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邻长江北岸,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建州,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蕴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大批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充分彰显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硕的文明成果。在泰州馆藏的作品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些明清书画名家之作,画艺精良,画幅巨大,画面优美,保存完好,堪称精品。泰州历史上名贤辈出,人文荟萃,地方人士书画技艺传承有绪,一些书画名家往来泰州,或寓居,或小住,致使泰州收藏较丰。特别是泰州城在晚清时期少有兵火,一批文人商贾避居泰州,有不少藏品在此传世。这些流传下来的书画有相当一部分被泰州的博物馆珍藏。泰州的博物馆以泰州市博物馆收藏书画最多,泰州市博物馆和兴化市博物馆也有一些精品。
泰州市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组明代书画家的作品,十分珍贵。略举数例:
馆藏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的《寒梅野雉图》,纵近两米,横达一米多,绢本设色。画作以极其精细的工笔手法,描绘冬天里寒梅初绽,野雉在山岩间神采飞扬、在枝头上安详自在的不同形态。野雉的描绘层层分染,工整细腻,色彩斑斓,羽毛精细,纤毫毕现。近处古树虬曲劲挺,远处山水蒙眬圆润。山石的水墨皴染,吸收宋画大斧劈皴的手法,硬朗豪放,气概雄健。精细的花鸟和雄健的山石形成对比,细者愈细,壮者愈壮,生气勃勃,别具一格。绚烂与清新、富贵与野逸、细腻与雄阔在吕纪的画面上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体,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清新耐看,富有余味。
明代花鸟画,除了林良、吕纪等工细浓丽的风格之外,也出现了文人画意颇浓的水墨花鸟画。沈石田首开其风,到徐青藤基本完成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奠定了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基础。这种画风不以工细艳丽取胜,却用简练流畅舒放的笔法描绘清新脱俗的花鸟风景,渐渐成为许多文人画家的追求。从沈石田到徐青藤,大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这中间有一个画家程胜,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体现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和演变的绘画作品。程胜的传世作品不多,可以用来推论的资料也很少,生卒年月很难具体考证。他的籍贯一说是安徽歙县人,一说是安徽休宁人,两地均在安徽南部,是文人辈出的地方。画史上说他“善山水,间以焦墨写蕉兰,肆笔草草,晴雨风烟,各臻神妙”。可见他的花鸟画多为粗简放纵的写意。馆藏《蕉石图》是一幅六尺宣的大中堂,一组芭蕉突出地展示在画面偏左的位置上,一块玲珑的太湖巨石立于其后,稍稍向右倾斜,与芭蕉一高一低,在构图上形成呼应。蕉叶淡抹设色,巨石墨分五彩。逸笔草草,求其神妙。巨大芭蕉叶凌风任意卷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田园风光,自然野趣,表现了古代文人在为尘世的功名利禄所累之后,对这种意境的向往。
明代山水画家吴彬的作品《百道飞泉图》是幅巨制,画于万历庚戌(1610年),属于作者的中年时期。画面采用高远构图,图中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峰耸峙,飞泉流淌。图中对山水的描绘用细如毫发的线条代替时人常用的点厾。这种特别的皴法,在南宋、元、明几代山水画家中并不多见,而跟五代董源的画法接近,画面自然有一种高古细腻的气质。画中近景的山石多呈倾斜之势,与真实山水相比,造型有较大变形,显得格外奇特突兀。山石的倾斜和山间小屋的端正形成对比,山势的险峻更为突出。
