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许多学校已经着手致力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但是“重智育,轻其他”的现象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而必然存在。作为教育者,在初步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并形成新的教育模式的过程这一较短的时期内,我们可能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全才”。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教书育人!对于教书,我们已经汲取了很多的经验和知识,而对于育人——教育的主导,更值得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的思考。
1. 培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教育开启智慧,启发美德,而道德则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教育目的准确而又明快的阐释。美国有位校长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每当新教师入校时,他总要致函表达他的请求,他描述自己在集中营中看到的景象:“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常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不是创造常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这位校长惊心动魄的请求,是高度社会责任心的表达。
因此,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
2. 人性丰满者的特征
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推广而深入人心。人本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性丰满者的特征就曾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人性丰满者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真:真实,不虚伪;诚实,不撒谎;坦率,不拐弯抹角;本分,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和接受,自我意识水平高;丰富,生活体验深刻而丰富;生活本质,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实和本质,不搀假。
(2)善:善良,具有较高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理解世界的广泛和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独一无二。
(3)美: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发现时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同时关注自己和环境的纯净。
简言之,就是我们在德育中积极倡导的“真、善、美”的概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丰富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道德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部分,我们只有把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将道德教育的效果深入学生的生命和灵魂。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教育,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德情感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认识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自私、那么的冷漠无情。道德情感发展不良就是根源!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而移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水平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以下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
3.1 移情的含义及作用。何谓移情呢?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移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这种能力。索兰德让他的助手在热疗养器的不同热度下,表现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种情绪。在孩子们观看“接受治疗的人”(即安排的助手)的时候,相继向他们发出两种指令:(1)想象自己处于他的境地时如何感受;(2)想象他如何感受。与此同时,由仪器测量儿童掌心出汗、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儿童的生理状态出现了明显变化。索兰德的实验证明了儿童具有移情能力。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那么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他也就很难有同情、助人的行为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行为残忍,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人际交往,对长辈不够尊重……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缺乏移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移情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3.2 移情能力的培养
3.2.1 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生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经常要求学生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表情、表情图识别、表情训练模仿、表情推测等方法观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
3.2.2 要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情感识别能力,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有了移情能力。要使孩子学会移情,还必须使他们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培养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环节。通常,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情绪追忆(即通过语言唤起孩子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的方法)和情感换位(即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景,如家庭——父母——老人——邻居等,让孩子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他们能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促使孩子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共鸣状态的方法)两种方法产生对他人的情感共鸣。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能使孩子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移到相应的情景中,并置身其中,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当时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共鸣。
3.2.3 还可根据教学和生活实际,通过实践练习法(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学生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调查法、参观法、表演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价值澄清法、移情训练法、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移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总体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我们要还青少年人本的轻松环境,让他们成长为个性丰满的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关怀和情意,成为学生收获智慧和道德的圣地,让教师成为社会文明的领航人!
收稿日期:2010-06-16
1. 培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教育开启智慧,启发美德,而道德则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教育目的准确而又明快的阐释。美国有位校长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每当新教师入校时,他总要致函表达他的请求,他描述自己在集中营中看到的景象:“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常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不是创造常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这位校长惊心动魄的请求,是高度社会责任心的表达。
因此,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
2. 人性丰满者的特征
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推广而深入人心。人本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性丰满者的特征就曾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人性丰满者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真:真实,不虚伪;诚实,不撒谎;坦率,不拐弯抹角;本分,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和接受,自我意识水平高;丰富,生活体验深刻而丰富;生活本质,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实和本质,不搀假。
(2)善:善良,具有较高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理解世界的广泛和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独一无二。
(3)美: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发现时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同时关注自己和环境的纯净。
简言之,就是我们在德育中积极倡导的“真、善、美”的概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丰富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道德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部分,我们只有把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将道德教育的效果深入学生的生命和灵魂。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教育,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德情感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认识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自私、那么的冷漠无情。道德情感发展不良就是根源!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而移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水平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以下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
3.1 移情的含义及作用。何谓移情呢?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移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这种能力。索兰德让他的助手在热疗养器的不同热度下,表现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种情绪。在孩子们观看“接受治疗的人”(即安排的助手)的时候,相继向他们发出两种指令:(1)想象自己处于他的境地时如何感受;(2)想象他如何感受。与此同时,由仪器测量儿童掌心出汗、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儿童的生理状态出现了明显变化。索兰德的实验证明了儿童具有移情能力。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那么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他也就很难有同情、助人的行为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行为残忍,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人际交往,对长辈不够尊重……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缺乏移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移情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3.2 移情能力的培养
3.2.1 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生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经常要求学生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表情、表情图识别、表情训练模仿、表情推测等方法观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
3.2.2 要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情感识别能力,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有了移情能力。要使孩子学会移情,还必须使他们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培养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环节。通常,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情绪追忆(即通过语言唤起孩子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的方法)和情感换位(即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景,如家庭——父母——老人——邻居等,让孩子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他们能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促使孩子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共鸣状态的方法)两种方法产生对他人的情感共鸣。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能使孩子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移到相应的情景中,并置身其中,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当时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共鸣。
3.2.3 还可根据教学和生活实际,通过实践练习法(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学生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调查法、参观法、表演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价值澄清法、移情训练法、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移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总体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我们要还青少年人本的轻松环境,让他们成长为个性丰满的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关怀和情意,成为学生收获智慧和道德的圣地,让教师成为社会文明的领航人!
收稿日期: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