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7世纪开始,华商到东南亚去的人数越来越多,18世纪有了相当大的影响。18世纪,整个东南亚的所有港口,都有华人团体,荷兰人和英国人利用华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经过东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势力,直接跟中国通商。
本文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王赓武先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演整理而成。
18世纪,东南亚华商的崛起
秦汉以前,哪里算中国也是个问题。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包括楚国和吴越、长江流域,境外是百越,现在的华南省市都是越族的地方。汉人分了好几次南进,秦汉走得最远,秦国一直打到现在的越南中部,也算是过去的象郡。秦汉之后有一个南越国,汉武帝把南越也打下来,就成为汉朝的郡县。之后汉人不停地南移,渐渐地把华南地方都汉化了。南方人到现在都自称为“唐人”,不称“汉人”,因为华南是唐朝时候才被汉化的。
秦汉之后,中国到了华南的沿海地方,就不再南进了。在海上经商的人,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最有本事、胆子最大的还是闽南人。闽国的时候,泉州就变成一个很有用的海港,渐渐发展到宋朝就非常了不起。南宋的首都在杭州,泉州到杭州用海路走非常方便,广州反而不方便,所以在贸易、商业发展方面,泉州的地势比广州好。
一直到16世纪,东南亚各地商人活跃,贸易、经济上的关系非常稳定,没什么大的战争,只是些贸易上的小争执。海洋上也有以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为主的海洋帝国,但是并没有发展成什么了不起的海军势力。
福建本来是有条件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海舰那么大,比欧洲的要大多了,还比他们早100多年。宋朝的海军非常强,元朝的蒙古大帝忽必烈汗用宋朝的海军去打日本、爪哇,但后来中国在海上退缩了。当时,闽南在海上经商的人非常有经验,他们到远海做生意,是绝对没有問题的。但明朝郑和以后的政策,把他们限制住了,不让他们出去,根本不能跟外国经商,而是靠外国人到中国来,用朝贡制度,到中国来经商。
最早在海上打仗的军舰,荷兰的最厉害,英国人是因为打荷兰才发展起来的,这两个国家的海军势力扩张到东南亚来,基本上都是想做中国的生意;但是中国不欢迎他们,不让他们来。当时所有的西方商人,都要经过澳门,完全由葡萄牙人垄断。英国人和荷兰人非常懊恼,想尽各种方法跟中国经商。
这个时期的华商数量越来越多,过去因为受明朝和清朝海禁政策影响,人数有限,后来越来越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西方来了之后,就非常欢迎中国人到他们的海港去,帮他们跟中国做生意,尤其闽南人,西班牙人欢迎他们到现在的菲律宾去,荷兰人非常欢迎他们到爪哇去。
到明朝末年,闽南的华商借机建立了很多商团,郑成功这个集团建立了一个很大的海军,华商的海军最后就变成了反清朝的势力,后来就占领了台湾。虽然清朝也有海禁,但清政府也知道,这个势力太大了,而且也能带来很多贸易方面的好处,清朝到了华南地区,也渐渐把政策放松一点。这两方面,一方面可以说是外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自身的发展。
从17世纪开始,华商到东南亚去的人数越来越多,18世纪有了相当大的影响。18世纪,整个东南亚的所有港口,都有华人团体,荷兰人和英国人利用华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经过东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势力,直接跟中国通商。
东南亚华人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华人的角色有点复杂。对西方帝国主义政府来说,华商非常有用,他们可以利用华商跟中国经商,当然,不给华商任何政权,只是让他们赚钱。另外一点,对当地土著人来说,中国人地位比他们高,一是西方殖民者看不起当地居民,而且他们也不懂做生意。这样就建立了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华商要跟本地居民来往,靠土产做生意,同时,他们也要跟荷兰、英国、西班牙的官员进行交涉,才能维持地位,这两方面都要照顾到。所以到现在为止,华商在东南亚的地位依然非常特殊,就是因为当时作为中间人的角色很难做,上面不信任,下面又恨他们,矛盾非常深,有几百年了。二战后,西方殖民地帝国主义退出之后,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起新型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华商、华工、华人在这些新型国家的地位就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中国解放之后,也考虑过这些问题,其实中华民国也面对过同样的问题。最初的名称是华商、华工,清末民初时,非常重视海外华人,就叫作华侨。基本概念就是,中国人暂时在国外,接受中国官方的保护,也要效忠中国。
国籍的概念也是新的,是采用西方的国际法。在跟西方签的许多条约里,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侨居,那么中国人在他们的地方,也是侨居。虽然很多华侨在外国已生活了好几代,仍是保留中国人的身份,无所谓国籍。
二战之后,问题严重起来。这些新型的国家就会问,“我们现在建立新的国家,你到底是什么国籍?”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宣布,当地华人可以选择当中国侨民,回国非常欢迎,要留下,就是中国侨民,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同时也可以选择入其他国籍。
对当时的华侨来讲,这是个很重要的决定。我们年轻一代,没什么别的选择,既然不会回中国去,留下来入当地国籍,都被认为很自然;但老一辈人就非常伤心,认为中国好像把他们放弃了,失去了与中国的联系。