山水巨作《法黄鹤山樵山水》,是明代山水画家蓝瑛晚年的精品力作之一。画面近景是崚嶒的巨石、山涧、古松、小木桥,一翁策杖而行,正往大山深处走去。一间茅屋隐然林间,茅屋内床榻依稀可见。中景是危岩倾侧欲坠的山峦,向远方伸展淡去,跌宕的山溪回转奔流在山谷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另一所山中茅屋。远景淡淡几座小山隐约在云雾间,更映衬出近山高耸,层峦苍翠。山石用劲笔勾勒层岩迭嶂的轮廓,再用披麻皴在山石的根部简笔略加皴擦,故而山体并不像黄鹤山樵王蒙那样用笔繁复,倒更像黄公望、倪云林画石的简练手法而显得有空灵之气。而山峦构图的奇峭,则更是综合吸收了宋初北派山水的精神。树的暗部以米点山水手法排点,别有情趣。古树在勾勒主干之后,用双勾夹叶再加点染,在绿树当中间以红叶黄叶,色彩斑斓绚丽。蓝瑛的画苍劲雄浑,气象阔大,色彩斑斓。特别是他晚年的作品,虽取法宋元诸大家,但山水奇峭,多彩多姿,突破文人画的单纯简淡荒寂的审美趣味,独具风貌。他一生大多居住在杭州地区,杭州亦称武林,所以人们把以他为首的画派称做“武林画派”。他的画影响了明末陈洪绶乃至有清一代的许多山水画家。
明代书画家中还有一位画家兼理论家唐志契,他和兄弟唐志尹、侄子唐日昌三人在绘画上皆有建树,人称泰州“三唐”。唐志契生活在晚明,他纵观历代绘画和各家理论,特别是明代绘画的发展,写成了一部在中国画论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绘画理论著作《绘事微言》。针对文人山水画单纯摹古的风气,他特别指出:“名山大川之概,未尝蹈,则无识。”提出以自然和真山真水为师法,对改变明末山水画发展停滞不前、缺乏自然气息的画风,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山水绘画也非常精到,清人称“其画笔当非粗工所能及”,而“志契工山水,流传绝少”。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经月坐卧其下,取法自然。画格清远,有宋、元人风范。泰州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巨作《秋山茅屋图》,画中近处用“实”,坡石松林、水流环绕,墨色浓郁;中景的丘壑飞泉渐远渐淡渐虚渐藏;远景为悬崖峭壁,巨石峰峦,烟云缭绕,山体下部被云雾淡去,上部微微显露,更增山高石危之感。山以披麻皴,积墨苔点,反复渲染勾勒,厚重圆润,平和中见雄奇,淡远中见功夫。近中景之间以屋宇亭舍,木桥栏杆相连系,更有老翁执杖,行走山间,秋色寒山,成可游可观可登之佳境。画家远取宋人山水画法,笔力劲健老辣,构图严谨,虚实相生,充分体现了他在绘画理论中强调的“经营构图”理念,“藏”与“露”、“虚”与“实”关系处理十分得当。
清初画风在继承晚明的基础上,有了较明显的转变突破,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是引领文人画风格创新的画家之一。馆藏其《秋花危石图》,纵112厘米,横56.5厘米,是一幅花鸟巨作。画面正中一块突兀耸立的巨石倾侧欲倒,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巨石下面的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一朵玉簪花,正含苞待放。刚劲湿润的笔墨表现了花茎的勃勃生机。在整个画面上,玉簪花所占比例极小,但就是这小小的玉簪花给画面带来了精神。画面构图是八大典型的险怪构图。在技法上,画家以稍干的笔墨放笔勾勒危石,浓淡墨色恰好表现了石块的转折向背。再以干笔皴擦表现石块纹理,又以湿笔表现玉簪花滋润柔美的形体,石块的干笔与玉簪花的湿笔形成对比,各自的质感都很鲜明,画面因而丰富生动。 清早期有一个画坛闻名的“扬州画派”,人多称其为“扬州八怪”,其中有三人都做过县官。这三人分别是李鱓、郑板桥、高凤翰,他们都曾在泰州留下过作品。郑板桥是泰州兴化人,以“六分半书”的遒劲书法和清秀劲健的墨竹最为擅长。馆藏《墨竹图》是一幅能够代表郑板桥“清瘦竹”风格的力作,是其辞官后所作。画面构图简练,几杆横斜穿插的竹子,在微风的拂动下尽展风姿。竹枝清秀劲挺,竹叶倾侧多姿,浓淡相衬,层次分明,疏密取舍恰到好处。画右有题诗:“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诗人既爱鲜笋美味,更欲留笋成林,以享其清光映照,表现了作者品竹、爱竹、以竹子清劲风格自况自赏的心情。
