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无史料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色,在高考历史试卷中,除了非选择题全为材料题,绝大多数选择题也都是材料题。2016年全国25个省区将使用全国卷,这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多维视角教你如何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全面、正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文内容和测试意图,这是当今高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1.理解材料,挖掘信息
试题的指导语、题干、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命题者将这些信息进行组合,只有一个目的,即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考生解题的前提是要读懂题意,明白考试要求,知道试题要考查什么。
例1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的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A.崇尚“富而好礼”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C.鄙视“货殖功利” D.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答案】A
【试题点拨】该题反映的是清末商业的状况,考查的内容包括当时的商业观念、商业政策和商人的社会地位。“经营不让陶朱富”,讲的是商人的致富观念;“货殖何妨子贡贤”,讲的是商人的从商之道。子贡是孔子著名的贤弟子,商人以子贡为榜样,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思想对商人的影响。据此可以推断这副对联是强调“致富”与“崇道”的统一,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2.整合信息,注意隐含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能够用来正确判断、说明、分析、论证问题的信息。首先,考生要依据材料判断试题所涉及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其次,考生要弄清试题的设问指向,围绕设问指向来提取信息。
例2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B
【试题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一信息进行解读,可以知道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的指导思想;对“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信息进行解读,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重申了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据此推断选项B为正确答案。当然,考生也可以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和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解答,如中国共产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以及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分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九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3.合理解读,锁定策略
合理就是适度。由于考生没有经过专业的历史教育,所以会犯对史料进行过度解读的错误。
例3 “然贤良乃政府所需求,孝廉则寓有提倡奖励之意。当时社会风气,重视贤良,竟愿膺选。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选官用人德才并重
B.社会舆论左右官员选举
C.道德沦丧导致世风日下
D.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
【答案】A
【试题点拨】举贤良侧重于才,举孝廉侧重于德。一些官员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在推举人才上重才不重德,加剧了重才轻德的不良社会风气;汉武帝把孝廉的推举纳入郡国长吏的政绩考核范畴,可见当时政府选官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本题中,考生如果选C项,就属于对史料进行过度解读。
二、掌握应试策略,助你轻松拿高分
1.建立材料信息点与信息点之间的联系
考生只有把两个以上的信息点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才可能发现并概括出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有通过材料信息点与信息点之间的比较,才可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新认识、新结论。
例4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试题点拨】本题以省略号为界,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讲美国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第二层是讲其他大国需要美国的合作。考生只有把这两个信息点联系起来,才能得出世界格局是“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这一新观点。
2.建立材料信息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众所周知,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即使是脱离教材的考题,也一定能在教材中找到他的影子。这里所说的教材知识,要么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直接对应的考点,要么是与教材间接对应的考点。
例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答案】“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试题点拨】考生要想得出参考答案的第一点,就必须把“汉武帝时……”和“《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这两个关键信息点与课本中“罢黜百家”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不能建立这一联系的考生,就不可能利用“独尊儒术”这一核心知识组织答案。
3.建立材料信息点与史学研究的联系
这里的史学研究,是指史学研究的范式和史学研究的方法(如历史叙事的方法、历史分期的方法、史料运用的方法、历史编撰的方法),以及历史学家的学术观点,等等。下面,以学术观点在高考中的运用为例。
例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据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试题点拨】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话题,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光绪帝不属于维新派。本题可以说是旧观点的新运用。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康有为、光绪帝之间的“道”不同,就注定了维新派的主张不能实现。考生要想答好此题,前提是能够对康有为、光绪帝“对改革的不同理解”所包含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可以通过多做典型试题,努力运用多元观点、多元视角来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能力。
一、多维视角教你如何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全面、正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文内容和测试意图,这是当今高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1.理解材料,挖掘信息
试题的指导语、题干、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命题者将这些信息进行组合,只有一个目的,即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考生解题的前提是要读懂题意,明白考试要求,知道试题要考查什么。
例1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的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A.崇尚“富而好礼”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C.鄙视“货殖功利” D.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答案】A
【试题点拨】该题反映的是清末商业的状况,考查的内容包括当时的商业观念、商业政策和商人的社会地位。“经营不让陶朱富”,讲的是商人的致富观念;“货殖何妨子贡贤”,讲的是商人的从商之道。子贡是孔子著名的贤弟子,商人以子贡为榜样,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思想对商人的影响。据此可以推断这副对联是强调“致富”与“崇道”的统一,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2.整合信息,注意隐含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能够用来正确判断、说明、分析、论证问题的信息。首先,考生要依据材料判断试题所涉及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其次,考生要弄清试题的设问指向,围绕设问指向来提取信息。
例2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B
【试题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一信息进行解读,可以知道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的指导思想;对“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信息进行解读,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重申了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据此推断选项B为正确答案。当然,考生也可以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和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解答,如中国共产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以及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分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九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3.合理解读,锁定策略
合理就是适度。由于考生没有经过专业的历史教育,所以会犯对史料进行过度解读的错误。
例3 “然贤良乃政府所需求,孝廉则寓有提倡奖励之意。当时社会风气,重视贤良,竟愿膺选。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选官用人德才并重
B.社会舆论左右官员选举
C.道德沦丧导致世风日下
D.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
【答案】A
【试题点拨】举贤良侧重于才,举孝廉侧重于德。一些官员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在推举人才上重才不重德,加剧了重才轻德的不良社会风气;汉武帝把孝廉的推举纳入郡国长吏的政绩考核范畴,可见当时政府选官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本题中,考生如果选C项,就属于对史料进行过度解读。
二、掌握应试策略,助你轻松拿高分
1.建立材料信息点与信息点之间的联系
考生只有把两个以上的信息点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才可能发现并概括出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有通过材料信息点与信息点之间的比较,才可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新认识、新结论。
例4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试题点拨】本题以省略号为界,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讲美国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第二层是讲其他大国需要美国的合作。考生只有把这两个信息点联系起来,才能得出世界格局是“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这一新观点。
2.建立材料信息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众所周知,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即使是脱离教材的考题,也一定能在教材中找到他的影子。这里所说的教材知识,要么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直接对应的考点,要么是与教材间接对应的考点。
例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答案】“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试题点拨】考生要想得出参考答案的第一点,就必须把“汉武帝时……”和“《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这两个关键信息点与课本中“罢黜百家”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不能建立这一联系的考生,就不可能利用“独尊儒术”这一核心知识组织答案。
3.建立材料信息点与史学研究的联系
这里的史学研究,是指史学研究的范式和史学研究的方法(如历史叙事的方法、历史分期的方法、史料运用的方法、历史编撰的方法),以及历史学家的学术观点,等等。下面,以学术观点在高考中的运用为例。
例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据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试题点拨】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话题,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光绪帝不属于维新派。本题可以说是旧观点的新运用。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康有为、光绪帝之间的“道”不同,就注定了维新派的主张不能实现。考生要想答好此题,前提是能够对康有为、光绪帝“对改革的不同理解”所包含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可以通过多做典型试题,努力运用多元观点、多元视角来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