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灾后社会工作服务中,发现地震伤亡家庭及其成员的家庭关系存在了较大问题,而这严重影响了家庭功能的发挥,如何帮助地震伤亡家庭改善家庭关系,修复家庭功能,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任务中心模式出发,就地震伤亡家庭亲子之间产生的角色冲突及其认知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通过亲子小组活动,帮助地震伤亡家庭及其成员澄清了家庭角色,改变了错误家庭观念,实现了角色认知和理解,进而改善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地震伤亡家庭 任务中心模式 角色冲突 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地震伤亡家庭是在5.12大地震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其家庭成员的离去,使得原先的家庭结构出现缺失,家庭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功效,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改善家庭关系,重建良性互动,修复家庭功能,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开展地震伤亡家庭服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家庭A基本情况描述
家庭A现有两人,父亲(F)与儿子(S)。F,男,38岁,羌族,性格外向,喜欢同人交流,现在本地打工;S,男,羌,15岁,性格内向,不太愿意说话,爱思考,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现就读于某中学二年级。
地震前,F打工养家,M在家操持家务,夫妻关系很好,M照看和教育S,S能够享受来自父母的爱。因为担负教育S的义务,M一直严厉管教S,每当那个时候,S总是喜欢躲在F的身后,因为F总是能够庇护他,让他免受责罚。比起严厉的M,S更喜欢可爱的F,闲暇时,F总是逗S开心,带S出去玩耍。S有心里话,更喜欢同F交谈。地震后,M离去了,父子承受的打击是巨大的,S变得沉默了,总是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常常暗自流泪,不愿意与人交谈,甚至与F交谈;每天只是看电视,什么事情也不做;也不外出,也不同朋友玩耍,原先最爱去的奶奶家也不去了。F因为哀伤,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工作中去。可一旦回到家,F对妻子的思念又重新回来,当看到S的冷淡时,F便将心中的抑郁一股脑地发泄到S身上,严重时甚至打骂S。慢慢地,S就对F产生了怨恨,有时甚至公开抵触,就这样,恶性循环一直持续着,父子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另外,由于工作原因,S被送到学校寄宿,S与F的见面机会就更少了,沟通也就更少了,就这样,父子之间的“冷战”愈演愈烈。
2 服务对象对问题陈述
在确立服务关系时,社工针对父子的哀伤情绪进行了危机干预,在经过4次的个案服务后,父子的哀伤情绪稍有缓和,F开始接受事实,S也逐渐恢复到原先的学习生活状态,但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S的述说描述):“我要上学,爸爸要打工,平时没什么时间见面;周末两人在家,爸爸收拾完就睡了,也没有心情和我聊;自己确实不知道可以和爸爸聊些什么;就算聊些学校的事,他也总是说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他不了解我,我不喜欢和爸爸说话;还有,爸爸一心情不好,就喜欢喝酒,喝醉了,有时还打我。”
(F的述说描述):“地震前,他总是粘着我,我们关系相当融洽,当他犯错误受惩罚时,我总是想方设法的护着他;可地震后,他开始封闭自己,不和我说话。我因为忙着工作,没时间照顾他,便将他寄宿到学校,这样以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教他,他一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的,周末回到家,我和他也说不上几句话,有时想和他说些什么,但两句没说完就开始吵架了。孩子不了解我,有时候我会想自己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
3 问题分析
3.1 亲子小组活动概念
(1)地震伤亡家庭
顾名思义,地震伤亡家庭是指那些在地震中丧失亲人或因地震致残的家庭,是因地震衍生出来的特殊群体。
(2)地震伤亡家庭亲子关系
地震伤亡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指在地震中丧失亲人或因地震致残的家庭,其幸存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情形,包括家庭成员在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角色理解等。
地震伤亡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是指地震伤亡家庭因地震伤亡而导致亲子关系互动出现的问题。
(3)角色扮演
在社会学中,角色是指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社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
3.2 家庭A生态图(地震前与地震后)
对比两图可知,家庭A因为M的去世,其内部结构遭到破坏,F、M与S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消失,F与S之间出现裂痕,由原先的强关系转变为紧张关系,这表明M离去对父子之间关系的影响程度较深。学校老师的关注与关心,使S感到温暖和支持,其师生关系由原先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
4 服务介入分析
4.1 服务模式
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及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它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地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任务中心模式认为,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介入过程精密;五是服务效果明显[1]。
4.2 服务介入
