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由此出发,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以教材为本,开发课程资源。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教材为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延伸课文内容,就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如教学《草船借箭》、《将相和》、《景阳冈》一组课文。教师可结合此组课文历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薄书厚读”,可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大量的补充性阅读,以延伸课文内容;课堂教学中可举行“我所了解的相关名著与最喜欢的一位英雄人物”演讲竞赛;课后则可围绕相关课文内容,让学生设计编写一个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一个独幕剧的方式,来表现某一个故事或某一段课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在200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也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它为落实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因此,关注这些小“△”,也能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教学《古诗二首》后,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在此练习中,不仅可以想像慈母“缝衣”的情景,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联想:慈母的外貌、年龄特征;缝衣时她的内心世界;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她又会叮咛些什么呢?等等。这样,由教材内容延伸拓展出很多学习内容,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母亲的敬爱,还可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再如教学《鸟的天堂》后,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因此,查阅资料、练习写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的方式仍可多样:收集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是声音、图片、视频资料;写作练习既可写解说词,也可设计广告词、宣传标语。而且,除了让学生写一写之外,还可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评一评,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还设立了“积累·运用”学习环节,它一般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这几个项目。这些项目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应为学生进行自己的语文实践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的指导思想。
这样,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标准》精神,认真落实每项“积累•运用”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就有利于把语文学习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有效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
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
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界的各种自然景物。例如在秋高气爽时节,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叶子飞满了校园和乡间小道。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细心的孩子总爱捡几片漂亮的叶子夹在书中做书签,此时此刻,教师可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在这个活动会上,学生可将采集的树叶按颜色、形状或药用价值进行归类,并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叶子进行归类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特长和爱好,围绕秋叶或画画、或写作、或诵读……
除了利用资源之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比如,祭扫革命烈士墓是许多学校都要开展的活动,可以将扫烈士墓与远足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搜集一个革命烈士的故事,拟定一份活动计划,访问一位老人,写一篇观后感等,引导学生将缅怀先烈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再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民间采风,了解当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者搜集民歌民谣,既能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又能增长见识。
三、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
今天,网络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和生活。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已成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驱动。如《鸟的天堂》一文后有这样一道拓展练习题:结合课文内容并收集资料,为导游写一份解说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查找、运用资料。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中的信息搜集、整理更要求有良好的协作。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同学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除了合作之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带着明确的问题去开展学习,才能真正驾驭网络资源。首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面对本课的学习目标,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全班交流,梳理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学习小组下一步探究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随时讨论,不但可与班内同学交流,还可建立讨论版,或在BBS讨论区与远程网络同学进行交流。
四、融入社会生活,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如利用寒暑长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多种能力。例如,放假前写一份合理的假期计划;假期中借走亲戚的机会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旅游前上网查找并向父母推荐一处旅游景点、旅游过程中为父母做一次小导游并学会问路;在妈妈的陪同下或独立买一回菜、当一天家,学会花钱和做家务,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体验劳动艰辛;在出行时养成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还可利用假期深入社区民间,做一回环保志愿者,进行一次义务劳动,或者开展一次社区宣传……总之,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以教材为本,开发课程资源。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教材为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延伸课文内容,就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如教学《草船借箭》、《将相和》、《景阳冈》一组课文。教师可结合此组课文历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薄书厚读”,可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大量的补充性阅读,以延伸课文内容;课堂教学中可举行“我所了解的相关名著与最喜欢的一位英雄人物”演讲竞赛;课后则可围绕相关课文内容,让学生设计编写一个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一个独幕剧的方式,来表现某一个故事或某一段课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在200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也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它为落实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因此,关注这些小“△”,也能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教学《古诗二首》后,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在此练习中,不仅可以想像慈母“缝衣”的情景,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联想:慈母的外貌、年龄特征;缝衣时她的内心世界;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她又会叮咛些什么呢?等等。这样,由教材内容延伸拓展出很多学习内容,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母亲的敬爱,还可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再如教学《鸟的天堂》后,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因此,查阅资料、练习写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的方式仍可多样:收集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是声音、图片、视频资料;写作练习既可写解说词,也可设计广告词、宣传标语。而且,除了让学生写一写之外,还可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评一评,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还设立了“积累·运用”学习环节,它一般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这几个项目。这些项目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应为学生进行自己的语文实践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的指导思想。
这样,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标准》精神,认真落实每项“积累•运用”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就有利于把语文学习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有效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
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
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界的各种自然景物。例如在秋高气爽时节,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叶子飞满了校园和乡间小道。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细心的孩子总爱捡几片漂亮的叶子夹在书中做书签,此时此刻,教师可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在这个活动会上,学生可将采集的树叶按颜色、形状或药用价值进行归类,并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叶子进行归类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特长和爱好,围绕秋叶或画画、或写作、或诵读……
除了利用资源之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比如,祭扫革命烈士墓是许多学校都要开展的活动,可以将扫烈士墓与远足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搜集一个革命烈士的故事,拟定一份活动计划,访问一位老人,写一篇观后感等,引导学生将缅怀先烈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再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民间采风,了解当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者搜集民歌民谣,既能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又能增长见识。
三、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
今天,网络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和生活。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已成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驱动。如《鸟的天堂》一文后有这样一道拓展练习题:结合课文内容并收集资料,为导游写一份解说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查找、运用资料。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中的信息搜集、整理更要求有良好的协作。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同学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除了合作之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还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带着明确的问题去开展学习,才能真正驾驭网络资源。首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面对本课的学习目标,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全班交流,梳理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学习小组下一步探究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随时讨论,不但可与班内同学交流,还可建立讨论版,或在BBS讨论区与远程网络同学进行交流。
四、融入社会生活,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如利用寒暑长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多种能力。例如,放假前写一份合理的假期计划;假期中借走亲戚的机会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旅游前上网查找并向父母推荐一处旅游景点、旅游过程中为父母做一次小导游并学会问路;在妈妈的陪同下或独立买一回菜、当一天家,学会花钱和做家务,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体验劳动艰辛;在出行时养成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还可利用假期深入社区民间,做一回环保志愿者,进行一次义务劳动,或者开展一次社区宣传……总之,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