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保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把握尊重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筛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实施恰到好处的评价。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探究知识,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激活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88-01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在谈及学生兴趣培养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足以说明兴趣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培养方式,在小学低段我们可以用丰富的图、音等表像来刺激学生,而对于初中生又可以用解题的手段来培养。但是在小学高段则不然,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强而又十分抽象的学科,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刚好在这个过渡期的关键点上,如果在这时我们处理不好这个矛盾,将会直接影响其初中的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尊重——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那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应该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他们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课更是如此。师生之间关系亲密了,心灵交会了,哪怕再抽象、再枯燥的数学课,他们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是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关键的一步。
2 素材——培养学习兴趣的源泉
2.1 根据内容找资料
老师首先要研究整册教材,确定一些有教育价值的知识点,根据这个知识点去找相关联的材料。比如“概率与统计”、“素数与合数”、“比和比例”、“圆周率”等知识点,就有许多资料可找。接着我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发动大家一块儿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2.2 整理资料
资料搜集完毕后,我和学生一块儿对它进行整理和分类。先整理出有用的材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再与课本中的知识点建立联系,用文件夹一类一类地整理好,并作好记录。
2.3 反复锤炼,形成故事
利用空余时间,我组织部分学生一块儿来阅读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学生边阅读边学习,并找出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形成一个小故事。当然有时我也会选取一些跟这些知识点有关的人物的典故,把它组织成一篇进行数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小文章。
2.4 讲述准备好的小故事
在上完“公因数和公倍数”这块知识后,我介绍了“完美数与友好数”这个故事;在学完“比和比例”这块内容后,我讲述了“黄金分割比”;在上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章后,我演示了“莫比乌丝圈”等等。
3 活动——培养学习兴趣的载体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要想办法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动口。当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得出结论,他们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增加了自信心,最终形成“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厚的兴趣”的良性循环。而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为学生营造互助合作的活动环境,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
探究活动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将学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活动的砝码全部堆到了“教”的一边,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可能“自主”,其“主体地位”只是一句美丽的谎言。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既抽象又枯燥的数学知识,他们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根据教学实践,小学高段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好每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4 评价——培养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防止空泛,教师要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形成清晰的评价轨迹。可采用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免试与重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让每个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重在引导他们创新,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同时,实行“弹性”要求,在保底的前提下,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之中,品尝学习的乐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激活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88-01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在谈及学生兴趣培养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足以说明兴趣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培养方式,在小学低段我们可以用丰富的图、音等表像来刺激学生,而对于初中生又可以用解题的手段来培养。但是在小学高段则不然,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强而又十分抽象的学科,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刚好在这个过渡期的关键点上,如果在这时我们处理不好这个矛盾,将会直接影响其初中的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尊重——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那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应该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他们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课更是如此。师生之间关系亲密了,心灵交会了,哪怕再抽象、再枯燥的数学课,他们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是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关键的一步。
2 素材——培养学习兴趣的源泉
2.1 根据内容找资料
老师首先要研究整册教材,确定一些有教育价值的知识点,根据这个知识点去找相关联的材料。比如“概率与统计”、“素数与合数”、“比和比例”、“圆周率”等知识点,就有许多资料可找。接着我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发动大家一块儿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2.2 整理资料
资料搜集完毕后,我和学生一块儿对它进行整理和分类。先整理出有用的材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再与课本中的知识点建立联系,用文件夹一类一类地整理好,并作好记录。
2.3 反复锤炼,形成故事
利用空余时间,我组织部分学生一块儿来阅读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学生边阅读边学习,并找出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形成一个小故事。当然有时我也会选取一些跟这些知识点有关的人物的典故,把它组织成一篇进行数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小文章。
2.4 讲述准备好的小故事
在上完“公因数和公倍数”这块知识后,我介绍了“完美数与友好数”这个故事;在学完“比和比例”这块内容后,我讲述了“黄金分割比”;在上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章后,我演示了“莫比乌丝圈”等等。
3 活动——培养学习兴趣的载体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要想办法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动口。当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得出结论,他们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增加了自信心,最终形成“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厚的兴趣”的良性循环。而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为学生营造互助合作的活动环境,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
探究活动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将学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活动的砝码全部堆到了“教”的一边,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可能“自主”,其“主体地位”只是一句美丽的谎言。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既抽象又枯燥的数学知识,他们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根据教学实践,小学高段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好每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4 评价——培养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防止空泛,教师要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形成清晰的评价轨迹。可采用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免试与重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让每个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重在引导他们创新,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同时,实行“弹性”要求,在保底的前提下,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之中,品尝学习的乐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