们平均比我大五六岁,许多人还得过军功章。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回忆起那段往事,连大师本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永远忘了不了那一个清晨,我遍体鳞伤、浑身脏兮兮地走进发廓,一位顾客对我惊呼:‘维达,你的睑怎么了?’我回话,‘没事。夫人,我不小心被发夹绊倒了。’”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晚上,沙宣携带着刀与第43集团的成员一起,与莫斯利的支持者们在伦敦东区哈克尼进行了搏斗,沙宣因此受了伤。但是,他一直缄口不提此事。
1 950年,第43集团解散,沙宣从此安心地在发廊工作。
人人都爱“沙宣头”
1954年,沙宣在伦敦开了第一家自己的发廊,就是在这里,他创造了被视为经典之作的沙宣剪发技术。
1950年,维达·沙宣声名日噪,他的手艺获得了很多客人的认可,来找他剪发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人们就为了在朋友面前来一句“在沙宣那儿剪的头发”,宁愿付出一个上午的宝贵时间来等待。此时,沙宣也成为发型艺术家协会的资深会员,独立门户的想法在他心里面滋生。4年后,首间沙宣发廊在伦敦邦德街108号开业了。沙宣在这里创造了他全新的剪发艺术。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叛逆、刺激与创造力并存的时代。当时的伦敦,出现了如披头士乐队和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等格调独特、作风自由的人物。沙宣亦是这些先锋人物中的一员,为那个年代提供了无限的创意。
1 963年, “迷你裙之母”、设计师玛丽·奎恩特邀请沙宣为她的模特儿设计全新发型,要求既不能掩盖服装的优点,又要独特、充满时代感。沙宣根据个别模特儿的不同轮廓,配合几何形状的线条,设计出造型简单别致的“波波头“(Sessoon Bob),这个大胆创新的发型设计,轰动了时装界和传媒,女士们蜂拥而至邦德街的沙宣发廊,被视为经典之作的沙宣剪发技术(Sassoon Cut)由此诞生。
沙宣和他旗下才华横溢的发型师们不断地创造出突破性的发型,例如:不对称式(Asymmetric Cut)、五点剪式(Five-Point Cut)和希腊女神发型(The Greek Goddess)。细致的造型和利落的线条,彻底将女士们从单调、呆板的发型束缚中解脱了出来。
一时间,每个人都对沙宣的发型设计趋之若鹜,如同期待巴黎最有权威的时装设计师推出他们的全新系列一样。而这些设计师也争相邀请沙宣为他们的时装系列设计发型,包括Joh n GallianO、Katha rine Hamnett、Michiko Koshino、Rifat Ozbek等等。
美发帝国的扩张
维达·沙宣和他旗下的发型师们早已声名远扬,其顾客名单罗列的尽是政界要人和显赫绅商,包括不少演员、歌星、模特儿、行政人员及其他社会名流。
在纪录片中,还专门描述了沙宣为米亚法罗剪发的经典段子:当年,大导演波兰斯基正在拍摄《杀婴记》,他希望为女主角米亚’法罗做一些不一样的造型,当工作人员将沙宜的作品图集拿给他看过之后,他亲自给远在伦敦的沙宣打电话,邀请沙宣飞赴洛杉矶。媒体闻讯而至,“谋杀”了不少胶卷。而沙宣大剪一挥就收费5000美元,一时成为垒球的头条新闻。
就在事业的巅峰期到来之际,沙宣的爱情也开花结果。1967年,沙宣与女友柏芙丽·亚当斯结婚,婚后育有4个孩子。虽然一家人的生活总是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沙宣依然努力地保护着妻子和几个孩子的生活不受干扰。
1 968年,沙宣在忙碌之余,也开始仔细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于是,他的第一本著作问世,书名为《很抱歉,夫人,我让您久等了》。在书中,他以一个过来人的态度,谦虚地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史。几年后,另一本名为Ⅸ健康美丽的一年》的书出版,是由沙宣和妻子柏芙丽合著,这本书成为1975年的三大畅销书之一。遗憾的是,这本书出版5年后,沙宣和夫人结束了13年的婚姻。
1980年,沙宣搬到美国居住,此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沙宣”的商标卖给了宝洁公司。从此,以他名字命名的系列美发产品在垒世界销售。同时,沙宣发廊也由他之前的同事买下,沙宣本人不再直接参与经营。大师卸下了几十年的担子,开始寻找一些新的事业机会:成立了沙宣国际美发学院,还推出了电视专题节目《新的一天》。
现在,82岁的大师已经过上了半养老的日子。从2004年开始,他就与这个拥有他姓氏的品牌没有多大关系了。他找到了新的伴侣——妻子蓉达。在蓉达的照料之下,他过得轻松自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多岁。如果实在要提起一些伤心事,那恐怕就数他的女儿卡特娅在2002年服用毒品过量去世这一桩。
维达·沙宣对美发界的贡献,就好像披头士带动流行音乐热潮那样举足轻重。还是用他的好友玛丽奎思特的话来形容他最为贴切: “他就是发型界的香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