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80~2012年昌都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昌都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为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雷电灾害防御的对策。结果表明, 昌都地区雷暴日数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呈现西北—东南向中南部地区的逐渐递减;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呈逐年代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来,雷暴日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322 d/10a,各地雷暴日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减少比较明显的为类乌齐,左贡、丁青、芒康、八宿等地也呈现减少趋势,但昌都、洛隆呈现不显著增多趋势;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为雷暴活动的高峰季节;月变化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5~9月,约占年雷暴日数的94.2%,其中7月份最多。
关键词 雷暴日数;变化特征;防御对策;昌都地区
中图分类号 S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65-02
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烈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天气现象,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灾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雷电所带来的危害日益凸显。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1],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经、澜沧江、怒江)流域,地势高,气压低,气候干燥,夏季对流旺盛,平均年雷暴日数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属雷暴多发地。笔者通过对昌都地区7个站点1980~2012年雷暴日数进行分析,进而寻找雷暴日数的变化规律,对雷电长时间尺度的预测和雷电灾害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昌都地区1980~2012年7个常规观测站点(昌都、丁青、类乌齐、洛隆、八宿、左贡、芒康)的雷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昌都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即一日之内发生数次雷暴只统计为1个雷暴日,文中年雷暴日数为全年各月雷暴日数总和,年平均雷暴日数指各地1980~2012年雷暴日数的平均值。按照季节划分方法,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次年2月。
2 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
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干燥,雷暴日数多,高原上的雷暴日数比同纬度我国平原地区、太平洋、伊朗高原等均多出2倍以上,甚至有的多到10倍,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地[2]。昌都地处高原东部,横断山北部,境内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各地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呈现显著的不均匀性[3]。为了反映昌都地区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7个站点的雷暴资料,绘制昌都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昌都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东南向中南部地区的逐渐递减,北部、东南部雷暴日数明显较多,处于怒江流域的洛隆、八宿、左贡雷暴日数相对较少。
3 雷电灾害的防御对策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雷暴是一种局部的但却很强烈的灾害性天气,虽然它的发生、发展只有短短数十分钟,但因其产生的强大电流、磁场和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雷电灾害,致使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前文分析显示,昌都地区大部属雷暴多发区,雷暴日数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在5~9月份,与之相应为雷电灾害的多发时段。作为气象防雷专业部门,要引导广大民众趋利避害,尽量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仍需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3.1 加强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 由于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雷电防护知识,对雷电的自主防御能力低,防雷设施落后,甚至根本没有防雷设施,农牧区成为雷击灾害受灾程度严重的区域,因此做好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意义重大。防雷的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农牧区,将农牧区防雷纳入政府防雷减灾管理的范围。
3.2 继续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宣传 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尤其要利用“3.23”、“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时期,大力宣传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及相关法律规章。通过雷电灾害典型事例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的科学知识,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凝聚和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防雷减灾工作。
3.3 继续强化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 气象部门应认真贯
彻实施《气象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雷减灾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防雷减灾行政执法监督能力,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与验收、防雷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与鉴定等程序。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不断发展和壮大防雷专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加强雷电监测、防雷业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4 总结
(1)昌都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5.6 d,雷暴日数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雷暴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东南向中南部地区的逐渐递减,北部、东南部雷暴日数明显较多,处于怒江流域的洛隆、八宿、左贡雷暴日数相对较少。
(2)昌都地区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来,雷暴日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322 d/10a,雷暴日数波动起伏明显,前期雷暴日数偏多,且变化幅度较小,后期雷暴日数明显减少,振幅较大。各地雷暴日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减少比较明显的为类乌齐,左贡、丁青、芒康、八宿等地也呈现减少趋势,但昌都、洛隆呈现不显著增多趋势。
(3)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昌都地区夏季为雷暴活动的高峰季节,秋季为次多季节,春季为次少季节,冬季基本无雷暴;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5~9月,约占年雷暴日数的94.2%,其中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25.6%,其次8、6月较多。
(4)作为气象防雷专业部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仍需继续加强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继续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宣传、继续强化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防雷减灾能力,尽量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CURRANn E B,HOLLE R L,LOPEZ R E.Lightning casualties and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59 to 1994[J].J Climate,2000,13:3448-3464.
