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就不会有收益的,诵读是一种学语文的好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多媒体所替代不了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章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正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它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的退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用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递的。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
【关键词】语文 诵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7-01
近年来的语文试卷是越来越活了,很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从每一次做试卷来看,我们似乎都会发现学生做试卷有个很致命的弱点,就是理解不够深入,很肤浅。有时我们会惋惜:如果能再深入一点想,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而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总有不少学生该能理解出来的,却不能站得高点,看得远些,让人感觉他们的理解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接触到真理的彼岸。
学生们的错误根源是根本没有读懂读通文本,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他们的理解老是漂浮在水面,而不能深潜到水中翱游。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不够成功,学生对语言文字缺少一定的把握感受能力,对语言文字还读不进,内化不了。
对于这个病因,有些老师认为这是训练不够的原因,多让学生做些阅读理解题、短文分析之类,多训练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其实这并不是良策,这些训练是“催化剂”,是“强心针”,只能起到强化作用、暂时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必须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改变我们的传统教法,真真实实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方法。
一、教师带头诵读,培养学生诵读氛围。
听老师大声读。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学生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看来,老师带头诵读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最好方式,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读书难的问题。老师帮助学生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情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沉沉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充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去读。
对于诵读要提倡“读书内化”,强调读书要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如《好雪片片》这篇课文,对于雪的描写很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仿佛引导我们进入爱的国度里,在这里,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在此深入地引导学生切身地去感受、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又如《荷塘月色》一课,语言十分优美,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月色下的荷塘,体会作者有些萧索的情感,感同身受时代的脉搏,怎能不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呢?
三、充分引导学生广泛地读,涉猎地去读,精彩之处再细细品读。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精,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多读。我对山东的一位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事迹,感慨颇多,她用较短的时间教完教材,然后再选一些好的书作为补充教材,如《上下五千年》等,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广泛地阅读,学生们的理解感受能力特别地强,不仅能出口成章,而且考试也是一流的,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语言,能较为熟练、自由地运用语言,“玩弄”语言。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死死地抱住一本书,多抽点时间把一些优秀的读物引入到我们的课堂,引导学生多细嚼一下。这样,读多了,“嚼”多了,语感肯定能得到提高。
当然我们也不能放过古诗词的积累与品读,要大胆地引导他们去读,去品,去积累。古诗词里面都有很强的意境场,随着学生慢慢地深入到这些意境场,把握到这些生命气息,他们的语言文字“玩弄”水平会更出色,会更加痴迷我们的母语。
四、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例如,《将进酒》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此外,多让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等等,这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可以分几个部分订阅不同的刊物,然后互相交换着看。这样会把学生们强有力地吸引到语文的怀抱中,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理解感受能力怎能得不到提高呢?
参考文献:
[1]陈爱萍. 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J]. 甘肃教育 2006年19期
[2]沈璐露. 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实施[J]. 中学语文 2009年36期
[3]袁佩敏. 含英咀华——古诗词诵读教学初探[J]. 语文天地 2006年05期
[4]班明霞. 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诵读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02期
【关键词】语文 诵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7-01
近年来的语文试卷是越来越活了,很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从每一次做试卷来看,我们似乎都会发现学生做试卷有个很致命的弱点,就是理解不够深入,很肤浅。有时我们会惋惜:如果能再深入一点想,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而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总有不少学生该能理解出来的,却不能站得高点,看得远些,让人感觉他们的理解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接触到真理的彼岸。
学生们的错误根源是根本没有读懂读通文本,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他们的理解老是漂浮在水面,而不能深潜到水中翱游。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不够成功,学生对语言文字缺少一定的把握感受能力,对语言文字还读不进,内化不了。
对于这个病因,有些老师认为这是训练不够的原因,多让学生做些阅读理解题、短文分析之类,多训练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其实这并不是良策,这些训练是“催化剂”,是“强心针”,只能起到强化作用、暂时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必须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改变我们的传统教法,真真实实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方法。
一、教师带头诵读,培养学生诵读氛围。
听老师大声读。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学生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看来,老师带头诵读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最好方式,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读书难的问题。老师帮助学生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情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沉沉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充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去读。
对于诵读要提倡“读书内化”,强调读书要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如《好雪片片》这篇课文,对于雪的描写很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仿佛引导我们进入爱的国度里,在这里,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在此深入地引导学生切身地去感受、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又如《荷塘月色》一课,语言十分优美,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月色下的荷塘,体会作者有些萧索的情感,感同身受时代的脉搏,怎能不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呢?
三、充分引导学生广泛地读,涉猎地去读,精彩之处再细细品读。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精,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多读。我对山东的一位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事迹,感慨颇多,她用较短的时间教完教材,然后再选一些好的书作为补充教材,如《上下五千年》等,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广泛地阅读,学生们的理解感受能力特别地强,不仅能出口成章,而且考试也是一流的,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语言,能较为熟练、自由地运用语言,“玩弄”语言。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死死地抱住一本书,多抽点时间把一些优秀的读物引入到我们的课堂,引导学生多细嚼一下。这样,读多了,“嚼”多了,语感肯定能得到提高。
当然我们也不能放过古诗词的积累与品读,要大胆地引导他们去读,去品,去积累。古诗词里面都有很强的意境场,随着学生慢慢地深入到这些意境场,把握到这些生命气息,他们的语言文字“玩弄”水平会更出色,会更加痴迷我们的母语。
四、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例如,《将进酒》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此外,多让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等等,这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可以分几个部分订阅不同的刊物,然后互相交换着看。这样会把学生们强有力地吸引到语文的怀抱中,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理解感受能力怎能得不到提高呢?
参考文献:
[1]陈爱萍. 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J]. 甘肃教育 2006年19期
[2]沈璐露. 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实施[J]. 中学语文 2009年36期
[3]袁佩敏. 含英咀华——古诗词诵读教学初探[J]. 语文天地 2006年05期
[4]班明霞. 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诵读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