初次接触中,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父子都存在较重的哀伤情绪,特别是S,仍旧未从M离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对此,社工针对父子进行了心理干预,帮助父子将压抑在心中的哀伤情绪疏导出来。通过社工的疏导,F道出了对妻子的思念,在谈及S时,F显得很苦闷,他搞不清楚,为什么S对自己的态度会有180度的转变。在对S的疏导中,鉴于S存在的哀伤情绪较深,社工决定采用间接介入,通过对S爱好的讨论,从侧面引导S回忆和感受M的爱,让S逐渐接受M离去的现实,最终,在社工的疏导下,S说出其实M也不希望自己这样的事实。在谈及F时,S说,M在时,F问自己学校的一些事情,两人聊得乐不开交,如今,两人之间很难说上话,有时自己想和F好好聊时,F总显得不耐烦,说着说着就吵起来,时间一长,自己也就不愿意和F说话了。受M离去的影响,父子内心的哀伤情绪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导致两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发困难。F承受着情感与生计的双重压力,却得不到家庭(S)的理解和支持,自己努力想和S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却发现很难实现。而S承受着极大的哀伤,却无法同F沟通,感受不到来自F的關怀和支持,S告诉社工,他真希望F能多关心他一些。
社工发现,父子之间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双方角色转换冲突与认知不足上,主要表现在沟通不畅、家庭角色认知不清、家庭支持不足等方面,所幸的是,父子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希望能够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做。针对于此,社工决定采用亲子小组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助父子认识和澄清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实现家庭内部的角色理解和家庭支持。在小组活动开展中,父子的参与度都比较高,都能积极配合了整个小组活动的开展,而小组目标也基本上顺利达成。
5 小组活动过程
社工需围绕父子双方角色转换与认知这个焦点,在征得父子同意的基础上,开展了四次亲子小组服务,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助父子认识和澄清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帮助父子实现了角色转换与认知的良性转变,实现家庭内部的角色理解和家庭支持。
5.1 介入目的
通过亲子小组活动,加强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重构父子关系,消除敌对“情绪”,认识和澄清相互之间的家庭角色,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实现父子关系的改善。
5.2 具体目标达成
改变父子之间完全不交流的现状。
认识与澄清相互间的家庭角色。
增进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父子都能为对方做一点事。
5.3 介入方法
方法:“我和你”亲子小组
5.4 介入步骤
第一次亲子小组活动:通过“交朋友”的游戏,促使成员间相互询问和了解彼此的爱好、生活习惯和自我评价等个人信息,尝试在父子之间重新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猜猜我是谁”环节,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由对方来猜,协助父子对角色扮演产生初步的认识,为后期的角色理解奠定了基础。
通過第一次小组活动,父子之间重新认识了对方,并建立了较好的互动关系,父子之间的语言与肢体交流也开始多起来,父子间完全不交流的现状被改变了。
第二次亲子小组活动:通过“假如我是你。。。。”情景扮演,让成员进行角色互换,对生活中“放学回家(工作回来)”等场景进行模拟表演,通过角色互换,使成员更能理解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在“说说心里话”中,社工引导小组成员分享了对角色扮演的感受;结束时,社工布置主题为“我想对你说。。。。”的小组作业,希望小组成员准备想对对方说的话。
通过第二次小组活动,父子之间互换了彼此的角色,并进行了扮演,相互认识和理解了家庭成员各自扮演的家庭角色和所承担的家庭责任,父子间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增进。S明白了F的难处,理解F作为家庭支柱的不易,并表示,以后不再和F敌对,听F的话;F也做了自省,没能及时察觉S的心理变化,没有很好的与S沟通,希望以后能和S好好沟通。说完这些话后,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地震以来父子之间的首次拥抱。
第三次亲子小组活动:通过“回顾”环节,大家就前两次的小组活动交流了心得体会,共同制定出了改变的具体行动。在社工的多次引导下,父子说出了想对对方说的话,S告诉F:“您太累了,要注意身体,少喝点酒,我会听您的话,努力学习的,您不用担心我”;F对S提出希望:“虽然做工忙,我还是会多花些时间来陪你的,多了解你,虽然你妈妈不在了,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父子还能回到原来的那种关系,我会注意我自己行为的,不让你担心。”
通过第三次小组活动,父子之间说出了想对对方说的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父子共同制定了10条用于改善父子关系的行动计划,并约定相互监督实施。如,S需要多做些家务来减轻F的家庭负担;每次见面,F至少要听S讲一件学校的事情,并作出积极回应等。
第四次亲子活动:社工同F、S就青春期少年所存在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存在的青春期困惑进行探讨,协助父子了解了S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合理的解决途径。社工宣布小组结束,并约定回访时间。
通过第四次亲子活动,父子对S青春期及其面临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F表示:“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看来我必须尽量多抽点时间出来关心孩子了,以后坚决不再向孩子发脾气了。”
6 效果评估与反思
通过四次亲子小组服务,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多了,其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认知也得到了澄清和理解,父子之间也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转换与认知的良性转变,其家庭内部的支持力度也大大增强了。
