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微电影德育价值研究,是指借助于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在班级内以引领学生拍摄主题微电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角色塑造等手段促进学生的成长。以新媒介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关键词:班级;微电影;德育价值
创意背景
我第一次从网络上看到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部关于毕业的微电影《三个傻瓜》时,正值学生毕业前夕,我当时就想可不可以去翻拍这部微电影,能不能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
我是个行动派,当我确定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很快的进行论证。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主题内容方面的。我了解了一下该创意中使用的是定格动画技术,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及动画片中的特技镜头均采用了此技术。后期用专门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制作。之后,我就试着做了几个作品,如片中的穿墙术,效果还不错,技术问题大体解决。随着对问题研究的深入,我对电影及视频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二个问题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我在百度上以“毕业”、“创意”、“微电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强大的搜索提示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备选内容。三类题材的微电影引起了我的关注,“毕业”、“励志”、“爱情”,期间我观看大量的微电影。如南京田家炳中学的《放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会为这个梦想而努力。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他的梦想是什么?三年来,学校,老师,家长给予他怎样的关爱?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伫在年少的尾巴上》,反映了四位“学霸”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南京一对年轻夫妇真实版的《南京爱情故事》,反映当今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过程中对父母的体谅和祝福。从效果来看,这些微电影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更加坚定了我拍班级微电影的决心。
实践过程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必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一个更好的行动时机。如果没有充足的时机,那么我的行动可能就是冲动的、盲动的。
因而我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做一部微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定格青春,充实生活,让毕业变得有序。
第二问题是什么时候做,即时机的选择。当时正值毕业,适于从事此项工作。别人没有做过,学生也未曾经历过,那么这件事就会产生很好的首映效应。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做。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主要工作,从方案的制定,到人员的安排及视频的后期处理都由我来操刀。
下面通过一则案例进行详细的阐释。
案例1
明天你是否还会想起同桌的我
——记一次独特的毕业设计
毕业前夕欢天喜地去照一张班级全家福,毕业典礼上等待着老师颁发毕业证书,似乎急切地盼望长大。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亦如此。
工作若干年后,我时常会去回忆过往的求学生涯。我只能凭借一张发黄的照片和一张陈旧的毕业证书去努力地思索,记忆是那么地模糊,我已经想不起来那么多的细节。
我找不到可以帮我回到“梦里老家”的那张地图,我有些许的悲凉。
而今,我做了老师而且还是个班主任,我将送走我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她们毕业的季节里,我想我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好使她们在若干年后来回忆这段求学生涯时不至有和我一样的遗憾。
我首先想到了要把这几年来拍摄的视频围绕一定的主题去做一个整理,如“我的一天”,“运动会”、“那一年我爱上了跑步”、“我的同学们”,因为有的视频不全,有的视频拍摄的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就需要补拍。
谁都希望视频里能够展示的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基于此,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好做多了。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为了把这个事件做的精致一点,我做了系统的规划,以青春纪念册为中心做了很多的配套工作。既然要去拍故事,就要有真实的故事做素材,我们不能为了拍故事而拍故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梳理,这些年来学生在方方面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套用时髦的词语,“重走长征路”。最后一个学期伊始,我拟定了一份“有秩序毕业推进表”,表中按时间节点安排了毕业前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由于有了事先的规划和严格的落实,我们的毕业工作平稳而有序。
我们开展了“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活动之初,我们设计了“班主任工作标准化流程表”并挑选两批同学做了预演,两批同学的示范及流程表的有章可循使得我们的这项活动十分成功。
德育体验活动为下面的主题征文活动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一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一方面也为我提出新要求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接下来,我则隆重推出了“与母校的那些往事”主题征文活动,我有意通过文字把那些过往的细节给记录下来,不至让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我们先后完成了5万字的“我眼中的班主任”、13万字的“我眼中的同学”、6万字的“我的中专三年”及20份“个人成长报告”。当我把同学互写的文章打印出来时,同学们感动了,我也从学生那三十多篇文章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文字让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往事定格了下来,我们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份厚重。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中说道,“我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感谢你把我们成长的足迹描摹的这么清晰,让我们若干年后还能够知道‘回家’的路。”