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中国方面有改变,东南亚方面也有改变。有很多年轻的中学生,就认同中国,回到中国来了,根本不认同当地的政权,不入籍。大部分华人则留在那里。当时有很多其他困难,从“大跃进”到“文革”,许多海外华人不能回来也不愿意回来,在那种情况下,有些不得已入了籍。然而,当地人不欢迎华人,给他们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
现在,中国崛起了,又是一个新的变化,东南亚各国家要考虑如何跟中国建立新的关系。
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在全球化经济中,海运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国家的海线要保护,非常困难。东海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南中国海这边,跟东南亚还有许多问题。
东南亚本身性质完全变了,从前是一边大陆、一边海洋,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权、不同的宗教,完全不合作、不来往,仅仅在商业上有简单的贸易关系,政治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往,没有一个集团能够对抗外来的势力。现在不同了,有三个国家是相当强大的,像印尼、越南、泰国;缅甸还言之过早,不过也有可能。菲律宾还是个小国,虽然人数很多,但是还比较贫穷,要长久依靠美国。
这十多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现在有一种新的契约感,新的契约建立了东盟,这个背景很有趣。本来是因为反共而建立东盟的,当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都是反共国家。现在不同了,冷战之后变成10个国家,越南、老挝是共产党国家,柬埔寨有共产党背景,缅甸虽然是反共的,但也有很多独立的观点。现在大家成了东盟十国,怎么对付中国、美国、印度,都要建立统一的契约。基本的概念就是,每个小国在这个复杂的全球化经济里是无法生存的,在某方面有共同的声音、有话语权,才能够生存,这是他们成立同盟的出发点。
这种情况下,中国怎样跟他们建立新关系非常重要。朱镕基当时的政策非常有效,影响很大,但惊醒了外国势力的注意,因此他们用反共的方法,限制中国和东盟的特别关系,不停地活动。现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了。南中国海只是一个借口,本身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有主权问题的争论,以此为借口,影响中国和东盟的关系。
东南亚国家也不是要亲美或者亲中,他们基本的希望就是能够有一个独立、统一的东盟。东盟的将来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统一的东盟不是坏事,是件好事。我不敢说每个国家有同样的政策,但总的趋势是,大家都认为在亚洲新型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大家都认为,统一的东盟是好事,对大家都有益,所有的国家都尽量想办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东盟统一。我所了解到的是,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的领导人,基本都同意这样一点,就是东盟的前途要靠统一,要有共同的对外政策,这样亚洲将来的发展,才是最有希望的。(澎湃新闻 2015.8.15)
本文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王赓武先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演整理而成。
18世纪,东南亚华商的崛起
秦汉以前,哪里算中国也是个问题。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包括楚国和吴越、长江流域,境外是百越,现在的华南省市都是越族的地方。汉人分了好几次南进,秦汉走得最远,秦国一直打到现在的越南中部,也算是过去的象郡。秦汉之后有一个南越国,汉武帝把南越也打下来,就成为汉朝的郡县。之后汉人不停地南移,渐渐地把华南地方都汉化了。南方人到现在都自称为“唐人”,不称“汉人”,因为华南是唐朝时候才被汉化的。
秦汉之后,中国到了华南的沿海地方,就不再南进了。在海上经商的人,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最有本事、胆子最大的还是闽南人。闽国的时候,泉州就变成一个很有用的海港,渐渐发展到宋朝就非常了不起。南宋的首都在杭州,泉州到杭州用海路走非常方便,广州反而不方便,所以在贸易、商业发展方面,泉州的地势比广州好。
一直到16世纪,东南亚各地商人活跃,贸易、经济上的关系非常稳定,没什么大的战争,只是些贸易上的小争执。海洋上也有以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为主的海洋帝国,但是并没有发展成什么了不起的海军势力。
福建本来是有条件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海舰那么大,比欧洲的要大多了,还比他们早100多年。宋朝的海军非常强,元朝的蒙古大帝忽必烈汗用宋朝的海军去打日本、爪哇,但后来中国在海上退缩了。当时,闽南在海上经商的人非常有经验,他们到远海做生意,是绝对没有問题的。但明朝郑和以后的政策,把他们限制住了,不让他们出去,根本不能跟外国经商,而是靠外国人到中国来,用朝贡制度,到中国来经商。
最早在海上打仗的军舰,荷兰的最厉害,英国人是因为打荷兰才发展起来的,这两个国家的海军势力扩张到东南亚来,基本上都是想做中国的生意;但是中国不欢迎他们,不让他们来。当时所有的西方商人,都要经过澳门,完全由葡萄牙人垄断。英国人和荷兰人非常懊恼,想尽各种方法跟中国经商。
这个时期的华商数量越来越多,过去因为受明朝和清朝海禁政策影响,人数有限,后来越来越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西方来了之后,就非常欢迎中国人到他们的海港去,帮他们跟中国做生意,尤其闽南人,西班牙人欢迎他们到现在的菲律宾去,荷兰人非常欢迎他们到爪哇去。
到明朝末年,闽南的华商借机建立了很多商团,郑成功这个集团建立了一个很大的海军,华商的海军最后就变成了反清朝的势力,后来就占领了台湾。虽然清朝也有海禁,但清政府也知道,这个势力太大了,而且也能带来很多贸易方面的好处,清朝到了华南地区,也渐渐把政策放松一点。这两方面,一方面可以说是外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自身的发展。
