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赵朴初1980年1月30日致茅盾函,曰:沈老:
承拨冗为鉴真和上像“探亲”撰诗,至为感佩。谨打缮一份送阅,其中为韵律及佛教关系,略作一些更易,是否有当,敬乞指正。朴初卧病医院,未能奉谒,特嘱魏承彦同志代为趋前请教,希赐见为幸。
顺祝
健康
赵朴初一月三0日
赵朴初称鉴真为“和上”,而不是和尚。这是为何?援何古例?
首先,赵朴初不止在这一处称鉴真为“和上”。他写于1963年3月的《金缕曲一一《人民中国》日文月刊创刊十周年纪念》一词中有句“干二百年盲圣去”。他用括弧注解道:“(唐朝鉴真和上,应邀赴日,死于日本。日人称为盲目圣僧。1963年为其逝世一千二百周年……)”。
其次,其他人也有这么称呼的鉴真。如李尚全著《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1)。还如鉴真的画传名《鉴真和上——唐大和上东征传绘物语(汉日语对照,含鉴真年谱等)】》(许凤仪等著,王亦秋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再次,日本人在各种场合,往往呼鉴真为“和上”。如安藤更生(1900-1970)博士原本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日古代美术史的教授、美术史学系主任,但由于鉴真东渡对日本的美术雕塑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在研究奈良唐招提寺佛教美术期间,深为鉴真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东渡传法、造福日本人民的意志品德所感动,于是又走上了研究鉴真的学术之路,先后撰有《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日本平凡社出版)、《鉴真》(日本美术出版社)、《鉴真和上》(吉川弘文馆出版)等著作。
1980年,为了配合鉴真像回国,日本中国文化交流会和唐招提寺联合编撰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朝日新闻社出版)。
1998年唐招提寺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成立国宝唐招提寺金堂保存修理事业专门委员会,开始对金堂施以长达两年的细致调查。其后,基于调查结果,在奈良县教育委员会的主导下,从平成十二年(2000)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修,史称“平成大修”。在大修期间,出版了两部跟鉴真有关的精美画册,都是唐招提寺编撰的,都称他为“和上”,即2000出版的《鉴真和上世界写真家展:唐招提寺金堂平成大修理纪念》和2004年出版的《鉴真和上像与金堂》。
这样的称呼在日本其来有自。早在公元779年(宝龟十年),即鉴真圆寂后的第16年,真人元开(原名淡海三船)用汉语文言文体撰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问世。书中一律称鉴真为“和上”,如开篇即日:“大和上讳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也。”
那么,“和上”这一称谓是日本人发明的吗?
不是的。
这部现存最古的鉴真传记是依据鉴真弟子思托撰写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现已散佚)节略而成。思托是从中国追随鉴真东渡去的日本,他称鉴真为“大和上”,不仅出于弟子对老师的尊崇,而且还是沿用了在中国本已有之的称呼。
这种称呼在唐朝时的中国是时时而用的。除了鉴真被称为“和上”,比他名气更大的玄奘往往也被称为“和上”。如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曰:“和上去今三年以前,有患四肢拘急,如火烧刀判之病。”
那么,“和上”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要用这一称呼?