李鱓与郑板桥同邑,尤擅花鸟,工写兼长。馆藏《玉兰海棠图》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兼工带写的精品。画中玉兰古树枝干交错,画家用笔或顺或逆,或顿或行,线条苍老古拙,配以点厾擦染,充分表现出了古树枝干的质感和形态。而几种花卉以健笔勾勒轮廓,或以粉色衬填,再以色彩层层晕染,或略加色彩点染,清秀雅淡,花朵灿烂开放,精神焕发。花瓣的滋润与树干的苍老形成对比,工写结合的画法更使画面生机勃勃。左上部的题款,古朴拙厚、参差错落。秦祖咏评价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李鱓的另一幅《富贵双鱼图》则展示了另一种风格,画面上放笔勾勒渲染,草草几笔,两条鳜鱼跃然其上,背景衬以墨色牡丹,亦是信笔写来,墨生浓淡五彩,生动自然,显然是受到了晚明陈老莲、清初八大等人的影响。
八怪之中的黄慎,以人物见长。泰州博物馆所藏《八仙图》,是其工笔人物的杰出代表作。该画尺幅巨大,人物众多,画工精细,设色艳丽,形象生动。八个神仙人物组合得错落有致,姿态神情各异,俱臻其妙。在技法上融合吸收了宋代以来人物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唐代的游丝描、宋代的折芦描都有出色的运用。黄慎的写意人物画是其绘画成就的又一高峰,画评多称其以“草书入画”。所谓“草书入画”,意指其人物画的线条笔走龙蛇,流走奔腾,看似随意,内合规则,具有草书般的奔放气势,往往一笔之中,墨色上有浓淡、润枯、粗细等不同的变化。馆藏另有一幅《钟馗图》,人物从肩颈部到腰部以下用一根线条连笔勾出,转折处或圆转,或劲健,意在笔先,一气呵成。类似的手法在其他作品中屡有体现。这种草书笔法用于人物画,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纯熟精准功夫,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同时代画人物的还有上官周、金农、华喦、汪士慎、罗聘等,但能画出像黄慎这种生动豪放的人物线条的,确不多见。中国人物画一直以线描为主,历代人物画大师在线条上都有所创新,从唐代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宋代的折芦描,到黄慎的“草书入画”,线条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发展。除了线条的丰富变化外,黄慎在运用墨色色块来表现人物方面也有创新。他运用浓淡不同的水墨色块来表现衣物的质感、转折面,描绘背景物品,平衡画面,丰富层次,加强画面的气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是他在染墨色时也用健笔手法,如同书法行笔,干脆利落,浓淡轻重行笔自如,使画面明快酣畅。这一方法在后来的人物画中被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当今人物画的一种常见手法。
清代山水画大家中,清初的袁江擅画山水、楼台,人称是“清代界画第一”。馆藏其《寒山万木图》是难得的传世精品。画作描写了江南山水的壮丽景色,近景以山间溪水为起点,坡岸巨石,万木森森,红枫横亘,丛林中隐约的山间石阶曲折而上;宫阙耸立,飞檐翘角;苍松翠柏出没云雾之间,湖岸边渔舟唱晚,丛林中茅屋数间。远方山色有无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袁江以写实手法表现精细的千里江山,在虚实的处理和笔墨浓淡的运用上炉火纯青。近处的坡石墨色阴阳相间,实处用笔如锥划沙,虚处皴擦淡而有力,富于天然的质感和厚重的立体感。画中人物的点缀平添了画面生机,增加了画面的韵律。袁江是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初学仇英,后吸取宋人画法。康熙年间在扬州、南京、会稽一带作画。所作景物多工整精细华美,画面曲折有致,手法细腻。他对界画技法的灵活运用和对透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绘画艺术风格影响了数代人。