毕业那一天,我事先准备好了学士帽,为每位同学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严的毕业仪式。仪式过后,我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毕业纪念册,三个小时的视频过后,同学们久久不肯离去。
临行之前,我把制作好的毕业纪念册一一送到同学们的手中。有一位同学塞给我一本毕业留言册,说是特意为我准备的,说比她为自己准备的那本都要精美。留言册上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老师的成长历程。 但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在将来看来是有价值的。
教育是有很多的关键期的,学生也期待我们老师能够在关键期里有所行动。很多时候学生在意的不是我们做的好不好,而是我们做没做。
教育就是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当我们的爱没有得到回馈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不会爱。
案例2
导演自述:当末与未相遇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后悔的,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法用金钱获得的就是后悔药。
如果现在开始回想,你有多少后悔,又有多少的遗憾。
就像我们的这部微电影一样。
我们曾因为繁重的学习,从未认真的欣赏过我们被称为园林校园的学校。
我们曾因为不相信自己而不去与别人相处。
我们曾因为不想学习,放任自己去做当时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曾因为春春期的叛逆而嫌弃父母的唠叨。
我们曾因为害怕失败而从未去尝试。
……
如果给自己一个可能性,我们不可能像哆啦A梦一样乘着时光机回到过去,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伸出双手去把握未来。
把自己想做的、未完成、后悔的都去完成吧。
不用害怕失败,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
当末与未相遇,忘掉所有的预言,做自己的预言家,梦想重新开始。
若是说道拍摄这部微电影的目的,其实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渐渐的在拍摄和制作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目的。
这部微电影并不是原创,只是一个小小的翻版,虽然是翻版却包含了我的新的期望,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也没有也许,只有去做,才有结果。为了能让我们不后悔,为了能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也能拍出微电影,我拿起了简陋的相机,完成了它,希望它的正能量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总结与反思
若你知道你要到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首先要明确做一件事的目的)
校园微电影的预期教育目标如下:
近期目标:班级管理。
远期目标:师生成长。
实际成效分析。
1.面向全体
(1)狄德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的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尓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为“配套效应”。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在以毕业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中,我就为学生准备了“青春纪念册”这件“狄德罗的睡袍”。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梳理几年来做的好的地方,让她们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教育。这个主要体现在值日班主任这个主题活动中。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很好的配套工作,这个配套工作要达到效果,也要掌握好时机。因为我们这个活动抓住了毕业这个时间,并有了前期值日班主任的体验做准备,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是有素材可写的,加之德育体验活动的情感上的体验也为文章注入了真挚的情感。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毕业仪式。组合拳的威力、师生共同的参与、体验与反思的结合远比教师一个人的付出效果要好。
(2)班级凝聚力。列夫·托尔斯泰说:“天下的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天下优秀的班级是一样的,问题班级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缺乏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学生们为了实现班级群体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从情感上表现为对班级成员、活动和目标的信赖感、归属感和依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本身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而微电影拍摄活动正是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自己人效应。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人说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倘若出自自己厌恶者之口,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在利用自己人效应跟别人套近乎,试图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然后说出所求之事,好让对方欣然接受。班主任向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需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自己人。
2.面向个体(积极关注)
(1)人们把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叫做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作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老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心态和努力是很有影响的。
(2)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积极、良好的期望给他人带来重要的影响。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的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3)角色效应,给我一个好角儿,我会做好人。
