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从科学地建立合作小组、选择合作内容、评价与反思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一、组建合作小组,要把握科学、合理的原则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成绩、兴趣等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我在数学课堂上的分组是:每组人数为6人,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改为“马蹄形”,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就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其中六人中有“二优二中二困”的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适当调配,从中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合理地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任务.组长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另外,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的职责,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选择合作内容,要把握科学、精练的原则
1.选择质疑性的数学问题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猜想,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地学习.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多边形,然后告诉我多边形的边数,我就能迅速地说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探究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选择动手操作型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选择动手操作型的问题,选择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七年级上第三章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这一节,由于平面展开图的类型有11种,单凭一个人很难全部画出,因此我就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叫每组中的学生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通过动手合作将展开图由记录员画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正方体展开图的画法,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建立评价机制,要把握科学、激励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学习差的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方法.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合作得最好,给这一组以表扬.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小组内也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让学生达到主动合作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所以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反馈和评价.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得出独特感悟时,教师要尽可能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主导作用也是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科学调控,积极评价,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学”起来.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责任编辑:廖银燕)
一、组建合作小组,要把握科学、合理的原则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成绩、兴趣等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我在数学课堂上的分组是:每组人数为6人,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改为“马蹄形”,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就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其中六人中有“二优二中二困”的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适当调配,从中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合理地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任务.组长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另外,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的职责,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选择合作内容,要把握科学、精练的原则
1.选择质疑性的数学问题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猜想,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地学习.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多边形,然后告诉我多边形的边数,我就能迅速地说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探究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选择动手操作型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选择动手操作型的问题,选择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七年级上第三章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这一节,由于平面展开图的类型有11种,单凭一个人很难全部画出,因此我就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叫每组中的学生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通过动手合作将展开图由记录员画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正方体展开图的画法,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建立评价机制,要把握科学、激励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学习差的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方法.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合作得最好,给这一组以表扬.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小组内也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让学生达到主动合作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所以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反馈和评价.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得出独特感悟时,教师要尽可能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主导作用也是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科学调控,积极评价,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学”起来.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