唐释慧苑所作《慧苑音义》上解释说:“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殂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
慧苑是唐华严宗三祖释法藏的弟子,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仪凤年间(674-678)(据刘春生:《慧苑及(华严经音义)的几点考证》,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比慧苑大39岁的义净(635~713)所译佛经《百一羯磨》(全称为《根本说一切百部百一羯磨》)曰:“次请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然诸经律梵本皆云‘邬波驮耶’也)教云。”其中括弧里的内容也是对“和上”这一称谓的解释。它的意思就是“亲教师”,但在梵文佛经中都写做“邬波驮耶”,只有在世俗人口头上才称之为“和上”。
唐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律师(596-667)比义净还大39岁,他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简称《业疏》)8卷。其三之上也有对这一翻译名义的解释:“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入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依”者必“近”,“学”者常“读”。“亲教师”是从教者言,“依学”则从学者言。
从这三条注解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关于“和上”的要点:
1,在古印度的普通话即梵文中,有一个对得道高僧的称谓,叫做Upadhyaya。音译为“坞波陀耶”。“Upa(坞波)”的意思是“近”,“dhyaya(陀耶)的意思是“读”或“诵”。因此,“坞波陀耶”的原意是“近诵”。谁让你在他身旁念经并时时给你指导呢?那当然是“教师”。当师徒之间关系比较亲密时,或者说两者是嫡传关系时,徒弟会把师傅爱称为“亲教师”。因此,“Upadhyaya”被意译为“亲教师”。
五天竺指古印度。古代印度的区域分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大部分。如,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回长安,后来他所写的类似于《大唐西域记》的游记,便题为《往五天竺国传》,“雅言”者通行语,相当于普通话。
2,在古印度(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宋朝以前,称之为“西方”),老百姓把“亲教师”( Upadhyaya)俗称为“Khosa”,慧苑音译为“殂社”。在新疆的于阗和疏勒一带被音译为“鹘社”。后来经过音变,被讹译为“和尚”或“和上”。如果说“亲教师”是敬语、典语(书面语),“和尚”乃昵称、俗语。
3,“和尚”本来就是音译。当时音译的还有“和社”等。而“和上”由于发音完全相同,从纯粹翻译的角度来说,没有特别的含义。但是,从汉语或者说,从中国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至少有两点不同。
“和上”主要用于律宗,而佛教的其它派别都用“和尚”。比如,鉴真就是律宗南山宗传人,其代表作就是《戒律三部经》,他55岁时任扬州大明寺住持,为僧众讲的就是戒律。当年,日本佛教界和政府为什么要延请鉴真去日,而不是别的同时代高僧?因为他们认为,普通日本人大多数粗鲁无礼,需要严苛的佛教戒律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鉴真这样的律宗法师恰好能为日本信徒授戒,有利于日本社会有序稳定。果如所料,鉴真到了日本之后,律宗成为日本最大的佛教派别,日本人之文明礼仪也为之大变。于是乎,鉴真成了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被日本人誉为“律宗之祖”。
“和上”用于德高望重的和尚,似乎在道德學识方面比和尚还要更“上”一些。玄奘不是律宗法师,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慈恩宗、唯识宗)大师,但他也常常被称为“和上”,就是因为这个。鉴真同样也是受人爱戴的一代宗师,所以被称为“和上”比“和尚”更能表示人们对他的敬爱之情。
总之,“和尚”本来就是一个尊称,指道德学问比较高的佛教徒。“和上”虽然与“和尚”发音相同,但后来成了类似于“亲教师”的敬称,比“和尚”更加可敬可爱。
承拨冗为鉴真和上像“探亲”撰诗,至为感佩。谨打缮一份送阅,其中为韵律及佛教关系,略作一些更易,是否有当,敬乞指正。朴初卧病医院,未能奉谒,特嘱魏承彦同志代为趋前请教,希赐见为幸。
顺祝
健康
赵朴初一月三0日
赵朴初称鉴真为“和上”,而不是和尚。这是为何?援何古例?
首先,赵朴初不止在这一处称鉴真为“和上”。他写于1963年3月的《金缕曲一一《人民中国》日文月刊创刊十周年纪念》一词中有句“干二百年盲圣去”。他用括弧注解道:“(唐朝鉴真和上,应邀赴日,死于日本。日人称为盲目圣僧。1963年为其逝世一千二百周年……)”。
其次,其他人也有这么称呼的鉴真。如李尚全著《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1)。还如鉴真的画传名《鉴真和上——唐大和上东征传绘物语(汉日语对照,含鉴真年谱等)】》(许凤仪等著,王亦秋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再次,日本人在各种场合,往往呼鉴真为“和上”。如安藤更生(1900-1970)博士原本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日古代美术史的教授、美术史学系主任,但由于鉴真东渡对日本的美术雕塑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在研究奈良唐招提寺佛教美术期间,深为鉴真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东渡传法、造福日本人民的意志品德所感动,于是又走上了研究鉴真的学术之路,先后撰有《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日本平凡社出版)、《鉴真》(日本美术出版社)、《鉴真和上》(吉川弘文馆出版)等著作。
1980年,为了配合鉴真像回国,日本中国文化交流会和唐招提寺联合编撰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朝日新闻社出版)。
1998年唐招提寺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成立国宝唐招提寺金堂保存修理事业专门委员会,开始对金堂施以长达两年的细致调查。其后,基于调查结果,在奈良县教育委员会的主导下,从平成十二年(2000)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修,史称“平成大修”。在大修期间,出版了两部跟鉴真有关的精美画册,都是唐招提寺编撰的,都称他为“和上”,即2000出版的《鉴真和上世界写真家展:唐招提寺金堂平成大修理纪念》和2004年出版的《鉴真和上像与金堂》。
这样的称呼在日本其来有自。早在公元779年(宝龟十年),即鉴真圆寂后的第16年,真人元开(原名淡海三船)用汉语文言文体撰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问世。书中一律称鉴真为“和上”,如开篇即日:“大和上讳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也。”
那么,“和上”这一称谓是日本人发明的吗?