(4)标签效应,贴什么就是什么。当一个人从外界得到对自己的某种评价时,会更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种评价。教师给予学生的一句鼓励,一声表扬,一个微笑都是一枚阳光标签,能够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发起向上的动力。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案例3
《当末与未相遇》中某一个角色的自述
这个角色就是现实中的我,改变前非常没有耐心,越做不好越会生气,摔门而走的动作我真的做过,后来真的改变一点,至少练下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微电影制作完后,我每看一次都觉得要更努力,当我没耐心时,我就想到影片里改变前的样子,我不想变回那样,所以我现在不断的向前跑,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对手便是自己,我只知道不管烈日寒风如何阻挡都不要停! 为了重塑自己,我制定了未来的规划,所以每当休息的时间就是我奋斗的时间,中午三十多度的高温,同学们在吹电扇午休,我在琴房练琴,晚上找些舞蹈视频学习,周六周日钢琴课、给小朋友的舞蹈课当助教。每当忙碌的时候我觉得一天又充实了,同学们对乐理只是比较缺乏,所以我将我学到的东西教给大家,也希望我们整个班都有进步!一年的改变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三张证书,内心的成长,班级里也算是个骨干了吧,明年我会完善改变后的我,我为自己喝彩
3.学生成长
案例4
微电影与我(学生自述)
以前一直觉得离微电影制作很遥远,甚至想都没有想过,直到去年的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每组一部微电影的任务。当时大家都觉得以我们的实力要完成一部微电影简直就是不可能的,由于听到了是小组竞赛,我的好胜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从前自己就接触过视频制作,所以既然有这次的机会,那就不如表现一下,与其交给别人不如自己来比较安心,抱着这种心情我接下了这个任务。
很快一个星期不到就拍摄并且制作完成,接着就不停地有同学来求助,突然在一夜之间,班级的首次微电影首映仪式似乎所有的影片都变成是我做的了。
如果要是说微电影的制作给了我哪些改变,也许就是我有了我能去做的事,也拓宽了视野,没有给班级制作微电影之前,看到有什么微电影都是简单一瞥,甚至都不会多看一眼,自从自己也需要制作之后,对微电影这三个字似乎敏感一样,只要是相关,就会仔仔细细的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一遍,也是因为微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和同学不知不觉的就关系融洽了起来,我并不是那种会主动交友的人,也许是因为微电影为我的人际交往搭设了一个桥梁。
渐渐地,它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有时候不去拍它反而会难过,随着做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在渐渐的变化着,觉得自己能做的渐渐变少了,于是就去了解更多的新的软件,然后去尝试。
现在再去看看几个月前制作的就会找出不少的瑕疵。
感谢老师给了我那么一次发掘自己的机会,虽然以后并不会朝这条路去发展,但是至少那几部微电影给我的青春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十年后无数个十年后,我都不会忘怀。
4.教师成长
练武的人都有一件自己钟爱的兵器。最近一段时间,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自己钟爱的武器吗?读到王晓春老师书中提到的“教育诊疗”这件新武器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该给自己找一件新武器。在班级微电影的创意中,我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等心理学的技术,为我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件“新式武器”,让我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微电影成全了学生,也成全了我。
(责任编辑:王有月)
关键词:班级;微电影;德育价值
创意背景
我第一次从网络上看到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部关于毕业的微电影《三个傻瓜》时,正值学生毕业前夕,我当时就想可不可以去翻拍这部微电影,能不能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
我是个行动派,当我确定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很快的进行论证。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主题内容方面的。我了解了一下该创意中使用的是定格动画技术,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及动画片中的特技镜头均采用了此技术。后期用专门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制作。之后,我就试着做了几个作品,如片中的穿墙术,效果还不错,技术问题大体解决。随着对问题研究的深入,我对电影及视频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二个问题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我在百度上以“毕业”、“创意”、“微电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强大的搜索提示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备选内容。三类题材的微电影引起了我的关注,“毕业”、“励志”、“爱情”,期间我观看大量的微电影。如南京田家炳中学的《放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会为这个梦想而努力。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他的梦想是什么?三年来,学校,老师,家长给予他怎样的关爱?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伫在年少的尾巴上》,反映了四位“学霸”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南京一对年轻夫妇真实版的《南京爱情故事》,反映当今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过程中对父母的体谅和祝福。从效果来看,这些微电影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更加坚定了我拍班级微电影的决心。
实践过程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必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一个更好的行动时机。如果没有充足的时机,那么我的行动可能就是冲动的、盲动的。
因而我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做一部微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定格青春,充实生活,让毕业变得有序。
第二问题是什么时候做,即时机的选择。当时正值毕业,适于从事此项工作。别人没有做过,学生也未曾经历过,那么这件事就会产生很好的首映效应。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做。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主要工作,从方案的制定,到人员的安排及视频的后期处理都由我来操刀。
下面通过一则案例进行详细的阐释。
案例1
明天你是否还会想起同桌的我
——记一次独特的毕业设计
