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而往往忽略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这种没有用“心”去画的画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要加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美术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创造教育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创造教育,是指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
创造教育的基本特点有: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创造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创造教育强调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重发散思维。其任务是培养好奇心、创造意识和技法等。教材选用要适合学生自学,传授研究方法,体现创造力培养要求等。有独特的课堂活动形式,如戏剧、竞赛、小组活动等;有独特的课堂结构,如创设情境-自学探究-概括总结-练习运用等。
二、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俗地说就是注重对美术理论、技能和技巧的日常训练,过分强调“练”,相对忽视“思”,导致学生作品多出现雷同性,从而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独特视角和灵动思维。
(二)以教材为中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美术教学确实需要按照选择的教材及教学大纲组织实施,以教材为主的思路没有错误,但过分局限于教材之内,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削弱创造力产生的基础。
三、如何运用创造教育理念指导和改善美术教学活动
美术这门“艺术”的继承性、开放性和灵动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美术教学是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回归创造本质,大胆运用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优化美术教学架构,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创造价值。
(一)还学生以想象天性,遵循美术教学人本规律
小学生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之中,虽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他们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就会大大地影响他的创作。
1、教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
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想象是小学生生动的灵魂,根据这一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天地。加强学生装饰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改观,在装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对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
(二)提供选择途径,强调个性发展
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教师需要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游戏学习法
在美术教学中,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师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比如,在教学《我的家》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各种家具的组合,使本来的物体得到了感化,而成了思想者之一,让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
2、玩做学习法
教学过程中,玩做学习法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学生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且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教学《美丽的天空》时,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天空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天空不再是三角形、圆形、菱形的“呆板”组合了。
(三) 创设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学生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学生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学生在一起边画、边喊、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学生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创设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县市、省和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和满足。
一、创造教育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创造教育,是指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
创造教育的基本特点有: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创造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创造教育强调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重发散思维。其任务是培养好奇心、创造意识和技法等。教材选用要适合学生自学,传授研究方法,体现创造力培养要求等。有独特的课堂活动形式,如戏剧、竞赛、小组活动等;有独特的课堂结构,如创设情境-自学探究-概括总结-练习运用等。
二、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俗地说就是注重对美术理论、技能和技巧的日常训练,过分强调“练”,相对忽视“思”,导致学生作品多出现雷同性,从而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独特视角和灵动思维。
(二)以教材为中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美术教学确实需要按照选择的教材及教学大纲组织实施,以教材为主的思路没有错误,但过分局限于教材之内,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削弱创造力产生的基础。
三、如何运用创造教育理念指导和改善美术教学活动
美术这门“艺术”的继承性、开放性和灵动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美术教学是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回归创造本质,大胆运用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优化美术教学架构,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创造价值。
(一)还学生以想象天性,遵循美术教学人本规律
小学生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之中,虽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他们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就会大大地影响他的创作。
1、教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
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想象是小学生生动的灵魂,根据这一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天地。加强学生装饰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改观,在装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对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
(二)提供选择途径,强调个性发展
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教师需要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游戏学习法
在美术教学中,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师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比如,在教学《我的家》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各种家具的组合,使本来的物体得到了感化,而成了思想者之一,让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
2、玩做学习法
教学过程中,玩做学习法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学生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且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教学《美丽的天空》时,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天空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天空不再是三角形、圆形、菱形的“呆板”组合了。
(三) 创设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学生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学生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学生在一起边画、边喊、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学生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创设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县市、省和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