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去杠杆背景下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分析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cl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强监管、去杠杆的这种背景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也有所变化。其发展方式不能再像以往一样采用单一粗放的方式,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高杠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当前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强监管 去杠杆 银行经营策略 不良资产处理 金融监管改革
  引 言
  在最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随着金融杠杆的增加,我国的实体经济风险也越来越严重。同时,相反,大量的金融产品在同行中宁愿处于闲置状态,也不愿帮助那些前景不佳的企业来度过难关。在实体经济加杠杆后,其所存在的金融风险已引起相关领导者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强监督、去杠杆”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诸多问题的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商业银行作为微观运营商,在出台上述政策后,必须针对商业银行的一些客户、行业所受到的外部较为强烈冲击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防范于未然。
  一、执行强监督、去杠杆的现实背景
  1、高杠杆的成因
  (1)长期资本不足是造成高杠杆的历史原因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有企业的投资上,也做出了一些改革。第一点是企业在基层项目所投入的资金由原先的财政拨款转变为银行贷款;第二点则是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由国家补助向银行贷款的转变;第三,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由财政集中管理、金融与银行分开供给模式转变为由银行进行统一管理。这一政策体系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当时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责任,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但是由于当时的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原有的资金供给渠道,缩小了一些企业资金渠道的来源。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也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多。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连续借款成为大多数企业必须进行的经营选择。借贷越多,杠杆率越高,杠杆率越高,经济负担越重。
  (2)资金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是造成高杠杆的现实原因之一。我国房价快速上涨和金融创新,导致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大大提升了融资的难度,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消极的影。由于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等短期收益较高的领域,实体经济已经变得不再“实体”。同时,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高负债水平增加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分依赖投资来维持经济的增长,所以这就导致了资金链紧张。因为这种传统而单一的模式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基础设施项目的重要特点是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资金回收,所以要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正常进行,只能通过不断提升财务的杠杆来保持,使得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近年来高杠杆的现实原因。
  (3)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高杠杆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方面,制造业利润的下降降低了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渗透速度,金融机构加杠杆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例如银行会通过借钱的方式来投资房地产和证券,这也导致了房地产和证券的泡沫越来越大。另外,实体经济机构的失衡加剧了金融杠杆的产生。就M1和M2的年增长率而言,2015年第四季度后,m1-m2的年增长率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没有显著增加,房地产业是其重要的驱使因素之一。房地产投资加速和加剧了房地产与制造业的不平衡。个人通过抵押贷款购买房屋,而房地产公司用大量信贷资源购买金融产品,从而导致金融体系中的资金闲置。脱实入虚和银行不愿放贷进一步加大了实体经济融资的难度,贷款仅限于产能过剩、杠杆过大的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由于需要承担大多数的就业人员,导致其出现较为严重的资金流出现象,加剧了杠杆的风险。
  二、实体经济的杠杆现状
  在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负债/GDP作为衡量杠杆率的指标。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方法,社会总杠杆率主要由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四个部门构成,通过计算来得出总杠杆率。研究发现,杠杆率与经济发展存在U型关系。在一定的门范围内增加杠杆将促进经济增长,如若超过此范围则将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我国杠杆率的计算结果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华泰证券研究所的计算,到2016年底,中国的总债务和总社会杠杆率分别达到168.48万亿元和249%。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考虑在内,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为156%,总杠杆率为274%。但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同一时期的平均杠杆率平均为268.2%,其中美国为250.6%,英国为265.5%,日本为388.2%。根据不同的部门来看,杠杆结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政府、家庭和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都有所下降,但非金融公司一直居高不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在超過90%的警戒线后,只要政府部门的债务增加10%,那就会对降低0.1%经济发展速度,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在这方面的影响则没有政府债务那么高,仅为其中的一半。所以也可以看出我国非金融类企业的杠杆率已经严重超标。
  三、降低杠杆的主要方法
  首先来说,执行强监督是降低杠杆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业务形式、新制度、新产品的快速发展下,我国金融风险所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现行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监管定位不准确,过分注重行业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和控制。“铁路警察,各管一节”的规定,使得金融业务的监管套利行为越来越普遍。缺乏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导致金融的监管几乎处于零状态。另外统计和基础设施还有待巩固,使得评估系统性风险变得更加困难。而中央和地方的金融只能界限过于模糊,部分金融活动处于监管之外。针对这种现象,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坚决应对各种金融混乱”。在2017年中旬,中国银监会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监管要求。在控制工作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已经发布相关的文件,对银行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和“四不当”的三项专项工作。在这种监督的力度下,仅仅在2017的一个季度,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开出485项罚单,罚款金额高达1.9亿元,相比2016年多出了70%。随着综合治理的发展,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整治力度还将不断加强。   另外,还应该要减少资金避免脱实向虚现象,降低金融风险。自2015年来,国内银行无论是在表内还是在表外,其规模也在不断的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走廊”向市场提供低成本资金,导致银行间市场整体利率下降。通常银行需要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对投资在债券的资金来进行套利,但由于银行团队的投资专长限制,就出现了委外的投资现象。据市场统计,到2016年底,全国市场委外投资规模就高达3万亿,可见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实减少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最重要环节还是在于改善实体经济结构,并提高投资收益率。一方面,随着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的提高,非金融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另外,在当前强监管、去杠杆化的政策下,资本集中于存款市场,资金闲置问题依然有待解决。因此,改善经济结构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提高有效供给,并进行供给的侧改革,以此来引导资金向脱虚向实的方向前进。