毕业前夕欢天喜地去照一张班级全家福,毕业典礼上等待着老师颁发毕业证书,似乎急切地盼望长大。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亦如此。
工作若干年后,我时常会去回忆过往的求学生涯。我只能凭借一张发黄的照片和一张陈旧的毕业证书去努力地思索,记忆是那么地模糊,我已经想不起来那么多的细节。
我找不到可以帮我回到“梦里老家”的那张地图,我有些许的悲凉。
而今,我做了老师而且还是个班主任,我将送走我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她们毕业的季节里,我想我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好使她们在若干年后来回忆这段求学生涯时不至有和我一样的遗憾。
我首先想到了要把这几年来拍摄的视频围绕一定的主题去做一个整理,如“我的一天”,“运动会”、“那一年我爱上了跑步”、“我的同学们”,因为有的视频不全,有的视频拍摄的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就需要补拍。
谁都希望视频里能够展示的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基于此,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好做多了。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为了把这个事件做的精致一点,我做了系统的规划,以青春纪念册为中心做了很多的配套工作。既然要去拍故事,就要有真实的故事做素材,我们不能为了拍故事而拍故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梳理,这些年来学生在方方面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套用时髦的词语,“重走长征路”。最后一个学期伊始,我拟定了一份“有秩序毕业推进表”,表中按时间节点安排了毕业前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由于有了事先的规划和严格的落实,我们的毕业工作平稳而有序。
我们开展了“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活动之初,我们设计了“班主任工作标准化流程表”并挑选两批同学做了预演,两批同学的示范及流程表的有章可循使得我们的这项活动十分成功。
德育体验活动为下面的主题征文活动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一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一方面也为我提出新要求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接下来,我则隆重推出了“与母校的那些往事”主题征文活动,我有意通过文字把那些过往的细节给记录下来,不至让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我们先后完成了5万字的“我眼中的班主任”、13万字的“我眼中的同学”、6万字的“我的中专三年”及20份“个人成长报告”。当我把同学互写的文章打印出来时,同学们感动了,我也从学生那三十多篇文章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文字让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往事定格了下来,我们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份厚重。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中说道,“我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感谢你把我们成长的足迹描摹的这么清晰,让我们若干年后还能够知道‘回家’的路。”
毕业那一天,我事先准备好了学士帽,为每位同学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严的毕业仪式。仪式过后,我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毕业纪念册,三个小时的视频过后,同学们久久不肯离去。
临行之前,我把制作好的毕业纪念册一一送到同学们的手中。有一位同学塞给我一本毕业留言册,说是特意为我准备的,说比她为自己准备的那本都要精美。留言册上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老师的成长历程。 但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在将来看来是有价值的。
教育是有很多的关键期的,学生也期待我们老师能够在关键期里有所行动。很多时候学生在意的不是我们做的好不好,而是我们做没做。
教育就是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当我们的爱没有得到回馈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不会爱。
案例2
导演自述:当末与未相遇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后悔的,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法用金钱获得的就是后悔药。
如果现在开始回想,你有多少后悔,又有多少的遗憾。
就像我们的这部微电影一样。
我们曾因为繁重的学习,从未认真的欣赏过我们被称为园林校园的学校。
我们曾因为不相信自己而不去与别人相处。
我们曾因为不想学习,放任自己去做当时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曾因为春春期的叛逆而嫌弃父母的唠叨。
我们曾因为害怕失败而从未去尝试。
……
如果给自己一个可能性,我们不可能像哆啦A梦一样乘着时光机回到过去,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伸出双手去把握未来。
把自己想做的、未完成、后悔的都去完成吧。
不用害怕失败,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
当末与未相遇,忘掉所有的预言,做自己的预言家,梦想重新开始。
若是说道拍摄这部微电影的目的,其实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渐渐的在拍摄和制作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目的。
这部微电影并不是原创,只是一个小小的翻版,虽然是翻版却包含了我的新的期望,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也没有也许,只有去做,才有结果。为了能让我们不后悔,为了能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也能拍出微电影,我拿起了简陋的相机,完成了它,希望它的正能量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总结与反思
若你知道你要到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首先要明确做一件事的目的)
校园微电影的预期教育目标如下:
近期目标:班级管理。
远期目标:师生成长。
实际成效分析。
1.面向全体
