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兴趣是关键,让学生熟读是根本,应试碰到问题时理解题意,学会猜想是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文言文自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又没有多少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虽然已经接触了文言文,但数量有限,学生在文言词汇积累,文言语法知识的认知上显然不足。文言语感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可能学生在小學里接触文言文的时候,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导致学生中谈“文言文”色变的情况存在。再者,文言文因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题材陈旧、语言晦涩,七年级的学生想学好文言文,当老师的可能要花上很大的工夫,动上很大的脑筋。
二、学法浅谈
(一)让有趣的故事性取代枯燥的词句翻译。
每篇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还是照搬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法的话,早已不行了。翻译法的使用只能是让学生原本不太喜欢的文言文变得面目更可憎,兴味更索然。那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兴趣入手。想方设法挖掘每篇文言文的兴趣点,然后用生活的语言陈述出来,让学生先进入老师所提供的特定情境之中,然后再看课文相关的内容的话,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过渡,他们接受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有兴趣多了。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河中石兽》一文时,我充分地利用了课文后的一道研讨练习题,让学生讲讲生活中你都经历了或者听说了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出错或闹出笑话的例子。然后学生就开讲了。学生甲说,他之前有一个同桌,令他很是不爽。穿的衣服破旧,甚至有时候大热天,身上有股很重的汗臭味,他很讨厌那个人。直到有一次,学生甲的自行车坏在了路上,眼看就只能拖着自行车回家的时候,他的同桌刚好路过,凭借他那熟稔的经验,三下五除二就把自行车修好了。从此以后,同桌的形象在他的心里有了一个重大的提升。学生乙说,以前他恨透了蛇,因为爷爷就是在一次野外作业的时候被毒蛇活活咬死的。自从今年学了生物之后,对食物链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对蛇的印象终于有了一个更为客观的改变,如果没有蛇的存在,我们整个生物链就会失衡。
这么一来,我想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是最后一句话“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老河兵的方案原理,我特意找了一些教具,用木头做了一段河床,河床的两端特意各开了一个洞,一头管进水,一头管排水。用老百姓家中的秤砣当其中的一头河中石兽,在木制河床的秤砣边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沙子,直至盖住了整个秤砣,那天我特意把这些学生叫到了化学实验室,一头用塑料软管接上进水口,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在水的冲击下,秤砣纹丝不动,而“其反激之力”却把秤砣靠河床上游处的一层厚厚的泥沙冲走了大半,“渐激渐深”……通过这样的实验之后,我和学生们再回过头理解老河兵的方案时,大家也都懂了。所以,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事实证明,过多的文言词汇解释,过多的文言语法的渗透均是徒劳。因为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这些问题只能是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倘若把它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那就教死了。我的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利用早读时间,还有每节语文课前的时间来朗读要学的文言文和学过的文言文,并且要站起来读,读得汗涔涔,那样读一遍的效果远远胜过一百遍的讲解课文。文言文的相关词语的意思就在这朗读中悄然接受,文言文的语感便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发酵,成熟,今后,即使是碰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能应付自如。
到现在为止,我还保留着一个习惯:要利用早读课下班的机会,亲自给那些背诵好课文的同学打个大大的“背”字,借此提振他们背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地起一个监管的作用。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猜想法应试。
培养兴趣,培养语感不等于放弃词汇,放弃语法。因为,就目前来讲,考试中的题目设计还是有相关的文言词汇语法题目。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考试中就傻了眼,那说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是欠缺的,不够扎实的,甚至是无效的。
怎么办?我是这样要求大家的。每篇课文涉及新词汇、新句型、新语法,我会利用课堂抢答的形式加以传授,巩固。而具体的应试当中,如果遇到某些带点的词语翻译,或者翻译某个句子的时候,万一碰到障碍,就用猜想法,联系上下文,猜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上去即可。
总之,如何做好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我的观点就是兴趣是关键,熟读是根本,词汇自然成。
