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书架上有一套《辞源》。
我没有打开它们已经很久了。直到我重新开始抄读《离骚》,我才有机会打开它,偶尔查一下。
曾经,这套书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第一次使用《辞源》,已经工作了,偶尔从图书馆借过,查阅一些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和它们的渊源。但自己那个时候,没有能力拥有这样一套代表着学问的辞典。它的价格比我刚工作时一个月的工资还高!
大约是1990年左右,我的同事请我给他孩子当家教。当家教期间,他家书架上满架子的书,只有一套《辞源》给我印象深刻。
1993年,我被朋友拉着开始编纂图书,要将古汉语翻译成白话,同时要把用典解释好。我突然想起了同事家书架上的那套《辞源》,应该是能够给我帮上很多忙的。
于是,我找同事商借这套《辞源》。因为我给他孩子当过义务家教的缘故,同事很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这套《辞源》,便成了我的案头书,随时翻看查找,不仅满足了我纂书查询的基本需要,翻阅的过程,也让我自己受益匪浅。这种受益,其实是随手翻阅的浸淫,与今天几乎完全依靠互联网搜索的收获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我在哗啦啦地快速翻页中,速度太快,不小心把其中某一页扯了,页面上出现了一条大概不到三分之一页长的裂缝!
我一下子吓了一跳,愣住了。人家的书借给我时,全新的,没人翻过。而到了我手上,却被我损坏了。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在忐忑中,我继续使用着这套《辞源》,一边想着如何善后。《辞源》这样的大部头书,一般书店是没有卖的,当时大兴的新华书店就没有。而学校图书馆的《辞源》都是打上印戳的,借本出来偷梁换柱也是行不通的。
无奈之下,我向一位老大哥讨教,他是学校图书馆的领导,我问他像《辞源》这样的书,什么样的书店才有卖?他建议我到西四新华书店看看,那个书店比较大,可能有。
西四新华书店所在地,过去在北京属于热闹繁华的内城,街道狭窄,却车水马龙。不过彼时的西四新华书店在北京还是赫赫有名的。我上大学的时候,也骑车去那儿买过书翻看过书。
一个周日的早上,我从遥远的大兴黄村,骑车进城,穿越大街小巷,将近30公里,到了西四新华书店。一打听,真有。按店员的指点一看,书架上摆着一套熟悉的《辞源》!我赶紧让店员给我找套新的,店员找了套出来,说除了样书,就这一套啦。
结账,真的很贵啊,全套81.8元!
这个价格,比我1989年参加工作时的工资高了许多,即便加上郊区补贴,我工作第一年的月工资也够不着80啊!
我只能咬着牙,掏出钱包。幸好我有备而来。付完账,钱包一下子瘪了。店员已经用绳子把书打好了捆。
我跟店员要了几张废纸,胡乱把辞典包了一下,捆扎在自行车后座,然后一路心疼着骑车回了大兴。
我后来把被我不小心扯了条缝的《辞源》第三册用新买的替换了,除了被我翻动的痕迹外,那套辞源,我是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同事,而我自己的书架上也就多了套《辞源》。
我在学校工作的最后岁月,这套《辞源》给了我许多帮助,它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虽说当时购买时心疼得似要流血,但事后真正认识到,当时这81.8元的花费,一点都不亏,是自己赚了。虽然如今我也几乎不再用到它。
现在再读旧时典籍图书,大多都有校注,自己亲自去翻查几乎不再。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看着这套《辞源》,静静地立在书架上,那里留下了自己诸多印记,包括对书的热爱,贫寒岁月被迫表现出的一掷千金的豪奢,而更多的,是书里的知识和智慧,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徒步穿越,经过西四,那个新华书店还在。我特意走了进去,门口堆头放了几本《之江新语》,屋里没有几个人头,冷冷清清的,再无一点当年盛景。
我没有打开它们已经很久了。直到我重新开始抄读《离骚》,我才有机会打开它,偶尔查一下。
曾经,这套书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第一次使用《辞源》,已经工作了,偶尔从图书馆借过,查阅一些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和它们的渊源。但自己那个时候,没有能力拥有这样一套代表着学问的辞典。它的价格比我刚工作时一个月的工资还高!
大约是1990年左右,我的同事请我给他孩子当家教。当家教期间,他家书架上满架子的书,只有一套《辞源》给我印象深刻。
1993年,我被朋友拉着开始编纂图书,要将古汉语翻译成白话,同时要把用典解释好。我突然想起了同事家书架上的那套《辞源》,应该是能够给我帮上很多忙的。
于是,我找同事商借这套《辞源》。因为我给他孩子当过义务家教的缘故,同事很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这套《辞源》,便成了我的案头书,随时翻看查找,不仅满足了我纂书查询的基本需要,翻阅的过程,也让我自己受益匪浅。这种受益,其实是随手翻阅的浸淫,与今天几乎完全依靠互联网搜索的收获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我在哗啦啦地快速翻页中,速度太快,不小心把其中某一页扯了,页面上出现了一条大概不到三分之一页长的裂缝!
我一下子吓了一跳,愣住了。人家的书借给我时,全新的,没人翻过。而到了我手上,却被我损坏了。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在忐忑中,我继续使用着这套《辞源》,一边想着如何善后。《辞源》这样的大部头书,一般书店是没有卖的,当时大兴的新华书店就没有。而学校图书馆的《辞源》都是打上印戳的,借本出来偷梁换柱也是行不通的。
无奈之下,我向一位老大哥讨教,他是学校图书馆的领导,我问他像《辞源》这样的书,什么样的书店才有卖?他建议我到西四新华书店看看,那个书店比较大,可能有。
西四新华书店所在地,过去在北京属于热闹繁华的内城,街道狭窄,却车水马龙。不过彼时的西四新华书店在北京还是赫赫有名的。我上大学的时候,也骑车去那儿买过书翻看过书。
一个周日的早上,我从遥远的大兴黄村,骑车进城,穿越大街小巷,将近30公里,到了西四新华书店。一打听,真有。按店员的指点一看,书架上摆着一套熟悉的《辞源》!我赶紧让店员给我找套新的,店员找了套出来,说除了样书,就这一套啦。
结账,真的很贵啊,全套81.8元!
这个价格,比我1989年参加工作时的工资高了许多,即便加上郊区补贴,我工作第一年的月工资也够不着80啊!
我只能咬着牙,掏出钱包。幸好我有备而来。付完账,钱包一下子瘪了。店员已经用绳子把书打好了捆。
我跟店员要了几张废纸,胡乱把辞典包了一下,捆扎在自行车后座,然后一路心疼着骑车回了大兴。
我后来把被我不小心扯了条缝的《辞源》第三册用新买的替换了,除了被我翻动的痕迹外,那套辞源,我是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同事,而我自己的书架上也就多了套《辞源》。
我在学校工作的最后岁月,这套《辞源》给了我许多帮助,它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虽说当时购买时心疼得似要流血,但事后真正认识到,当时这81.8元的花费,一点都不亏,是自己赚了。虽然如今我也几乎不再用到它。
现在再读旧时典籍图书,大多都有校注,自己亲自去翻查几乎不再。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看着这套《辞源》,静静地立在书架上,那里留下了自己诸多印记,包括对书的热爱,贫寒岁月被迫表现出的一掷千金的豪奢,而更多的,是书里的知识和智慧,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徒步穿越,经过西四,那个新华书店还在。我特意走了进去,门口堆头放了几本《之江新语》,屋里没有几个人头,冷冷清清的,再无一点当年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