不是的。
这部现存最古的鉴真传记是依据鉴真弟子思托撰写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现已散佚)节略而成。思托是从中国追随鉴真东渡去的日本,他称鉴真为“大和上”,不仅出于弟子对老师的尊崇,而且还是沿用了在中国本已有之的称呼。
这种称呼在唐朝时的中国是时时而用的。除了鉴真被称为“和上”,比他名气更大的玄奘往往也被称为“和上”。如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曰:“和上去今三年以前,有患四肢拘急,如火烧刀判之病。”
那么,“和上”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要用这一称呼?
唐释慧苑所作《慧苑音义》上解释说:“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殂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
慧苑是唐华严宗三祖释法藏的弟子,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仪凤年间(674-678)(据刘春生:《慧苑及(华严经音义)的几点考证》,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比慧苑大39岁的义净(635~713)所译佛经《百一羯磨》(全称为《根本说一切百部百一羯磨》)曰:“次请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然诸经律梵本皆云‘邬波驮耶’也)教云。”其中括弧里的内容也是对“和上”这一称谓的解释。它的意思就是“亲教师”,但在梵文佛经中都写做“邬波驮耶”,只有在世俗人口头上才称之为“和上”。
唐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律师(596-667)比义净还大39岁,他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简称《业疏》)8卷。其三之上也有对这一翻译名义的解释:“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入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依”者必“近”,“学”者常“读”。“亲教师”是从教者言,“依学”则从学者言。
从这三条注解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关于“和上”的要点:
1,在古印度的普通话即梵文中,有一个对得道高僧的称谓,叫做Upadhyaya。音译为“坞波陀耶”。“Upa(坞波)”的意思是“近”,“dhyaya(陀耶)的意思是“读”或“诵”。因此,“坞波陀耶”的原意是“近诵”。谁让你在他身旁念经并时时给你指导呢?那当然是“教师”。当师徒之间关系比较亲密时,或者说两者是嫡传关系时,徒弟会把师傅爱称为“亲教师”。因此,“Upadhyaya”被意译为“亲教师”。
五天竺指古印度。古代印度的区域分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大部分。如,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回长安,后来他所写的类似于《大唐西域记》的游记,便题为《往五天竺国传》,“雅言”者通行语,相当于普通话。
2,在古印度(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宋朝以前,称之为“西方”),老百姓把“亲教师”( Upadhyaya)俗称为“Khosa”,慧苑音译为“殂社”。在新疆的于阗和疏勒一带被音译为“鹘社”。后来经过音变,被讹译为“和尚”或“和上”。如果说“亲教师”是敬语、典语(书面语),“和尚”乃昵称、俗语。
3,“和尚”本来就是音译。当时音译的还有“和社”等。而“和上”由于发音完全相同,从纯粹翻译的角度来说,没有特别的含义。但是,从汉语或者说,从中国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至少有两点不同。
“和上”主要用于律宗,而佛教的其它派别都用“和尚”。比如,鉴真就是律宗南山宗传人,其代表作就是《戒律三部经》,他55岁时任扬州大明寺住持,为僧众讲的就是戒律。当年,日本佛教界和政府为什么要延请鉴真去日,而不是别的同时代高僧?因为他们认为,普通日本人大多数粗鲁无礼,需要严苛的佛教戒律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鉴真这样的律宗法师恰好能为日本信徒授戒,有利于日本社会有序稳定。果如所料,鉴真到了日本之后,律宗成为日本最大的佛教派别,日本人之文明礼仪也为之大变。于是乎,鉴真成了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被日本人誉为“律宗之祖”。
“和上”用于德高望重的和尚,似乎在道德學识方面比和尚还要更“上”一些。玄奘不是律宗法师,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慈恩宗、唯识宗)大师,但他也常常被称为“和上”,就是因为这个。鉴真同样也是受人爱戴的一代宗师,所以被称为“和上”比“和尚”更能表示人们对他的敬爱之情。
总之,“和尚”本来就是一个尊称,指道德学问比较高的佛教徒。“和上”虽然与“和尚”发音相同,但后来成了类似于“亲教师”的敬称,比“和尚”更加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