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进入后期阶段,相当多高三学生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烦躁、紧张、焦虑乃至恐惧情绪,久而久之就可能对高考丧失信心。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如何克服和摆脱“高原现象”,再登新的高峰,不仅要有阳光心态和强健体魄,更要有灵活高效的学习方法,本文以农业专题为例略谈考前“高原现象”的对策。
一、扫描法去盲区
考前学生之所以感觉知识模糊,考试成绩起伏大,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似是而非;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丢三落四;答题规范不够圆满,考试成绩起起伏伏。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本人认为对照考纲,采取有意记忆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扫描式回忆,搜寻并消灭学习中的盲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农业专题为例,进行扫描式回忆,达到消除模糊概念和答题阴影的效果。农业专题主要考点如下。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习惯与经验等。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生产中人类可改造热量、地形、水源、土壤等不利自然因素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强度,可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方式、技术等分别带来的地理环境问题。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和我国四大区域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五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其它特色农业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游牧业等。
二、比较法扫雷区
高考考试说明强调“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应用比较法不仅可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区别事物间的异同,突出内在差异、找出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是解决“高原现象”的较快捷高效的方法之一。就农业专题要突出比较以下几方面。
1.主要区位因素与主导区位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地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影响该地农业的所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答题时首先要全面,其次突出主次顺序;主导区位因素指影响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优势因素及一些限制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前者如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生产,主导因素为热量;后者如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主导因素为灌溉水源。
2.限制性因素与不利条件
因素与条件不完全相同,如河西走廊粮棉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河西走廊粮棉发展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是水源不足,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主要不利自然条件是热量不足。
3.热量与光照条件
热量与光照条件是气候的两个因子,衡量光照强弱主要是日照时数,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天气及大气污染、海拔高度有关。衡量热量主要是气温,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本身条件等。热量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种类和产量,光照更重要的是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前者如我国东北一年一熟,而海南岛一年三熟,后者如南疆的长绒棉,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4.耕地类型、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
耕地类型、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是学生在做题中经常混淆的概念。耕地类型主要有水田和旱地之分;农业类型通常按照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副业、渔业;而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同一类型具有类似的生产条件、结构特点、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以种植业为主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等。
5.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重点应在区位条件和特点方面进行比较;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均为商品农业,但存在多方面差异(见表1)。
■
三、发散法攻新区
发散性思维是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融会贯通、并可能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农业专题复习中可适时提出以下发散性问题。
复习完季风水田农业后,可针对我国水稻种植业“小高大三低”的特点,提出政府可采取哪些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球变暖对我国水稻种植业有何影响?(有利影响:温度升高、生长期延长,可种植的纬度变高,利于喜温作物生长;不利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可能会增多……)
复习完大牧场放牧业后,可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内蒙古等地区能否采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有同潘帕斯草原相似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草场质量好等条件,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条件,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四、训练法避误区
巩固性试题的目的是巩固和纠错,因而做试题不在多,而在于有针对性,针对性试题的选择和规范性答题的技巧就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里精选农业专题中的部分试题,浅谈怎样提高学生审题、思题、答题能力,走出高原阴影。
1.清楚审题是有效答题关键
审题清楚才能理解命题的角度和意图,答题才会切中要害,避免答非所问。 例1:图5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回答问题。
■
(1)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分析:审题一看标题、二看图例、三看图和材料。本题从标题看: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从图例看:有时令河,说明气候比较干旱(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从图示看:是经纬度地图,根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图中有亚丁湾)分析,该国位于非洲东部,结合三方面因素不难得出图中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故选B。
2.明晰步骤是提高答题效率保障
遇到解题有困难后,不要“穷想”、“干想”,要静下心思考解题的规范步骤,以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有条不紊地展开,答准答全试题,提高答题效率。
例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影响,茶树一般生长于酸性土壤的中低山区,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图6为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图。
■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英国不产茶,每年要进口大量茶叶。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英国西南部分地区开始适宜种植茶树。而作为英国进口茶叶主要来源国之一的非洲肯尼亚,今后产茶区的气候条件将不如目前适宜茶树生长。这给肯尼亚茶叶对英出口前景蒙上阴影。
(1)分析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2)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分析:问题(1)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有利的自然条件,不是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答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哪些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二是条件不是因素(不要仅答出地形、气候等空洞的因素);三是茶叶的生长习性怎样(结合材料一)。通过规范化的思维和组织,不难找出答案:江南茶区:气候暖湿,多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
问题(2)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影响包括什么影响(有利、不利),二是向什么方向影响,三是材料中告诉什么。通过这些步骤心中的答案自然会跃然纸上。正确答案:随着气候变暖,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种植纬度向北移动;海拔增高,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但气候变暖会给茶叶生产带来虫害问题,影响茶叶质量。
3.规范表达是临场决胜法宝
每年考试结束后,总有些学生预估分和实际分有差距,重要原因是答题规范化不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丢城失地严重。所以要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让学生答出感觉、答出成绩、答出信心。
例3:读图7(阴影部分表示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
(1)甲图和乙图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社会经济条件是:
。
(2)甲图中A处和丙图中的C处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不利因素是 ;乙图中B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分析:规范答题,一定要规避答题中的易错点,如第(1)问有学生把市场广阔答成商品率高,商品率高是特点不是条件,第(2)问中“不利因素”答的是因素,只要答出热量这个因素及可,而“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不能只答水源,而应该答出“问题”所在“水源不足”。正确答案: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量、水源不足。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充分了解高原现象,找出各自的“弱点”,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就一定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一、扫描法去盲区