而比袁江稍早的清初画家戴本孝,山水面目就显得淡远虚空。泰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戴本孝的巨幅山水《名山选胜图》,纵达两米出头,宽近一米,在戴本孝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中,其画幅之大,描绘之精,洵属难得。画面上,远处淡墨轻岚,近处茂林流水,茅舍依山而建,小舟沿河而行,呈现出一片旷远清幽的意境。画史上说戴本孝善画山水,多写黄山胜景,善用干笔焦墨,墨色苍浑,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山石多用枯笔焦墨轻轻皴擦而形成转折体面,很少用线条勾勒山石结构,也较少点苔。在构图布局上多袭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旷,兼有北宋山水的气势,而又有自己的新意。有人称赞他的画是“元明以降干笔法的一个大飞跃,它的美是前无古人的”。这幅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艺术欣赏,其画里画外还有一些与泰州相关联的有趣故事。康熙二十五(1686年)年,孔尚任到泰州参与治水。1688年,孔因事到扬州,与时在扬州卖画的画家龚贤有诗作往还。次年,龚贤回到南京,孔尚任又在南京请龚贤作画《石门山图》。石门山是孔尚任家乡曲阜的一座山,孔请龚贤作此画是为了慰念自己的乡情乡思。但龚贤画作落笔未竟,突然与世长辞。孔只好转请龚贤的好友戴本孝继续完成这幅《石门山图》。对此,孔尚任在《湖海集》卷二的《己已存稿》中有一首《戴务旃为画石门山图,长歌以赠》,描述了戴本孝为龚贤代绘《石门山图》的经过:“柴丈许我石门图,落墨未完抽身死。山灵写照厌俗工,从此无人敢拂纸。鹰阿老樵泪沾巾,亡友画债吾当抵。”戴本孝的《名山选胜图》作于1688年7月,从一些保存下来的记录来看,作者此时常常来往于南京、如皋一带。如皋当时属泰州,可以推测,这幅《名山选胜图》就是作者与在泰州任上的孔尚任来往期间留在泰州的。
泰州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作品,值得赏析的还有许多,如著名画家谢时臣、张风、蓝孟、罗牧,萧云从、恽南田、上官周、高其佩、邹一桂、诸升、潘恭寿、潘思牧、张赐宁、查士标、蔡嘉、吴让之、费晓楼、任熊、任薰、曾农髯等,近现代如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陈师曾、汪亚尘、郑午昌、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也有收藏。书法作品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如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唐伯虎、倪元璐、冒襄,清代的王澍、郑板桥、刘墉、铁保、王文治、王铎、梁山舟、何绍基、刘熙载、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等名家作品均有收藏。另外,泰州博物馆还收藏了较为丰富的历代泰州地方人士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国内知名大家,如梅兰芳、凌文渊、徐东园、储晓岚、朱浣岳、涂竹居、陈崇光、仲鹤庆、莲溪、团时根、杨浣石等等。■
责任编辑:郑寒白
泰州市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组明代书画家的作品,十分珍贵。略举数例:
馆藏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的《寒梅野雉图》,纵近两米,横达一米多,绢本设色。画作以极其精细的工笔手法,描绘冬天里寒梅初绽,野雉在山岩间神采飞扬、在枝头上安详自在的不同形态。野雉的描绘层层分染,工整细腻,色彩斑斓,羽毛精细,纤毫毕现。近处古树虬曲劲挺,远处山水蒙眬圆润。山石的水墨皴染,吸收宋画大斧劈皴的手法,硬朗豪放,气概雄健。精细的花鸟和雄健的山石形成对比,细者愈细,壮者愈壮,生气勃勃,别具一格。绚烂与清新、富贵与野逸、细腻与雄阔在吕纪的画面上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体,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清新耐看,富有余味。
