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由幾時開始,教育在澳門竟成了公家的事,為何出此言呢?過去,街坊鄰里傾解,必問到一個問題:貴仔女就讀哪間學校?而當被問者略帶自豪地答某某私立學校時,對方立即羡慕地拋下一串酸葡萄:你哋有本事嗱……
回歸前政府並沒有投放資源在教育上,也沒有15年免費教育,市民豐檢由己地為子女選擇力所能及的學校,經濟許可的,可讓子女“贏在跑道的起點上”入讀私立學校,而經濟不許可的,只好讀一間口碑不怎麼好但學費相宜的普通學校,二者的差別,除了在學費,教學,環境等方面有差異外,培養出的學生資質自是有區別的,甚至差之千里,這就造成了很多家長的一種遺憾。所以一些好口碑的名校,也成為貴族學校的代名詞,人們僅從對方子女就讀哪間學校,家居住在哪一個區份,可推知此人的家庭屬哪一個社會層次,所以才有了上述對話的背景。
自從政府開始大量投放資源在教育界,提供學校各式各樣的資助,及時地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不必為了一筆數萬元的學費,而無緣讓子女就讀心儀的學校。另外,政府的資助,還體現在很多私立中小學的校園越建越豪,校舍高了,學生的空間大了,設備增添了,師資提升了,自然很多人受益,學校亦因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入讀,如此又獲得更多的政府資源投放。不過,我們也看到,一些並沒有獲得政府支持建校園的學校,學生仍舊在日益殘破的學校環境上學,這就和一間又一間新校舍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境況非常不協調,也就出現了一個教育資源不公平投放的爭議問題。在廣大家長看來,政府在投放教育資源給教育界時,也應均衡投放,以營造一個公平投入的環境,且絕不能厚此薄彼。此外,投放了資源,還要看校方有否落實資源用在學生身上,用在提升學校的硬境上,真正做到落實資源到位。畢竟,政府買了單,資源總得用得其所,才不致浪費了。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話題,是本澳大學的發展問題。過去澳門的大學教育,主要是指澳門大學、理工學院及旅遊學院等幾所公立大專院校,但近年不少私立大學也獲得發展,政府無形中也在逐年加大對這些私立大學的資源資助,且連年資助金額在攀升,讓社會側目。為此,多位澳門立法會議員多次向政府發難,此舉同樣獲得廣泛民意的支持。畢竟,大學並非十五年免費教育的目標,學生讀大學本來就應讓其自資,而非政府資助其讀大學。再說,這些私立大學的生源和教學資源都由其盈立的本性註定,避免不了追求產業的效益最大化,這就難免走向年年擴招,教育質量卻退而求其次,最終的結局就是,政府年年動輒一個億元的資助投去了河裡!“人才”本來就沒有一個標準,那教育投放又以何為標準呢,若沒有的話,那政府對公立大學有全面監管有全面投放,對私立大學卻是只有投放而無監管,造成了私立大學公私不分,或公為私用,大學淪為賺政府公帑的“產業”機構,這就何來名正言順之說?!
回歸前政府並沒有投放資源在教育上,也沒有15年免費教育,市民豐檢由己地為子女選擇力所能及的學校,經濟許可的,可讓子女“贏在跑道的起點上”入讀私立學校,而經濟不許可的,只好讀一間口碑不怎麼好但學費相宜的普通學校,二者的差別,除了在學費,教學,環境等方面有差異外,培養出的學生資質自是有區別的,甚至差之千里,這就造成了很多家長的一種遺憾。所以一些好口碑的名校,也成為貴族學校的代名詞,人們僅從對方子女就讀哪間學校,家居住在哪一個區份,可推知此人的家庭屬哪一個社會層次,所以才有了上述對話的背景。
自從政府開始大量投放資源在教育界,提供學校各式各樣的資助,及時地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不必為了一筆數萬元的學費,而無緣讓子女就讀心儀的學校。另外,政府的資助,還體現在很多私立中小學的校園越建越豪,校舍高了,學生的空間大了,設備增添了,師資提升了,自然很多人受益,學校亦因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入讀,如此又獲得更多的政府資源投放。不過,我們也看到,一些並沒有獲得政府支持建校園的學校,學生仍舊在日益殘破的學校環境上學,這就和一間又一間新校舍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境況非常不協調,也就出現了一個教育資源不公平投放的爭議問題。在廣大家長看來,政府在投放教育資源給教育界時,也應均衡投放,以營造一個公平投入的環境,且絕不能厚此薄彼。此外,投放了資源,還要看校方有否落實資源用在學生身上,用在提升學校的硬境上,真正做到落實資源到位。畢竟,政府買了單,資源總得用得其所,才不致浪費了。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話題,是本澳大學的發展問題。過去澳門的大學教育,主要是指澳門大學、理工學院及旅遊學院等幾所公立大專院校,但近年不少私立大學也獲得發展,政府無形中也在逐年加大對這些私立大學的資源資助,且連年資助金額在攀升,讓社會側目。為此,多位澳門立法會議員多次向政府發難,此舉同樣獲得廣泛民意的支持。畢竟,大學並非十五年免費教育的目標,學生讀大學本來就應讓其自資,而非政府資助其讀大學。再說,這些私立大學的生源和教學資源都由其盈立的本性註定,避免不了追求產業的效益最大化,這就難免走向年年擴招,教育質量卻退而求其次,最終的結局就是,政府年年動輒一個億元的資助投去了河裡!“人才”本來就沒有一個標準,那教育投放又以何為標準呢,若沒有的話,那政府對公立大學有全面監管有全面投放,對私立大學卻是只有投放而無監管,造成了私立大學公私不分,或公為私用,大學淪為賺政府公帑的“產業”機構,這就何來名正言順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