考前学生之所以感觉知识模糊,考试成绩起伏大,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似是而非;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丢三落四;答题规范不够圆满,考试成绩起起伏伏。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本人认为对照考纲,采取有意记忆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扫描式回忆,搜寻并消灭学习中的盲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农业专题为例,进行扫描式回忆,达到消除模糊概念和答题阴影的效果。农业专题主要考点如下。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习惯与经验等。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生产中人类可改造热量、地形、水源、土壤等不利自然因素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强度,可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方式、技术等分别带来的地理环境问题。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和我国四大区域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五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其它特色农业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游牧业等。
二、比较法扫雷区
高考考试说明强调“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应用比较法不仅可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区别事物间的异同,突出内在差异、找出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是解决“高原现象”的较快捷高效的方法之一。就农业专题要突出比较以下几方面。
1.主要区位因素与主导区位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地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影响该地农业的所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答题时首先要全面,其次突出主次顺序;主导区位因素指影响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优势因素及一些限制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前者如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生产,主导因素为热量;后者如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主导因素为灌溉水源。
2.限制性因素与不利条件
因素与条件不完全相同,如河西走廊粮棉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河西走廊粮棉发展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是水源不足,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主要不利自然条件是热量不足。
3.热量与光照条件
热量与光照条件是气候的两个因子,衡量光照强弱主要是日照时数,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天气及大气污染、海拔高度有关。衡量热量主要是气温,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本身条件等。热量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种类和产量,光照更重要的是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前者如我国东北一年一熟,而海南岛一年三熟,后者如南疆的长绒棉,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4.耕地类型、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
耕地类型、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是学生在做题中经常混淆的概念。耕地类型主要有水田和旱地之分;农业类型通常按照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副业、渔业;而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同一类型具有类似的生产条件、结构特点、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以种植业为主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等。
5.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重点应在区位条件和特点方面进行比较;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均为商品农业,但存在多方面差异(见表1)。
■
三、发散法攻新区
发散性思维是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融会贯通、并可能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农业专题复习中可适时提出以下发散性问题。
复习完季风水田农业后,可针对我国水稻种植业“小高大三低”的特点,提出政府可采取哪些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球变暖对我国水稻种植业有何影响?(有利影响:温度升高、生长期延长,可种植的纬度变高,利于喜温作物生长;不利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可能会增多……)
复习完大牧场放牧业后,可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内蒙古等地区能否采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有同潘帕斯草原相似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草场质量好等条件,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条件,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四、训练法避误区
巩固性试题的目的是巩固和纠错,因而做试题不在多,而在于有针对性,针对性试题的选择和规范性答题的技巧就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里精选农业专题中的部分试题,浅谈怎样提高学生审题、思题、答题能力,走出高原阴影。
1.清楚审题是有效答题关键
审题清楚才能理解命题的角度和意图,答题才会切中要害,避免答非所问。 例1:图5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回答问题。
■
(1)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分析:审题一看标题、二看图例、三看图和材料。本题从标题看: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从图例看:有时令河,说明气候比较干旱(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从图示看:是经纬度地图,根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图中有亚丁湾)分析,该国位于非洲东部,结合三方面因素不难得出图中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故选B。
2.明晰步骤是提高答题效率保障
遇到解题有困难后,不要“穷想”、“干想”,要静下心思考解题的规范步骤,以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有条不紊地展开,答准答全试题,提高答题效率。
例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影响,茶树一般生长于酸性土壤的中低山区,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图6为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图。
■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英国不产茶,每年要进口大量茶叶。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英国西南部分地区开始适宜种植茶树。而作为英国进口茶叶主要来源国之一的非洲肯尼亚,今后产茶区的气候条件将不如目前适宜茶树生长。这给肯尼亚茶叶对英出口前景蒙上阴影。
(1)分析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2)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分析:问题(1)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有利的自然条件,不是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答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哪些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二是条件不是因素(不要仅答出地形、气候等空洞的因素);三是茶叶的生长习性怎样(结合材料一)。通过规范化的思维和组织,不难找出答案:江南茶区:气候暖湿,多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
问题(2)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影响包括什么影响(有利、不利),二是向什么方向影响,三是材料中告诉什么。通过这些步骤心中的答案自然会跃然纸上。正确答案:随着气候变暖,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种植纬度向北移动;海拔增高,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但气候变暖会给茶叶生产带来虫害问题,影响茶叶质量。
3.规范表达是临场决胜法宝
每年考试结束后,总有些学生预估分和实际分有差距,重要原因是答题规范化不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丢城失地严重。所以要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让学生答出感觉、答出成绩、答出信心。
例3:读图7(阴影部分表示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
(1)甲图和乙图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社会经济条件是:
。
(2)甲图中A处和丙图中的C处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不利因素是 ;乙图中B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分析:规范答题,一定要规避答题中的易错点,如第(1)问有学生把市场广阔答成商品率高,商品率高是特点不是条件,第(2)问中“不利因素”答的是因素,只要答出热量这个因素及可,而“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不能只答水源,而应该答出“问题”所在“水源不足”。正确答案: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量、水源不足。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充分了解高原现象,找出各自的“弱点”,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就一定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