(1)改变父子之间完全不交流的现状的目标达成
亲子小组活动结束后,父子之间谈话开始增多起来,从简单的问候到每次见面的拥抱,在社工的回访电话中,F告诉社工:“孩子变得听话多了,主动与我交谈了,虽然话不多,但比以前好了许多,谢谢你们社工了。”
(2)认识与澄清相互间的家庭角色目标达成
在最后一次小组总结分享中,S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真不知道原来爸爸这么累,每天除了打工挣钱外,还得操心我的生活,特别是周末回到家时,爸爸总是将饭菜做好等我回来,当初,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F说:“我真不知道,孩子有这么大的压力,M不在了,除了学习外,他还得自己照顾自己,当初,我那样的做法,也怪不得孩子不和我说话了。”之后,父子之间有一次长时间的拥抱。虽然在活动中有多次的拥抱,但社工发现,这一次是时间最长的,而且父子之间眼里都噙着泪水。那一刻,社工被感动了。
(3)增进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父子都能为对方做一点事情的目标达成
如今,父子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S周末放假,总会提前回家,整理家务,做好晚饭,等F回来。F告诉社工:“第一次看到他下厨房的时候,看到他忙里忙外,虽然烧出来的菜不太好吃,但我还是觉得很欣慰了,真的,孩子懂事了。”当问到有没有为孩子做些什么事情时,F很自豪的说,自己很少喝酒了,也时常和孩子谈心,空闲时,还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现在,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另外,社工在开展亲子小组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①对小组成员的兴趣调动把握不太充分。小组初期,只有F表现的比较活跃,而S的参与度不太高;到了小组开展期,社工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S喜欢的话题和内容,通过鼓励与赞扬,S的积极性被成功的调动起来。因此,社工需要多做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②小组语言并未实现“本土化”。由于小组成员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不一,在操作中,社工过多运用专业术语,导致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时出现一些偏差,没有及时了解社工的意思。因此,社工需要更好的把握专业本质,将专业表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③分享引导不足。在做小组分享时,小组成员的发言过于自由,社工未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其发言偏离主题,致使分享多次出现中断。为此,社工需要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协助小组成员分享出契合主题的真实感受。
参考文献
[1] 史柏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2] 史铁尔.农村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
[3]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诚.优势视角下的农村反贫困出路[C].中国社会报社,2009.2.
【关键词】地震伤亡家庭 任务中心模式 角色冲突 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地震伤亡家庭是在5.12大地震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其家庭成员的离去,使得原先的家庭结构出现缺失,家庭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功效,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改善家庭关系,重建良性互动,修复家庭功能,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开展地震伤亡家庭服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家庭A基本情况描述
家庭A现有两人,父亲(F)与儿子(S)。F,男,38岁,羌族,性格外向,喜欢同人交流,现在本地打工;S,男,羌,15岁,性格内向,不太愿意说话,爱思考,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现就读于某中学二年级。
地震前,F打工养家,M在家操持家务,夫妻关系很好,M照看和教育S,S能够享受来自父母的爱。因为担负教育S的义务,M一直严厉管教S,每当那个时候,S总是喜欢躲在F的身后,因为F总是能够庇护他,让他免受责罚。比起严厉的M,S更喜欢可爱的F,闲暇时,F总是逗S开心,带S出去玩耍。S有心里话,更喜欢同F交谈。地震后,M离去了,父子承受的打击是巨大的,S变得沉默了,总是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常常暗自流泪,不愿意与人交谈,甚至与F交谈;每天只是看电视,什么事情也不做;也不外出,也不同朋友玩耍,原先最爱去的奶奶家也不去了。F因为哀伤,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工作中去。可一旦回到家,F对妻子的思念又重新回来,当看到S的冷淡时,F便将心中的抑郁一股脑地发泄到S身上,严重时甚至打骂S。慢慢地,S就对F产生了怨恨,有时甚至公开抵触,就这样,恶性循环一直持续着,父子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另外,由于工作原因,S被送到学校寄宿,S与F的见面机会就更少了,沟通也就更少了,就这样,父子之间的“冷战”愈演愈烈。
2 服务对象对问题陈述
在确立服务关系时,社工针对父子的哀伤情绪进行了危机干预,在经过4次的个案服务后,父子的哀伤情绪稍有缓和,F开始接受事实,S也逐渐恢复到原先的学习生活状态,但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S的述说描述):“我要上学,爸爸要打工,平时没什么时间见面;周末两人在家,爸爸收拾完就睡了,也没有心情和我聊;自己确实不知道可以和爸爸聊些什么;就算聊些学校的事,他也总是说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他不了解我,我不喜欢和爸爸说话;还有,爸爸一心情不好,就喜欢喝酒,喝醉了,有时还打我。”
