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树林以及风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要试看
  冬泳的孩子
  在河岸上,在
  禹河面不远的
  池方脱光了衣服
  风从对面的
  树林中穿过,吹到
  河面上来
  尽管它吹得
  很慢
  然而很冷
  河水自然很凉
  在这样的天气里
  我很理解河边的那个孩子
  他一直在活动四肢
  我也许是河边的
  另一个孩予
  我只是个
  拉琴的
  孩子
  我拉得很轻
  很慢,很想把
  练习变成演奏
  但我正在学习
  整个冬天只
  试图拉出
  七个准确的声音
  我肯定是
  两个孩子中的
  一个
  或许是他看见
  我要跳到河水里去,便
  停止了
  叽叽喳喳的琴声
  或许是他看见
  我在拉琴,接着
  就咚的一声跳入河中
  河面很宽,但
  没有行船
  荐诗 流马
  于小韦的诗很轻,却有种不可言说的微妙。
  于小韦的诗画面感很强,虽然是极简的笔法,却勾勒出一个层次丰富的“小世界”:一条河,两个孩子,树林,风……而且这个畫面以河流为中轴,呈现出奇妙的对称或者对位。
  这种对称不仅限于画面上,而且还在于意味上。我若拉琴,对岸的我就会跳到河里去;而我若跳河,对岸我的琴声就会停止。两个孩子,总有一个是我,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河面很宽,但没有行船”,你或许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意味,但又不仅限于有趣。
  于小韦的诗有一种把平凡事物和关系从其他平凡事物和关系中轻易提取并凸显出来的能力,提醒人们“事物”和“关系”的本来面目,是如此鲜明,但又那么容易被忽略。就像早年间读过的他的另一首诗:“旷地里的那列火车/不断向前/它走着/像一列火车那样。”(《火车》)
  我们仿佛就在河边,看到对岸树林,听到风声,听到琴声,也听到“咚”的一声,感受到河水的冷。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我们不在水中,就在岸上。
其他文献
尘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即将结束,你是否准备好满载而归?或许,道别之时的话语最是走心,你又能否体会?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  入秋以来,附近地区的森林火灾严重影响了我所居之地的空气质量。空气中遍布着灰尘和烟雾,PM 2.5指数節节高升,周边学校停了课,各个超市为油漆建筑工种准备的防尘口罩也纷纷售罄。在戴口罩才能外出的日子里。太阳光经不住灰尘的重重折射变得有气无力,似有似无,夜
期刊
1  茉莉并没察觉郑大全的笑与搭腔都是在为他下一次进攻做准备。她只认为这推销员的笑十分友善体贴。已经很久没有这么一张脸如此近地对着她,容她尽兴地东拉西扯。  郑大全急得出了汗,却怎样也插不上嘴。老妇人的话似乎是堵在肚中的棉花絮,此刻全从嘴纺出线来。有得纺呢。妻子这时一定边做活边看天色,一分一秒地在巴望他。妻子七月身孕就那么坠在大腿上,拼装出上百件塑料玩具,直到腿肿得如两截橡皮筒。他非让这老洋婆子买
期刊
一  盛夏的驿站空荡荡的。昏暗的马厩里,一只大眼苍蝇一头撞在角落的蜘蛛网上,于是不住地用后腿蹬着蛛网,上下晃动。终于,苍蝇像粒豆子般落了下去,而后,从斜插在马粪堆里的麦秆顶端爬到裸露的马背上。  二  马的臼齿上挂着根枯草,默默搜寻着老马夫佝偻的身影。  马夫正在驿站旁边的包子铺门前下将棋,此时已是连输三盘了。  “怎么回事?别啰嗦,再来再来。”  就这样,日光渐渐脱离屋檐的遮挡,从他的腰间直爬到
期刊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  渭河,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汇入黄河。在陕西省中部的秦岭北麓,一块东西长三百公里、平均海拔四百米的冲积平原便是渭河的“杰作”,它又被称为“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享有《史记》中“天府之国”的盛誉
期刊
由黄河孕育的民族,从仓颉自远古传来的回响,到先民在河边劳动时的即兴歌唱,从哲人在逝川之上生发的世事人生的思考,到历朝历代诗人由奔腾流水引发的或豪迈旷达或忧伤愁苦的情感,都从未离开过河流启发的灵感、触动的情思。一个民族温情的记忆,荡漾在流水、清波之间伴随着桨声、灯影,古典诗歌的无数华章,在河流之上如花绽放。  世上有千千万万条河流,而文人们眼里其实只有一条河流。河流作为一种物象,不过只是一条名为“河
期刊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十四年(1749)丧父后,辞官不复仕,侨居江宁(今南京),在小仓山随园度过了50多年的闲居生活。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世称随
期刊
獵豹与羚羊
期刊
几年前在北京时,曾于一个冬天的午后来到宋庄。  据说那里是艺术家扎堆之处。却也没有铺夭盖地的艺术气息,到达艺术家方力钧指定的采访地点时,周围反而很是荒凉,只有清静的池塘和枯枝带来美感,冬日的阳光斜斜地铺在工作室的天井内。这大概是艺术家刻意选择的、可以潜心创作的好地方。方力钧从1993年开始就住在宋庄,工作室开在宋庄美术馆附近,生活与工作都在这里。  方力钧是最早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中国内
期刊
“茫”,形容虚无缥缈,模糊不清,或遥远得看不到边际。这个字是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我隐约感觉到此篇序将和它的主题一样不着边际。毕竟,充斥现代人生活的怎会是“茫”呢,而应该是“忙”吧。  最近我真是很忙,日常8小时的全职工作加上为资格考试做准备,根本无法歇空。每年的这个时候又恰逢公司的财报季(上市公司与股东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值得学习的信息和花费精力的事情铺天盖地。而“专注”又是成年人的奢侈品,随机
期刊
2017年7月1日上午,我在大阪人权博物馆参观,突然手机收到微信,是一封回信,当我看到“竹子叔叔,你好”几个字的时候,眼泪忍不住落下来。这是一位还未曾谋面、出生刚一个月的新生婴儿给我的回信,当然是借他之口,由他妈妈代笔。他的妈妈叫君一,一位公务员,2013年她作为演员主演了我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她对我来说是一位特殊的朋友,在她身上我可以看到自己。她的宝贝叫小米豆,在小米豆满月的那一天,我写了这封信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