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可怕,就怕家长缺位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又有一个孩子吓着大家了。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拍的画家任伯年作品,被一名参观预展的儿童撕毁。这并不是个案,如今随着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艺术场馆,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惨遭“魔爪”,“熊孩子”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面对“熊孩子”的破坏力,其背后的家长们有一个经典的回答——“他还是个孩子!”是的,孩子還是孩子,但家长不是孩子了,“熊孩子”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家长的缺位,有时候真正应该受教育的其实是家长。
  许多家长看上去热衷于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但其实事先并未真正做功课,不了解如何正确地让孩子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更好的熏陶。有的家长甚至只是沉醉于孩子被艺术熏陶的形式,而并不在乎是否能够真正得到熏陶。
  比如因为“任伯年画作被毁”事件,是否让孩子进入拍卖会再次成为探讨的话题,也有拍卖公司表示将来有可能拒绝孩子进入。事实上,拍卖会预展并不是一个让孩子得到艺术熏陶的好地方,毕竟最好的作品还是在博物馆、美术馆。也就是说,正是父母一开始错误的选择,导致了“熊孩子”后来会犯下那样的错误。
  要不是破坏了艺术品需要赔偿,可能有的父母压根不会觉得孩子犯了错误。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遭到“熊孩子”的破坏,父母不仅不阻止,反而全程在一旁帮孩子拍照。最终,艺术家将作品改名为《折》继续展出,并在一旁配上损坏时的监控视频。这样的父母可比“熊孩子”可怕多了,也更应该多受一些教育。
  在剧场、音乐厅同样如此,既然带孩子前来感受艺术,就应该提前进行相关的礼仪教育,剧场、音乐厅不是游乐场,不能随意走动,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敬畏感,才能让他们更用心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艺术作品。可惜的是,有些家长不能做到这些,以为把孩子带进剧场、美术馆就完成任务了,甚至很多时候孩子能够专心看演出、听音乐会,家长们却在一边玩手机、打电话,还有家长带孩子刚走出剧场,就让孩子在剧场门口小便,即使距离洗手间不过十来米。难道带孩子接受熏陶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可以随地大小便的地方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课堂,如果家里这堂课都没有上好,就先别急着去外面接受熏陶了。
  摘自《北京日报》2019年5月31日
其他文献
《古今譚概》中有个故事。唐代时,一个叫夏侯彪的人,被派到益州新昌县担任县令。一下车,他就问来迎接他的里正:“你们这个地方,一文钱能买几个鸡蛋?”里正回答:“能买三个。”夏侯彪听了后说:“我给你一万文钱,帮我买三万个鸡蛋。”里正赶紧答应:“没问题,我这就去办。”  夏侯彪把他叫住,又说:“我不是现在就要这三万个鸡蛋,而是先寄放在母鸡那里孵抱。”里正一愣,但没有多问,只是挨家嘱咐卖鸡蛋的农户照办。  
期刊
有个的士司机跟我说,开夜班,有点冒险,有点刺激。  夜间,总有一些人,属于非正常出行。  有醉酒的,有失意的,有流泪的,有不知道想去哪儿的。  有一天,还不算晚,9点左右,一个少女上车:“绕西湖一圈。”  他看少女脸色不佳,问怎么了。少女很呛地说:“让你绕一圈,你就绕一圈!我有钱!”  湖滨路,南山路,杨公堤,刚拐上北山路时,女孩哭了。  孩子,叔叔可以帮到你吗?女孩说:“爸爸妈妈吵架,比赛着砸家
期刊
经白马介绍,黑马认识了花马。一来一往,黑马觉得花马不错,便交往起来。  一天,花马约黑马外出游玩。他们去甘水泉畅饮了甜浆,去碧绿园饱餐了鲜草,去百卉坡欣赏了名花,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往回走。  临别时,黑马问花马家住什么方向,花马说住东边,黑马说他家住西边。然后,相互道声再见,一个向东走,一个朝西去。  黑马到了家门口,望见宅后面的小路上晃动着花马的身影,他正在往西走。黑马想,花马家住东边,他怎
期刊
《唐诗课》一书开篇,程千帆先生便干净利落地提出了一个文学批评观点:当我们接触到一部文艺作品时,喜不喜欢是第一位的,好不好以及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是第二位的。对待文学作品的批评与研究,首先是感性的,其次才是理性,应“感字当头”,而不是“知字当头”。  由此可见,程先生是反对为做学问而做学问、为读唐诗而读唐诗的。笔者对此深感赞同,读唐诗首先是因为诗作本身的艺术表达吸引了读诗的人,继而引发读诗人兴趣去深入
期刊
一个王国里,一位长者送给小王子四个玩偶做礼物。小王子看了,面露不悦,问长者:“我难道是女孩子吗?怎么给我这样的礼物?”  “这是送给未来国王的礼物,”长者回答道,“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个玩偶的耳朵里有个洞。”长者拿出一个管状小木棒,对小王子说:“把这个塞进去试试。”  小王子有点疑惑,拿起小木棒放进第一个玩偶耳朵里,结果,小木棒从另一只耳朵掉了出来。  “这是第一种人,”长者说,“不管你告诉他什
期刊
当今社会,人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做法形形色色,但是,有一点却出奇地一致,无论处于社会哪个层面的人,都在“拼孩子”,说什么“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拼孩子”只是表面现象,不过是为转嫁父母自身的压力而已。真正逃不脱、躲不过的是“拼父母”。因为子女的教育,与其说学校重要,不如说父母更重要。  这就不能不想起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父母之道”。《礼记·大传》有云:“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近年
期刊
读翁偶虹先生的《春明夢忆》,有一段写他陪高庆奎逛庙会的文字,非常有意思,读罢让人感慨,让人寻味。  高庆奎何许人也?如今的年轻人,大概很多是不大清楚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庆奎是京剧老生高派的创始人,当年和余叔岩、马连良齐名,被誉为须生三大贤和四大须生之一。他和梅兰芳挂双头牌在上海演出,曾经盛况空前,一票难求。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流量明星”。  庙会上,还有一位“流量明星”,就
期刊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一则“新生交流活动”的通知引发热议。该通知除了请父母在参加活动时带上学生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还请父母带上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有网友担忧,学校是否会筛选家长学历,择优录取。据悉,圣菲小学系民办小学,幼小班计划招生200人左右,往年报名人数达千人,学费30001元,加上生活费等一年需36000元左右。(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29日)  中国教育传统一直奉行一种重要理念
期刊
新学年开始了。家长们在一起,少不了沟通一下各自孩子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得很,但有一些家长则还是说,看来方法再多,我还是老办法:“赶鸭子”。  说实话,这些家长提的并非没有道理,“赶鸭子”的确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自觉不自觉都在用它。  記得从小时候读书开始,我们就被赶鸭子了。每天一大早被叫醒后,便吃喝、上学、放学三部曲,上课、做作业,面对考试。在书山攀登,在学海遨游
期刊
生活中,不少人对小程序都不陌生。或在小程序里玩一玩游戏,或在小程序上购物消费,或是通过小程序扫码骑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让这种应用程序不知不觉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小程序以“无需下载、无需安装、不占内存、用完即走”的理念,实现“触手可及”的想法,受到市场的瞩目。从手机厂商联合发布应用标准,到互联网企业推出小程序业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片新蓝海,小程序市场实现了繁荣生长。  不过,最近有媒体曝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