明代花鸟画,除了林良、吕纪等工细浓丽的风格之外,也出现了文人画意颇浓的水墨花鸟画。沈石田首开其风,到徐青藤基本完成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奠定了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基础。这种画风不以工细艳丽取胜,却用简练流畅舒放的笔法描绘清新脱俗的花鸟风景,渐渐成为许多文人画家的追求。从沈石田到徐青藤,大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这中间有一个画家程胜,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体现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和演变的绘画作品。程胜的传世作品不多,可以用来推论的资料也很少,生卒年月很难具体考证。他的籍贯一说是安徽歙县人,一说是安徽休宁人,两地均在安徽南部,是文人辈出的地方。画史上说他“善山水,间以焦墨写蕉兰,肆笔草草,晴雨风烟,各臻神妙”。可见他的花鸟画多为粗简放纵的写意。馆藏《蕉石图》是一幅六尺宣的大中堂,一组芭蕉突出地展示在画面偏左的位置上,一块玲珑的太湖巨石立于其后,稍稍向右倾斜,与芭蕉一高一低,在构图上形成呼应。蕉叶淡抹设色,巨石墨分五彩。逸笔草草,求其神妙。巨大芭蕉叶凌风任意卷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田园风光,自然野趣,表现了古代文人在为尘世的功名利禄所累之后,对这种意境的向往。
明代山水画家吴彬的作品《百道飞泉图》是幅巨制,画于万历庚戌(1610年),属于作者的中年时期。画面采用高远构图,图中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峰耸峙,飞泉流淌。图中对山水的描绘用细如毫发的线条代替时人常用的点厾。这种特别的皴法,在南宋、元、明几代山水画家中并不多见,而跟五代董源的画法接近,画面自然有一种高古细腻的气质。画中近景的山石多呈倾斜之势,与真实山水相比,造型有较大变形,显得格外奇特突兀。山石的倾斜和山间小屋的端正形成对比,山势的险峻更为突出。
山水巨作《法黄鹤山樵山水》,是明代山水画家蓝瑛晚年的精品力作之一。画面近景是崚嶒的巨石、山涧、古松、小木桥,一翁策杖而行,正往大山深处走去。一间茅屋隐然林间,茅屋内床榻依稀可见。中景是危岩倾侧欲坠的山峦,向远方伸展淡去,跌宕的山溪回转奔流在山谷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另一所山中茅屋。远景淡淡几座小山隐约在云雾间,更映衬出近山高耸,层峦苍翠。山石用劲笔勾勒层岩迭嶂的轮廓,再用披麻皴在山石的根部简笔略加皴擦,故而山体并不像黄鹤山樵王蒙那样用笔繁复,倒更像黄公望、倪云林画石的简练手法而显得有空灵之气。而山峦构图的奇峭,则更是综合吸收了宋初北派山水的精神。树的暗部以米点山水手法排点,别有情趣。古树在勾勒主干之后,用双勾夹叶再加点染,在绿树当中间以红叶黄叶,色彩斑斓绚丽。蓝瑛的画苍劲雄浑,气象阔大,色彩斑斓。特别是他晚年的作品,虽取法宋元诸大家,但山水奇峭,多彩多姿,突破文人画的单纯简淡荒寂的审美趣味,独具风貌。他一生大多居住在杭州地区,杭州亦称武林,所以人们把以他为首的画派称做“武林画派”。他的画影响了明末陈洪绶乃至有清一代的许多山水画家。
明代书画家中还有一位画家兼理论家唐志契,他和兄弟唐志尹、侄子唐日昌三人在绘画上皆有建树,人称泰州“三唐”。唐志契生活在晚明,他纵观历代绘画和各家理论,特别是明代绘画的发展,写成了一部在中国画论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绘画理论著作《绘事微言》。针对文人山水画单纯摹古的风气,他特别指出:“名山大川之概,未尝蹈,则无识。”提出以自然和真山真水为师法,对改变明末山水画发展停滞不前、缺乏自然气息的画风,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山水绘画也非常精到,清人称“其画笔当非粗工所能及”,而“志契工山水,流传绝少”。