  四、明确调整银行经营策略的方向
  1、提升资本的填补能力
  当前,我国银行在外源融资上还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所以在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中也明确对银行实施了更严格的资本限制,提升外源的融资难度。但由于客户对融资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这也就使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越来越大。钢铁、煤炭、房地产等产能过剩、存货量大、杠杆率高的行业,在这一轮调整中,率先成为调整对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银行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产业中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在这些企业中存在相当大的信贷风险。经过这几年来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大规模处置,银行为处置不良資产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去杠杆”必然要求银行不断补充资本,增强金融实力,应对其所形成的资金缺口。
  2、提升政策创新力度
  解放思想是提升政策创新力度的主要。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一切有利于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影响的政策和手段都应该大胆尝试。与此同时,政策手段创新要立足事实,加大联合力度,着力突破。立足事实是指在不违反规定、不跟随他人潮流、从事短期行为或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创新行为。加大联合力度就是要采取多种手段,不只考虑单方面的利益来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着力突破是指根据当前形势,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抢险、事后处理等方面的改进,让创新力度得到最大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荇.以穿透式监管强化金融去杠杆[N].上海证券报,2017-6-1.
  [2] 连平.防控商业银行风险至关重要[J].金融世界,2017(10).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自此,“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我国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列入重要论述,并从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等六个方面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指明了探索目标和实践方向。  社区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机理分析,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流动性风险及流动性缓冲之间的关系,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商业银行应该未雨绸缪,在资产证券化稳健发展的现阶段,也要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盈利性和安全性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
期刊
【摘 要】 国内外学者对 “股市暴涨暴跌”和“股市过度波动”的研究,集中在界定和检测方面,并且研究也已经非常深入。但是,大部分研究使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法,重点强调“是什么”,虽然这对证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暴涨暴跌(或过度波动)现象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也有助于我们找到股市暴涨暴跌(或过度波动)的原因。但这些研究成果普遍的弱点是没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回答“该怎么办”上。  【关键词】 股市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小企业团体不断壮大,数量越来越多,为满足经营所需,大部分小企业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来获取运营资金,因而,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渐占据银行的重要业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性及市场原因,经营风险通常较高,常常导致银行形成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分析在小企业贷款中,容易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并讨论如何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使得信贷业务风险可控。  
期刊
【摘 要】 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中小型企业,始终是国内以创新为驱动力发展的中流砥柱。它们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与升级有着不可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同时其本身又是面临问题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融资的难度大。这一方面直接制约了此类中小型企业难以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按部就班地实施计划。在国内市场来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的处处受限,对于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而言,不能直接将自身的优势以最直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國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正在不断提高,财富的逐渐积累意味着国民的投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政府管制利率、控制信贷规模、严格准入标准,使得中小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及机会,国民的投资欲望难以满足。在这种环境下,私募股权基金制度逐渐建立并取得发展。目前我国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对私募股权基金制度的运行规则、法律界限等均待完善,但私募股权基金制度仍然为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期刊
【摘 要】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时今日,人的共生共在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现实也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目标所在。人的共生共在意味着休戚与共,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采取合作而非竞争甚至对抗的形式。在人的共生共在的背景前提下,社会治理视野中的共同行动观就是合作治理。只有将共同行动观内化为各社会治理主体的共同使命,才能使社会治理的功用发挥到最大,有效应对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日益增长的现时代。  【
期刊
【摘 要】 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为中,对赌协议是近期较为常见的,但其作为一种商业手段,我国目前的法律尚未明确定义,但持中立主义的立场,部分否定对赌协议效力。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对赌协议的效力众说纷纭,主要分为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中立主义、保守主义及自由主义。本文主要介绍对赌协议的由来及保护对象,并分析三大思想对对赌协议的态度及认定,对私募股权中的对赌协议效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 对赌协议 效力探究  
期刊
【摘 要】 当前,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做到适者生存,就必须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通过企业员工实现。因此,企业培训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从当前经济形势出发,分析了当前国企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培训内容和培训的必要性等,提出了国企培训管理发展对策,以期对国企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经济形势 企业培训 必要性  在经
期刊
【摘 要】 民营医院对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医疗卫生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期社会资本投资民营医院的积极性有所回落,部分已参与投资民营医院的投资者迫切以退出或转让股权谋求回收投资。本文对民营医院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原因分析和建议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以促进社会办医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医疗 协调 政策  一、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