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习都是有情景性的,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景;创设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1 -01
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就是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平易近人,亲切和蔼,真诚耐心,以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指点学生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不要轻易否定,即使否定也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只有当学生不把你当成教师的时候,你才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在这种情与情交融,心与心相通,教与学相长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由一个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学生才会真正获得解放,自由、自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告诉学生要敢于接受挑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例如,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时,提到了石榴的繁殖方式——压条,教师首先引出问题:“这样做有什么不方便?怎样解决?”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五花八门”。总之,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彼此建立积极联系和合作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确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先讲一则小故事:有一个人拿着点燃的蜡烛到地窖内去取红薯,不料刚到窖底,蜡烛就熄灭了,重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你们说说地窖内没有风,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学生们可能会争先恐后回答:“地窖内缺少氧气。”“地窖内二氧化碳太多。”这时教师就可顺势追问:“地窖内的氧气哪里去了?”“被红薯吸收了。”“二氧化碳又是从哪里来的?”“红薯释放出来的。”“红薯为什么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呢?”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们就会产生迫切知道真相的心理,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四、创设乐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
借境生情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科特点,提供美境、趣境、奇境,创造乐学情境。生物学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调进化等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产生的内在和谐美,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挖掘知识内在的趣味性,设计教学语言和行为的趣味性,创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以知识内容的新奇,实验操作的新奇,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神奇,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心理,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及过程产生强烈的兴趣需要,从而形成主动、兴奋的学习心态。
以情动情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转移,常常会把对学科教师的好感转移到学习兴趣中,因此教师的内在人格力量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激情飞扬,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都将进入学生的视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当然,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在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教学的对象也千差万别,这一方法必然也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乔以斯说:“一旦教师掌握了基本的适当模式的技能,那么,他就通过所学习的新模式和通过联合,改造基本模式创造新模式来扩展这些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景;创设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1 -01
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就是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平易近人,亲切和蔼,真诚耐心,以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指点学生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不要轻易否定,即使否定也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只有当学生不把你当成教师的时候,你才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在这种情与情交融,心与心相通,教与学相长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由一个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学生才会真正获得解放,自由、自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告诉学生要敢于接受挑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例如,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时,提到了石榴的繁殖方式——压条,教师首先引出问题:“这样做有什么不方便?怎样解决?”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五花八门”。总之,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彼此建立积极联系和合作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确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先讲一则小故事:有一个人拿着点燃的蜡烛到地窖内去取红薯,不料刚到窖底,蜡烛就熄灭了,重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你们说说地窖内没有风,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学生们可能会争先恐后回答:“地窖内缺少氧气。”“地窖内二氧化碳太多。”这时教师就可顺势追问:“地窖内的氧气哪里去了?”“被红薯吸收了。”“二氧化碳又是从哪里来的?”“红薯释放出来的。”“红薯为什么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呢?”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们就会产生迫切知道真相的心理,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四、创设乐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
借境生情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科特点,提供美境、趣境、奇境,创造乐学情境。生物学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调进化等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产生的内在和谐美,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挖掘知识内在的趣味性,设计教学语言和行为的趣味性,创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以知识内容的新奇,实验操作的新奇,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神奇,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根据教学要求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心理,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及过程产生强烈的兴趣需要,从而形成主动、兴奋的学习心态。
以情动情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转移,常常会把对学科教师的好感转移到学习兴趣中,因此教师的内在人格力量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激情飞扬,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都将进入学生的视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当然,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在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教学的对象也千差万别,这一方法必然也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乔以斯说:“一旦教师掌握了基本的适当模式的技能,那么,他就通过所学习的新模式和通过联合,改造基本模式创造新模式来扩展这些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