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既是搞好数学教学的前提,又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不仅要促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的态度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弘理性思路,兹与同行共赏。
1 倡导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體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获取者和加工者。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数学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并非尽如人意。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老师们忽视了,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很差,这样下去,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显然是无稽之谈。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把问题让给学生去探究、去寻找规律,老师只是组织、引导和评价。
2 着眼整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需要各学科的互相配合。
很多数学问题,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往往能发现问题中隐含着某个"整体",利用这个"整体"对问题实施调节与转化,常常能使问题快速获解。我们把这种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整体特征,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解题思想方法,称为整体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方法,就必须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淡化数学学科的个性,强化各学科的共性,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同时,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我也注重数学学科整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充分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定位上,跳出单纯的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走向成功。
3 熏陶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致使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树立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学生明确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确立数学的基础性和主导地位。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现实作用。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先叙述并证明勾股定理,而是先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探究:一根16米长的水泥升旗柱直立在主席台处,为了固定它,在它的左右各拉一条钢索,钢索的一端在升旗柱的顶部,另一端在地上,若在地上这端的钉桩与升旗柱底部的距离为12米,问两根钢索至少各需多长?(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钢索的长度,然后探讨12米、16米、20米这三个数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发现勾股定理。)
4、引领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有所不同,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新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引领创新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意识,为形成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大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所以,教师要有创新的欲望和信念,要树立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新教学内容的组织,如改构和重组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育技术,合理应用多媒体,编制更富创意的课件等。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验到: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中,可以引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倡导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體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获取者和加工者。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数学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并非尽如人意。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老师们忽视了,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很差,这样下去,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显然是无稽之谈。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把问题让给学生去探究、去寻找规律,老师只是组织、引导和评价。
2 着眼整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需要各学科的互相配合。
很多数学问题,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往往能发现问题中隐含着某个"整体",利用这个"整体"对问题实施调节与转化,常常能使问题快速获解。我们把这种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整体特征,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解题思想方法,称为整体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方法,就必须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淡化数学学科的个性,强化各学科的共性,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同时,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我也注重数学学科整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充分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定位上,跳出单纯的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走向成功。
3 熏陶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致使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树立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学生明确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确立数学的基础性和主导地位。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现实作用。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先叙述并证明勾股定理,而是先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探究:一根16米长的水泥升旗柱直立在主席台处,为了固定它,在它的左右各拉一条钢索,钢索的一端在升旗柱的顶部,另一端在地上,若在地上这端的钉桩与升旗柱底部的距离为12米,问两根钢索至少各需多长?(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钢索的长度,然后探讨12米、16米、20米这三个数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发现勾股定理。)
4、引领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有所不同,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新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引领创新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意识,为形成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大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所以,教师要有创新的欲望和信念,要树立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新教学内容的组织,如改构和重组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育技术,合理应用多媒体,编制更富创意的课件等。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验到: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中,可以引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