(F的述说描述):“地震前,他总是粘着我,我们关系相当融洽,当他犯错误受惩罚时,我总是想方设法的护着他;可地震后,他开始封闭自己,不和我说话。我因为忙着工作,没时间照顾他,便将他寄宿到学校,这样以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教他,他一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的,周末回到家,我和他也说不上几句话,有时想和他说些什么,但两句没说完就开始吵架了。孩子不了解我,有时候我会想自己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
3 问题分析
3.1 亲子小组活动概念
(1)地震伤亡家庭
顾名思义,地震伤亡家庭是指那些在地震中丧失亲人或因地震致残的家庭,是因地震衍生出来的特殊群体。
(2)地震伤亡家庭亲子关系
地震伤亡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指在地震中丧失亲人或因地震致残的家庭,其幸存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情形,包括家庭成员在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角色理解等。
地震伤亡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是指地震伤亡家庭因地震伤亡而导致亲子关系互动出现的问题。
(3)角色扮演
在社会学中,角色是指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社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
3.2 家庭A生态图(地震前与地震后)
对比两图可知,家庭A因为M的去世,其内部结构遭到破坏,F、M与S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消失,F与S之间出现裂痕,由原先的强关系转变为紧张关系,这表明M离去对父子之间关系的影响程度较深。学校老师的关注与关心,使S感到温暖和支持,其师生关系由原先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
4 服务介入分析
4.1 服务模式
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及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它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地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任务中心模式认为,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介入过程精密;五是服务效果明显[1]。
4.2 服务介入
初次接触中,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父子都存在较重的哀伤情绪,特别是S,仍旧未从M离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对此,社工针对父子进行了心理干预,帮助父子将压抑在心中的哀伤情绪疏导出来。通过社工的疏导,F道出了对妻子的思念,在谈及S时,F显得很苦闷,他搞不清楚,为什么S对自己的态度会有180度的转变。在对S的疏导中,鉴于S存在的哀伤情绪较深,社工决定采用间接介入,通过对S爱好的讨论,从侧面引导S回忆和感受M的爱,让S逐渐接受M离去的现实,最终,在社工的疏导下,S说出其实M也不希望自己这样的事实。在谈及F时,S说,M在时,F问自己学校的一些事情,两人聊得乐不开交,如今,两人之间很难说上话,有时自己想和F好好聊时,F总显得不耐烦,说着说着就吵起来,时间一长,自己也就不愿意和F说话了。受M离去的影响,父子内心的哀伤情绪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导致两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发困难。F承受着情感与生计的双重压力,却得不到家庭(S)的理解和支持,自己努力想和S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却发现很难实现。而S承受着极大的哀伤,却无法同F沟通,感受不到来自F的關怀和支持,S告诉社工,他真希望F能多关心他一些。
社工发现,父子之间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双方角色转换冲突与认知不足上,主要表现在沟通不畅、家庭角色认知不清、家庭支持不足等方面,所幸的是,父子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希望能够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做。针对于此,社工决定采用亲子小组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助父子认识和澄清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实现家庭内部的角色理解和家庭支持。在小组活动开展中,父子的参与度都比较高,都能积极配合了整个小组活动的开展,而小组目标也基本上顺利达成。
5 小组活动过程
社工需围绕父子双方角色转换与认知这个焦点,在征得父子同意的基础上,开展了四次亲子小组服务,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助父子认识和澄清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帮助父子实现了角色转换与认知的良性转变,实现家庭内部的角色理解和家庭支持。
5.1 介入目的
通过亲子小组活动,加强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重构父子关系,消除敌对“情绪”,认识和澄清相互之间的家庭角色,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实现父子关系的改善。
5.2 具体目标达成
改变父子之间完全不交流的现状。
认识与澄清相互间的家庭角色。
增进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父子都能为对方做一点事。
5.3 介入方法
方法:“我和你”亲子小组
5.4 介入步骤
第一次亲子小组活动:通过“交朋友”的游戏,促使成员间相互询问和了解彼此的爱好、生活习惯和自我评价等个人信息,尝试在父子之间重新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猜猜我是谁”环节,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由对方来猜,协助父子对角色扮演产生初步的认识,为后期的角色理解奠定了基础。
通過第一次小组活动,父子之间重新认识了对方,并建立了较好的互动关系,父子之间的语言与肢体交流也开始多起来,父子间完全不交流的现状被改变了。
