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贫富差距、不正当竞争等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会高校廉政文化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阻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经济领域;社会问题;高校;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037-02
所谓廉政文化就是关于廉洁从政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廉政制度、组织、体制、机制、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态,包括相关的法律规范在内的总和。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包括廉政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和对廉政的认知程度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的法规、制度等;三是物质层面,包括廉政教育场所、廉政文化遗产、廉政主题景观等。高校廉政文化是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化内容在高校现存的环境中具体体现,师生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和价值取向,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领导为关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在所有制结构上,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经济体制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分配方式上,由过去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时期我国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经济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经济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很多,这里仅就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做一分析。
(一)贫困问题
所谓贫困问题,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据统计,在我国各类高校的大学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约占学生总数的24%,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遵循着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思路展开的。目前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得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基尼系数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在2000年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据其调查,我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三)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是刚刚起步,在制度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给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如网络的恶性竞争、商业贿赂等。这些行为破坏的不单是经济秩序,同时还冲击着人们固守的道德底线,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四)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问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它的动力之一就是资本无限增值的欲望和个别资本相互间的竞争。物质主义就是以金钱、财富作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用金钱、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人格、权利,甚至人际关系商品化。利己主义就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生活态度,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经济上表现为追逐经济利益时不惜伤害他人、社会利益。而享乐主义则是一种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以求乐避苦为生活和行为准则。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物产丰富的时代更易泛滥,从对象上看,不分阶层,不分穷富、不分地位高低。当今“三大主义”也在大学生当中滋生和蔓延。
二、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当前经济领域出现的社会问题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了高校廉政教育的实效性,阻碍了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使部分师生对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产生怀疑
我们党所要建设的廉政文化,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思想内涵,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传承的一种文化,其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受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影响,却让部分师生对这一先进性产生怀疑。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他们认为法律是软弱的,美德是苍白的,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是很难。
(二)使部分师生在廉政文化的价值选择上感到困惑
“廉政”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里实施正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却对这一正面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让“象牙塔”里的部分师生也在对“廉政”的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甚至动摇。
(三)使部分师生的经济伦理观念发生偏差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活动出现了大量不讲信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这些行为对高校师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知下,大学生在选任学生干部、考试、升学、入党、就业等用“潜规则”办事的现象日益增多。
(四)使部分师生在利益观念上滋生物质主义倾向
有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金钱(物质)是人生的决定因素,完全同意的占4%,基本同意的占28.6%,说不清楚的占34.5%。大多数人相信“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商品意识、合理的利益观念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基本的组成要素。对老师而言,对教师职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理解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收入相对稳定并较高是大多数人选择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高校师生在利益观念上的物质主义倾向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带来不利因素。
三、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特征分析
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样性
社会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必然形成各种思想观点。我们要把握高校师生廉政文化意识形成、变化的外部客观因素,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渗透性
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师生廉政文化意识的影响不是突变式的,而是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这一影响过程是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必经阶段。
(三)互动性
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是有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人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过程和结果。一方面,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影响每个个体的廉政文化意识、廉政文化心里;另一方面,个体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反作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构成双向互动的过程。
(四)复杂性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加广泛,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新的、更加复杂的影响。
四、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师生的道德教育,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政风
道德文化是廉政文化的精髓,道德教育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各类高校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不断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其次,必须抓好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学术功利主义严重,学术行为不端,有的教师同行相轻,学风不民主,甚至压制学术自由等。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其次,必须抓好管理干部的政德教育。高校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力求把廉政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通过设置廉洁教育专题,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
(三)利用多种载体,拓展宣传阵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配合各学院(系)党组织和学校组织、宣传、团委、学生工作等部门,利用多种载体,把反腐倡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中去。一是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工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上发挥的新作用。二是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研讨会和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论坛、辩论大赛等既严肃又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意识。三是通过与学院(系)的密切配合,开展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在考察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编写有关反腐倡廉的学习资料,刊出黑板报、墙报,举办图片展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四)以制度建设为基点,建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健全的制度是让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有效运转的根本。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学制度、财会制度、职称评聘制度、人事制度、请假制度、奖学金评审制度等等,在廉政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廉政要求融人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中,让完善的制度覆盖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但是,有制度可依仅仅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另外还必须做到有制度必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三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广大师生投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信心,成功抵制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董锦霞.试论廉政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6,21,(5):121-122.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义良.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2009,(4):53-5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6]傅江浩.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06,(2):4-6.
[7]彭锐,卢望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9,(06):79-80.