从17世纪开始,华商到东南亚去的人数越来越多,18世纪有了相当大的影响。18世纪,整个东南亚的所有港口,都有华人团体,荷兰人和英国人利用华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经过东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势力,直接跟中国通商。
东南亚华人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华人的角色有点复杂。对西方帝国主义政府来说,华商非常有用,他们可以利用华商跟中国经商,当然,不给华商任何政权,只是让他们赚钱。另外一点,对当地土著人来说,中国人地位比他们高,一是西方殖民者看不起当地居民,而且他们也不懂做生意。这样就建立了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华商要跟本地居民来往,靠土产做生意,同时,他们也要跟荷兰、英国、西班牙的官员进行交涉,才能维持地位,这两方面都要照顾到。所以到现在为止,华商在东南亚的地位依然非常特殊,就是因为当时作为中间人的角色很难做,上面不信任,下面又恨他们,矛盾非常深,有几百年了。二战后,西方殖民地帝国主义退出之后,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起新型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华商、华工、华人在这些新型国家的地位就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中国解放之后,也考虑过这些问题,其实中华民国也面对过同样的问题。最初的名称是华商、华工,清末民初时,非常重视海外华人,就叫作华侨。基本概念就是,中国人暂时在国外,接受中国官方的保护,也要效忠中国。
国籍的概念也是新的,是采用西方的国际法。在跟西方签的许多条约里,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侨居,那么中国人在他们的地方,也是侨居。虽然很多华侨在外国已生活了好几代,仍是保留中国人的身份,无所谓国籍。
二战之后,问题严重起来。这些新型的国家就会问,“我们现在建立新的国家,你到底是什么国籍?”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宣布,当地华人可以选择当中国侨民,回国非常欢迎,要留下,就是中国侨民,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同时也可以选择入其他国籍。
对当时的华侨来讲,这是个很重要的决定。我们年轻一代,没什么别的选择,既然不会回中国去,留下来入当地国籍,都被认为很自然;但老一辈人就非常伤心,认为中国好像把他们放弃了,失去了与中国的联系。
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中国方面有改变,东南亚方面也有改变。有很多年轻的中学生,就认同中国,回到中国来了,根本不认同当地的政权,不入籍。大部分华人则留在那里。当时有很多其他困难,从“大跃进”到“文革”,许多海外华人不能回来也不愿意回来,在那种情况下,有些不得已入了籍。然而,当地人不欢迎华人,给他们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
现在,中国崛起了,又是一个新的变化,东南亚各国家要考虑如何跟中国建立新的关系。
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在全球化经济中,海运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国家的海线要保护,非常困难。东海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南中国海这边,跟东南亚还有许多问题。
东南亚本身性质完全变了,从前是一边大陆、一边海洋,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权、不同的宗教,完全不合作、不来往,仅仅在商业上有简单的贸易关系,政治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往,没有一个集团能够对抗外来的势力。现在不同了,有三个国家是相当强大的,像印尼、越南、泰国;缅甸还言之过早,不过也有可能。菲律宾还是个小国,虽然人数很多,但是还比较贫穷,要长久依靠美国。
这十多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现在有一种新的契约感,新的契约建立了东盟,这个背景很有趣。本来是因为反共而建立东盟的,当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都是反共国家。现在不同了,冷战之后变成10个国家,越南、老挝是共产党国家,柬埔寨有共产党背景,缅甸虽然是反共的,但也有很多独立的观点。现在大家成了东盟十国,怎么对付中国、美国、印度,都要建立统一的契约。基本的概念就是,每个小国在这个复杂的全球化经济里是无法生存的,在某方面有共同的声音、有话语权,才能够生存,这是他们成立同盟的出发点。
这种情况下,中国怎样跟他们建立新关系非常重要。朱镕基当时的政策非常有效,影响很大,但惊醒了外国势力的注意,因此他们用反共的方法,限制中国和东盟的特别关系,不停地活动。现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了。南中国海只是一个借口,本身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有主权问题的争论,以此为借口,影响中国和东盟的关系。
东南亚国家也不是要亲美或者亲中,他们基本的希望就是能够有一个独立、统一的东盟。东盟的将来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统一的东盟不是坏事,是件好事。我不敢说每个国家有同样的政策,但总的趋势是,大家都认为在亚洲新型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大家都认为,统一的东盟是好事,对大家都有益,所有的国家都尽量想办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东盟统一。我所了解到的是,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的领导人,基本都同意这样一点,就是东盟的前途要靠统一,要有共同的对外政策,这样亚洲将来的发展,才是最有希望的。(澎湃新闻 201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