[2] 戴加冼.青藏高原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3] 李白萍,仓决,潘贵元.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J].西藏科技,2007(7):61-63.
关键词 雷暴日数;变化特征;防御对策;昌都地区
中图分类号 S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65-02
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烈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天气现象,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灾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雷电所带来的危害日益凸显。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1],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经、澜沧江、怒江)流域,地势高,气压低,气候干燥,夏季对流旺盛,平均年雷暴日数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属雷暴多发地。笔者通过对昌都地区7个站点1980~2012年雷暴日数进行分析,进而寻找雷暴日数的变化规律,对雷电长时间尺度的预测和雷电灾害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昌都地区1980~2012年7个常规观测站点(昌都、丁青、类乌齐、洛隆、八宿、左贡、芒康)的雷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昌都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即一日之内发生数次雷暴只统计为1个雷暴日,文中年雷暴日数为全年各月雷暴日数总和,年平均雷暴日数指各地1980~2012年雷暴日数的平均值。按照季节划分方法,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次年2月。
2 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
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干燥,雷暴日数多,高原上的雷暴日数比同纬度我国平原地区、太平洋、伊朗高原等均多出2倍以上,甚至有的多到10倍,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地[2]。昌都地处高原东部,横断山北部,境内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各地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呈现显著的不均匀性[3]。为了反映昌都地区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7个站点的雷暴资料,绘制昌都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昌都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东南向中南部地区的逐渐递减,北部、东南部雷暴日数明显较多,处于怒江流域的洛隆、八宿、左贡雷暴日数相对较少。
3 雷电灾害的防御对策
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雷暴是一种局部的但却很强烈的灾害性天气,虽然它的发生、发展只有短短数十分钟,但因其产生的强大电流、磁场和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雷电灾害,致使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前文分析显示,昌都地区大部属雷暴多发区,雷暴日数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在5~9月份,与之相应为雷电灾害的多发时段。作为气象防雷专业部门,要引导广大民众趋利避害,尽量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仍需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3.1 加强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 由于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雷电防护知识,对雷电的自主防御能力低,防雷设施落后,甚至根本没有防雷设施,农牧区成为雷击灾害受灾程度严重的区域,因此做好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意义重大。防雷的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农牧区,将农牧区防雷纳入政府防雷减灾管理的范围。
3.2 继续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宣传 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尤其要利用“3.23”、“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时期,大力宣传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及相关法律规章。通过雷电灾害典型事例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的科学知识,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凝聚和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防雷减灾工作。
3.3 继续强化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 气象部门应认真贯
彻实施《气象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雷减灾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防雷减灾行政执法监督能力,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与验收、防雷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与鉴定等程序。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不断发展和壮大防雷专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加强雷电监测、防雷业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4 总结
(1)昌都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5.6 d,雷暴日数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雷暴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东南向中南部地区的逐渐递减,北部、东南部雷暴日数明显较多,处于怒江流域的洛隆、八宿、左贡雷暴日数相对较少。
(2)昌都地区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来,雷暴日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322 d/10a,雷暴日数波动起伏明显,前期雷暴日数偏多,且变化幅度较小,后期雷暴日数明显减少,振幅较大。各地雷暴日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减少比较明显的为类乌齐,左贡、丁青、芒康、八宿等地也呈现减少趋势,但昌都、洛隆呈现不显著增多趋势。
(3)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昌都地区夏季为雷暴活动的高峰季节,秋季为次多季节,春季为次少季节,冬季基本无雷暴;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5~9月,约占年雷暴日数的94.2%,其中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25.6%,其次8、6月较多。
(4)作为气象防雷专业部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仍需继续加强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继续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宣传、继续强化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防雷减灾能力,尽量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CURRANn E B,HOLLE R L,LOPEZ R E.Lightning casualties and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59 to 1994[J].J Climate,2000,13:3448-3464.
[2] 戴加冼.青藏高原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3] 李白萍,仓决,潘贵元.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J].西藏科技,2007(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