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浅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就不会有收益的,诵读是一种学语文的好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多媒体所替代不了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章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正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它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的退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用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递的。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
  【关键词】语文  诵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7-01
  近年来的语文试卷是越来越活了,很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从每一次做试卷来看,我们似乎都会发现学生做试卷有个很致命的弱点,就是理解不够深入,很肤浅。有时我们会惋惜:如果能再深入一点想,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而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总有不少学生该能理解出来的,却不能站得高点,看得远些,让人感觉他们的理解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接触到真理的彼岸。
  学生们的错误根源是根本没有读懂读通文本,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他们的理解老是漂浮在水面,而不能深潜到水中翱游。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不够成功,学生对语言文字缺少一定的把握感受能力,对语言文字还读不进,内化不了。
  对于这个病因,有些老师认为这是训练不够的原因,多让学生做些阅读理解题、短文分析之类,多训练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其实这并不是良策,这些训练是“催化剂”,是“强心针”,只能起到强化作用、暂时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必须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改变我们的传统教法,真真实实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方法。
  一、教师带头诵读,培养学生诵读氛围。
  听老师大声读。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学生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看来,老师带头诵读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最好方式,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读书难的问题。老师帮助学生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情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沉沉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充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去读。
  对于诵读要提倡“读书内化”,强调读书要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如《好雪片片》这篇课文,对于雪的描写很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仿佛引导我们进入爱的国度里,在这里,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在此深入地引导学生切身地去感受、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又如《荷塘月色》一课,语言十分优美,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月色下的荷塘,体会作者有些萧索的情感,感同身受时代的脉搏,怎能不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呢?
  三、充分引导学生广泛地读,涉猎地去读,精彩之处再细细品读。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精,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多读。我对山东的一位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事迹,感慨颇多,她用较短的时间教完教材,然后再选一些好的书作为补充教材,如《上下五千年》等,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广泛地阅读,学生们的理解感受能力特别地强,不仅能出口成章,而且考试也是一流的,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语言,能较为熟练、自由地运用语言,“玩弄”语言。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死死地抱住一本书,多抽点时间把一些优秀的读物引入到我们的课堂,引导学生多细嚼一下。这样,读多了,“嚼”多了,语感肯定能得到提高。
  当然我们也不能放过古诗词的积累与品读,要大胆地引导他们去读,去品,去积累。古诗词里面都有很强的意境场,随着学生慢慢地深入到这些意境场,把握到这些生命气息,他们的语言文字“玩弄”水平会更出色,会更加痴迷我们的母语。
  四、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例如,《将进酒》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此外,多让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等等,这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可以分几个部分订阅不同的刊物,然后互相交换着看。这样会把学生们强有力地吸引到语文的怀抱中,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理解感受能力怎能得不到提高呢?
  参考文献:
  [1]陈爱萍.  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J]. 甘肃教育 2006年19期
  [2]沈璐露.  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实施[J]. 中学语文 2009年36期
  [3]袁佩敏.  含英咀华——古诗词诵读教学初探[J]. 语文天地 2006年05期
  [4]班明霞.  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诵读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02期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中偶尔出现意外情况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机智处之,则可获得意外收获。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 课堂机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9-02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课堂教学的素质化也正在各学科中广泛深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
绩效管理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其目的是促进员工发展、实现组织目标。企业绩效管理是对企业整体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等进行系统考核、评估、诊断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是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诊断、绩效改进、绩效沟通辅导、绩效激励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管理循环过程。绩效管理过程,既是对员工、管理者的检验过程,还是对公司战略、管理体制的检验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命脉作用越发凸显。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战略支点,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经济迅猛发展。伴随着
企业成长性是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与企业成长有关的理论以及有关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都是本研究主要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将主要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6-01  语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