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经月坐卧其下,取法自然。画格清远,有宋、元人风范。泰州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巨作《秋山茅屋图》,画中近处用“实”,坡石松林、水流环绕,墨色浓郁;中景的丘壑飞泉渐远渐淡渐虚渐藏;远景为悬崖峭壁,巨石峰峦,烟云缭绕,山体下部被云雾淡去,上部微微显露,更增山高石危之感。山以披麻皴,积墨苔点,反复渲染勾勒,厚重圆润,平和中见雄奇,淡远中见功夫。近中景之间以屋宇亭舍,木桥栏杆相连系,更有老翁执杖,行走山间,秋色寒山,成可游可观可登之佳境。画家远取宋人山水画法,笔力劲健老辣,构图严谨,虚实相生,充分体现了他在绘画理论中强调的“经营构图”理念,“藏”与“露”、“虚”与“实”关系处理十分得当。
清初画风在继承晚明的基础上,有了较明显的转变突破,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是引领文人画风格创新的画家之一。馆藏其《秋花危石图》,纵112厘米,横56.5厘米,是一幅花鸟巨作。画面正中一块突兀耸立的巨石倾侧欲倒,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巨石下面的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一朵玉簪花,正含苞待放。刚劲湿润的笔墨表现了花茎的勃勃生机。在整个画面上,玉簪花所占比例极小,但就是这小小的玉簪花给画面带来了精神。画面构图是八大典型的险怪构图。在技法上,画家以稍干的笔墨放笔勾勒危石,浓淡墨色恰好表现了石块的转折向背。再以干笔皴擦表现石块纹理,又以湿笔表现玉簪花滋润柔美的形体,石块的干笔与玉簪花的湿笔形成对比,各自的质感都很鲜明,画面因而丰富生动。 清早期有一个画坛闻名的“扬州画派”,人多称其为“扬州八怪”,其中有三人都做过县官。这三人分别是李鱓、郑板桥、高凤翰,他们都曾在泰州留下过作品。郑板桥是泰州兴化人,以“六分半书”的遒劲书法和清秀劲健的墨竹最为擅长。馆藏《墨竹图》是一幅能够代表郑板桥“清瘦竹”风格的力作,是其辞官后所作。画面构图简练,几杆横斜穿插的竹子,在微风的拂动下尽展风姿。竹枝清秀劲挺,竹叶倾侧多姿,浓淡相衬,层次分明,疏密取舍恰到好处。画右有题诗:“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诗人既爱鲜笋美味,更欲留笋成林,以享其清光映照,表现了作者品竹、爱竹、以竹子清劲风格自况自赏的心情。
李鱓与郑板桥同邑,尤擅花鸟,工写兼长。馆藏《玉兰海棠图》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兼工带写的精品。画中玉兰古树枝干交错,画家用笔或顺或逆,或顿或行,线条苍老古拙,配以点厾擦染,充分表现出了古树枝干的质感和形态。而几种花卉以健笔勾勒轮廓,或以粉色衬填,再以色彩层层晕染,或略加色彩点染,清秀雅淡,花朵灿烂开放,精神焕发。花瓣的滋润与树干的苍老形成对比,工写结合的画法更使画面生机勃勃。左上部的题款,古朴拙厚、参差错落。秦祖咏评价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李鱓的另一幅《富贵双鱼图》则展示了另一种风格,画面上放笔勾勒渲染,草草几笔,两条鳜鱼跃然其上,背景衬以墨色牡丹,亦是信笔写来,墨生浓淡五彩,生动自然,显然是受到了晚明陈老莲、清初八大等人的影响。
八怪之中的黄慎,以人物见长。泰州博物馆所藏《八仙图》,是其工笔人物的杰出代表作。该画尺幅巨大,人物众多,画工精细,设色艳丽,形象生动。八个神仙人物组合得错落有致,姿态神情各异,俱臻其妙。在技法上融合吸收了宋代以来人物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唐代的游丝描、宋代的折芦描都有出色的运用。黄慎的写意人物画是其绘画成就的又一高峰,画评多称其以“草书入画”。所谓“草书入画”,意指其人物画的线条笔走龙蛇,流走奔腾,看似随意,内合规则,具有草书般的奔放气势,往往一笔之中,墨色上有浓淡、润枯、粗细等不同的变化。馆藏另有一幅《钟馗图》,人物从肩颈部到腰部以下用一根线条连笔勾出,转折处或圆转,或劲健,意在笔先,一气呵成。类似的手法在其他作品中屡有体现。