作者简介:王金海,江西省广丰县排山镇中学,邮编:334600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又没有多少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虽然已经接触了文言文,但数量有限,学生在文言词汇积累,文言语法知识的认知上显然不足。文言语感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可能学生在小學里接触文言文的时候,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导致学生中谈“文言文”色变的情况存在。再者,文言文因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题材陈旧、语言晦涩,七年级的学生想学好文言文,当老师的可能要花上很大的工夫,动上很大的脑筋。
二、学法浅谈
(一)让有趣的故事性取代枯燥的词句翻译。
每篇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还是照搬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法的话,早已不行了。翻译法的使用只能是让学生原本不太喜欢的文言文变得面目更可憎,兴味更索然。那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兴趣入手。想方设法挖掘每篇文言文的兴趣点,然后用生活的语言陈述出来,让学生先进入老师所提供的特定情境之中,然后再看课文相关的内容的话,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过渡,他们接受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有兴趣多了。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河中石兽》一文时,我充分地利用了课文后的一道研讨练习题,让学生讲讲生活中你都经历了或者听说了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出错或闹出笑话的例子。然后学生就开讲了。学生甲说,他之前有一个同桌,令他很是不爽。穿的衣服破旧,甚至有时候大热天,身上有股很重的汗臭味,他很讨厌那个人。直到有一次,学生甲的自行车坏在了路上,眼看就只能拖着自行车回家的时候,他的同桌刚好路过,凭借他那熟稔的经验,三下五除二就把自行车修好了。从此以后,同桌的形象在他的心里有了一个重大的提升。学生乙说,以前他恨透了蛇,因为爷爷就是在一次野外作业的时候被毒蛇活活咬死的。自从今年学了生物之后,对食物链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对蛇的印象终于有了一个更为客观的改变,如果没有蛇的存在,我们整个生物链就会失衡。
这么一来,我想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是最后一句话“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老河兵的方案原理,我特意找了一些教具,用木头做了一段河床,河床的两端特意各开了一个洞,一头管进水,一头管排水。用老百姓家中的秤砣当其中的一头河中石兽,在木制河床的秤砣边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沙子,直至盖住了整个秤砣,那天我特意把这些学生叫到了化学实验室,一头用塑料软管接上进水口,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在水的冲击下,秤砣纹丝不动,而“其反激之力”却把秤砣靠河床上游处的一层厚厚的泥沙冲走了大半,“渐激渐深”……通过这样的实验之后,我和学生们再回过头理解老河兵的方案时,大家也都懂了。所以,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事实证明,过多的文言词汇解释,过多的文言语法的渗透均是徒劳。因为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这些问题只能是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倘若把它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那就教死了。我的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利用早读时间,还有每节语文课前的时间来朗读要学的文言文和学过的文言文,并且要站起来读,读得汗涔涔,那样读一遍的效果远远胜过一百遍的讲解课文。文言文的相关词语的意思就在这朗读中悄然接受,文言文的语感便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发酵,成熟,今后,即使是碰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能应付自如。
到现在为止,我还保留着一个习惯:要利用早读课下班的机会,亲自给那些背诵好课文的同学打个大大的“背”字,借此提振他们背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地起一个监管的作用。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猜想法应试。
培养兴趣,培养语感不等于放弃词汇,放弃语法。因为,就目前来讲,考试中的题目设计还是有相关的文言词汇语法题目。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考试中就傻了眼,那说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是欠缺的,不够扎实的,甚至是无效的。
怎么办?我是这样要求大家的。每篇课文涉及新词汇、新句型、新语法,我会利用课堂抢答的形式加以传授,巩固。而具体的应试当中,如果遇到某些带点的词语翻译,或者翻译某个句子的时候,万一碰到障碍,就用猜想法,联系上下文,猜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上去即可。
总之,如何做好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我的观点就是兴趣是关键,熟读是根本,词汇自然成。
作者简介:王金海,江西省广丰县排山镇中学,邮编:3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