(1)狄德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的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尓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为“配套效应”。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在以毕业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中,我就为学生准备了“青春纪念册”这件“狄德罗的睡袍”。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梳理几年来做的好的地方,让她们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教育。这个主要体现在值日班主任这个主题活动中。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很好的配套工作,这个配套工作要达到效果,也要掌握好时机。因为我们这个活动抓住了毕业这个时间,并有了前期值日班主任的体验做准备,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是有素材可写的,加之德育体验活动的情感上的体验也为文章注入了真挚的情感。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毕业仪式。组合拳的威力、师生共同的参与、体验与反思的结合远比教师一个人的付出效果要好。
(2)班级凝聚力。列夫·托尔斯泰说:“天下的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天下优秀的班级是一样的,问题班级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缺乏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学生们为了实现班级群体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从情感上表现为对班级成员、活动和目标的信赖感、归属感和依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本身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而微电影拍摄活动正是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自己人效应。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人说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倘若出自自己厌恶者之口,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在利用自己人效应跟别人套近乎,试图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然后说出所求之事,好让对方欣然接受。班主任向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需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自己人。
2.面向个体(积极关注)
(1)人们把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叫做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作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老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心态和努力是很有影响的。
(2)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积极、良好的期望给他人带来重要的影响。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的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3)角色效应,给我一个好角儿,我会做好人。
(4)标签效应,贴什么就是什么。当一个人从外界得到对自己的某种评价时,会更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种评价。教师给予学生的一句鼓励,一声表扬,一个微笑都是一枚阳光标签,能够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发起向上的动力。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案例3
《当末与未相遇》中某一个角色的自述
这个角色就是现实中的我,改变前非常没有耐心,越做不好越会生气,摔门而走的动作我真的做过,后来真的改变一点,至少练下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微电影制作完后,我每看一次都觉得要更努力,当我没耐心时,我就想到影片里改变前的样子,我不想变回那样,所以我现在不断的向前跑,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对手便是自己,我只知道不管烈日寒风如何阻挡都不要停! 为了重塑自己,我制定了未来的规划,所以每当休息的时间就是我奋斗的时间,中午三十多度的高温,同学们在吹电扇午休,我在琴房练琴,晚上找些舞蹈视频学习,周六周日钢琴课、给小朋友的舞蹈课当助教。每当忙碌的时候我觉得一天又充实了,同学们对乐理只是比较缺乏,所以我将我学到的东西教给大家,也希望我们整个班都有进步!一年的改变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三张证书,内心的成长,班级里也算是个骨干了吧,明年我会完善改变后的我,我为自己喝彩
3.学生成长
案例4
微电影与我(学生自述)
以前一直觉得离微电影制作很遥远,甚至想都没有想过,直到去年的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每组一部微电影的任务。当时大家都觉得以我们的实力要完成一部微电影简直就是不可能的,由于听到了是小组竞赛,我的好胜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从前自己就接触过视频制作,所以既然有这次的机会,那就不如表现一下,与其交给别人不如自己来比较安心,抱着这种心情我接下了这个任务。
很快一个星期不到就拍摄并且制作完成,接着就不停地有同学来求助,突然在一夜之间,班级的首次微电影首映仪式似乎所有的影片都变成是我做的了。
如果要是说微电影的制作给了我哪些改变,也许就是我有了我能去做的事,也拓宽了视野,没有给班级制作微电影之前,看到有什么微电影都是简单一瞥,甚至都不会多看一眼,自从自己也需要制作之后,对微电影这三个字似乎敏感一样,只要是相关,就会仔仔细细的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一遍,也是因为微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和同学不知不觉的就关系融洽了起来,我并不是那种会主动交友的人,也许是因为微电影为我的人际交往搭设了一个桥梁。
渐渐地,它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有时候不去拍它反而会难过,随着做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在渐渐的变化着,觉得自己能做的渐渐变少了,于是就去了解更多的新的软件,然后去尝试。
现在再去看看几个月前制作的就会找出不少的瑕疵。
感谢老师给了我那么一次发掘自己的机会,虽然以后并不会朝这条路去发展,但是至少那几部微电影给我的青春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十年后无数个十年后,我都不会忘怀。
4.教师成长
练武的人都有一件自己钟爱的兵器。最近一段时间,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自己钟爱的武器吗?读到王晓春老师书中提到的“教育诊疗”这件新武器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该给自己找一件新武器。在班级微电影的创意中,我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等心理学的技术,为我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件“新式武器”,让我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微电影成全了学生,也成全了我。
(责任编辑:王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