关键词:经济领域;社会问题;高校;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037-02
所谓廉政文化就是关于廉洁从政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廉政制度、组织、体制、机制、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态,包括相关的法律规范在内的总和。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包括廉政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和对廉政的认知程度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的法规、制度等;三是物质层面,包括廉政教育场所、廉政文化遗产、廉政主题景观等。高校廉政文化是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化内容在高校现存的环境中具体体现,师生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和价值取向,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领导为关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在所有制结构上,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经济体制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分配方式上,由过去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时期我国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经济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经济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很多,这里仅就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做一分析。
(一)贫困问题
所谓贫困问题,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据统计,在我国各类高校的大学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约占学生总数的24%,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遵循着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思路展开的。目前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得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基尼系数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在2000年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据其调查,我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三)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是刚刚起步,在制度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给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如网络的恶性竞争、商业贿赂等。这些行为破坏的不单是经济秩序,同时还冲击着人们固守的道德底线,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四)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问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它的动力之一就是资本无限增值的欲望和个别资本相互间的竞争。物质主义就是以金钱、财富作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用金钱、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人格、权利,甚至人际关系商品化。利己主义就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生活态度,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经济上表现为追逐经济利益时不惜伤害他人、社会利益。而享乐主义则是一种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以求乐避苦为生活和行为准则。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物产丰富的时代更易泛滥,从对象上看,不分阶层,不分穷富、不分地位高低。当今“三大主义”也在大学生当中滋生和蔓延。
二、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当前经济领域出现的社会问题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了高校廉政教育的实效性,阻碍了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使部分师生对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产生怀疑
我们党所要建设的廉政文化,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思想内涵,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传承的一种文化,其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受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的影响,却让部分师生对这一先进性产生怀疑。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他们认为法律是软弱的,美德是苍白的,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是很难。
(二)使部分师生在廉政文化的价值选择上感到困惑
“廉政”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里实施正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却对这一正面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让“象牙塔”里的部分师生也在对“廉政”的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甚至动摇。
(三)使部分师生的经济伦理观念发生偏差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活动出现了大量不讲信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这些行为对高校师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知下,大学生在选任学生干部、考试、升学、入党、就业等用“潜规则”办事的现象日益增多。
(四)使部分师生在利益观念上滋生物质主义倾向
有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金钱(物质)是人生的决定因素,完全同意的占4%,基本同意的占28.6%,说不清楚的占34.5%。大多数人相信“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商品意识、合理的利益观念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基本的组成要素。对老师而言,对教师职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理解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收入相对稳定并较高是大多数人选择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高校师生在利益观念上的物质主义倾向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带来不利因素。
三、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特征分析
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样性
社会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必然形成各种思想观点。我们要把握高校师生廉政文化意识形成、变化的外部客观因素,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渗透性
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师生廉政文化意识的影响不是突变式的,而是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这一影响过程是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必经阶段。
(三)互动性
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是有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人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过程和结果。一方面,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影响每个个体的廉政文化意识、廉政文化心里;另一方面,个体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反作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构成双向互动的过程。
(四)复杂性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加广泛,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新的、更加复杂的影响。
四、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师生的道德教育,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政风
道德文化是廉政文化的精髓,道德教育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各类高校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不断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其次,必须抓好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学术功利主义严重,学术行为不端,有的教师同行相轻,学风不民主,甚至压制学术自由等。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其次,必须抓好管理干部的政德教育。高校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力求把廉政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通过设置廉洁教育专题,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
(三)利用多种载体,拓展宣传阵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配合各学院(系)党组织和学校组织、宣传、团委、学生工作等部门,利用多种载体,把反腐倡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中去。一是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工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上发挥的新作用。二是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研讨会和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论坛、辩论大赛等既严肃又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反腐倡廉意识。三是通过与学院(系)的密切配合,开展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在考察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编写有关反腐倡廉的学习资料,刊出黑板报、墙报,举办图片展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四)以制度建设为基点,建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健全的制度是让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有效运转的根本。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学制度、财会制度、职称评聘制度、人事制度、请假制度、奖学金评审制度等等,在廉政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廉政要求融人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中,让完善的制度覆盖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但是,有制度可依仅仅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另外还必须做到有制度必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三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广大师生投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信心,成功抵制经济领域社会问题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董锦霞.试论廉政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6,21,(5):121-122.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义良.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2009,(4):53-5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6]傅江浩.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06,(2):4-6.
[7]彭锐,卢望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9,(0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