第二次亲子小组活动:通过“假如我是你。。。。”情景扮演,让成员进行角色互换,对生活中“放学回家(工作回来)”等场景进行模拟表演,通过角色互换,使成员更能理解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在“说说心里话”中,社工引导小组成员分享了对角色扮演的感受;结束时,社工布置主题为“我想对你说。。。。”的小组作业,希望小组成员准备想对对方说的话。
通过第二次小组活动,父子之间互换了彼此的角色,并进行了扮演,相互认识和理解了家庭成员各自扮演的家庭角色和所承担的家庭责任,父子间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增进。S明白了F的难处,理解F作为家庭支柱的不易,并表示,以后不再和F敌对,听F的话;F也做了自省,没能及时察觉S的心理变化,没有很好的与S沟通,希望以后能和S好好沟通。说完这些话后,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地震以来父子之间的首次拥抱。
第三次亲子小组活动:通过“回顾”环节,大家就前两次的小组活动交流了心得体会,共同制定出了改变的具体行动。在社工的多次引导下,父子说出了想对对方说的话,S告诉F:“您太累了,要注意身体,少喝点酒,我会听您的话,努力学习的,您不用担心我”;F对S提出希望:“虽然做工忙,我还是会多花些时间来陪你的,多了解你,虽然你妈妈不在了,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父子还能回到原来的那种关系,我会注意我自己行为的,不让你担心。”
通过第三次小组活动,父子之间说出了想对对方说的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父子共同制定了10条用于改善父子关系的行动计划,并约定相互监督实施。如,S需要多做些家务来减轻F的家庭负担;每次见面,F至少要听S讲一件学校的事情,并作出积极回应等。
第四次亲子活动:社工同F、S就青春期少年所存在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存在的青春期困惑进行探讨,协助父子了解了S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合理的解决途径。社工宣布小组结束,并约定回访时间。
通过第四次亲子活动,父子对S青春期及其面临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F表示:“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看来我必须尽量多抽点时间出来关心孩子了,以后坚决不再向孩子发脾气了。”
6 效果评估与反思
通过四次亲子小组服务,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多了,其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认知也得到了澄清和理解,父子之间也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转换与认知的良性转变,其家庭内部的支持力度也大大增强了。
(1)改变父子之间完全不交流的现状的目标达成
亲子小组活动结束后,父子之间谈话开始增多起来,从简单的问候到每次见面的拥抱,在社工的回访电话中,F告诉社工:“孩子变得听话多了,主动与我交谈了,虽然话不多,但比以前好了许多,谢谢你们社工了。”
(2)认识与澄清相互间的家庭角色目标达成
在最后一次小组总结分享中,S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真不知道原来爸爸这么累,每天除了打工挣钱外,还得操心我的生活,特别是周末回到家时,爸爸总是将饭菜做好等我回来,当初,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F说:“我真不知道,孩子有这么大的压力,M不在了,除了学习外,他还得自己照顾自己,当初,我那样的做法,也怪不得孩子不和我说话了。”之后,父子之间有一次长时间的拥抱。虽然在活动中有多次的拥抱,但社工发现,这一次是时间最长的,而且父子之间眼里都噙着泪水。那一刻,社工被感动了。
(3)增进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父子都能为对方做一点事情的目标达成
如今,父子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S周末放假,总会提前回家,整理家务,做好晚饭,等F回来。F告诉社工:“第一次看到他下厨房的时候,看到他忙里忙外,虽然烧出来的菜不太好吃,但我还是觉得很欣慰了,真的,孩子懂事了。”当问到有没有为孩子做些什么事情时,F很自豪的说,自己很少喝酒了,也时常和孩子谈心,空闲时,还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现在,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另外,社工在开展亲子小组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①对小组成员的兴趣调动把握不太充分。小组初期,只有F表现的比较活跃,而S的参与度不太高;到了小组开展期,社工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S喜欢的话题和内容,通过鼓励与赞扬,S的积极性被成功的调动起来。因此,社工需要多做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②小组语言并未实现“本土化”。由于小组成员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不一,在操作中,社工过多运用专业术语,导致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时出现一些偏差,没有及时了解社工的意思。因此,社工需要更好的把握专业本质,将专业表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③分享引导不足。在做小组分享时,小组成员的发言过于自由,社工未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其发言偏离主题,致使分享多次出现中断。为此,社工需要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协助小组成员分享出契合主题的真实感受。
参考文献
[1] 史柏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2] 史铁尔.农村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
[3]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诚.优势视角下的农村反贫困出路[C].中国社会报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