这种草书笔法用于人物画,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纯熟精准功夫,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同时代画人物的还有上官周、金农、华喦、汪士慎、罗聘等,但能画出像黄慎这种生动豪放的人物线条的,确不多见。中国人物画一直以线描为主,历代人物画大师在线条上都有所创新,从唐代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宋代的折芦描,到黄慎的“草书入画”,线条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发展。除了线条的丰富变化外,黄慎在运用墨色色块来表现人物方面也有创新。他运用浓淡不同的水墨色块来表现衣物的质感、转折面,描绘背景物品,平衡画面,丰富层次,加强画面的气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是他在染墨色时也用健笔手法,如同书法行笔,干脆利落,浓淡轻重行笔自如,使画面明快酣畅。这一方法在后来的人物画中被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当今人物画的一种常见手法。
清代山水画大家中,清初的袁江擅画山水、楼台,人称是“清代界画第一”。馆藏其《寒山万木图》是难得的传世精品。画作描写了江南山水的壮丽景色,近景以山间溪水为起点,坡岸巨石,万木森森,红枫横亘,丛林中隐约的山间石阶曲折而上;宫阙耸立,飞檐翘角;苍松翠柏出没云雾之间,湖岸边渔舟唱晚,丛林中茅屋数间。远方山色有无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袁江以写实手法表现精细的千里江山,在虚实的处理和笔墨浓淡的运用上炉火纯青。近处的坡石墨色阴阳相间,实处用笔如锥划沙,虚处皴擦淡而有力,富于天然的质感和厚重的立体感。画中人物的点缀平添了画面生机,增加了画面的韵律。袁江是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初学仇英,后吸取宋人画法。康熙年间在扬州、南京、会稽一带作画。所作景物多工整精细华美,画面曲折有致,手法细腻。他对界画技法的灵活运用和对透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绘画艺术风格影响了数代人。
而比袁江稍早的清初画家戴本孝,山水面目就显得淡远虚空。泰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戴本孝的巨幅山水《名山选胜图》,纵达两米出头,宽近一米,在戴本孝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中,其画幅之大,描绘之精,洵属难得。画面上,远处淡墨轻岚,近处茂林流水,茅舍依山而建,小舟沿河而行,呈现出一片旷远清幽的意境。画史上说戴本孝善画山水,多写黄山胜景,善用干笔焦墨,墨色苍浑,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山石多用枯笔焦墨轻轻皴擦而形成转折体面,很少用线条勾勒山石结构,也较少点苔。在构图布局上多袭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旷,兼有北宋山水的气势,而又有自己的新意。有人称赞他的画是“元明以降干笔法的一个大飞跃,它的美是前无古人的”。这幅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艺术欣赏,其画里画外还有一些与泰州相关联的有趣故事。康熙二十五(1686年)年,孔尚任到泰州参与治水。1688年,孔因事到扬州,与时在扬州卖画的画家龚贤有诗作往还。次年,龚贤回到南京,孔尚任又在南京请龚贤作画《石门山图》。石门山是孔尚任家乡曲阜的一座山,孔请龚贤作此画是为了慰念自己的乡情乡思。但龚贤画作落笔未竟,突然与世长辞。孔只好转请龚贤的好友戴本孝继续完成这幅《石门山图》。对此,孔尚任在《湖海集》卷二的《己已存稿》中有一首《戴务旃为画石门山图,长歌以赠》,描述了戴本孝为龚贤代绘《石门山图》的经过:“柴丈许我石门图,落墨未完抽身死。山灵写照厌俗工,从此无人敢拂纸。鹰阿老樵泪沾巾,亡友画债吾当抵。”戴本孝的《名山选胜图》作于1688年7月,从一些保存下来的记录来看,作者此时常常来往于南京、如皋一带。如皋当时属泰州,可以推测,这幅《名山选胜图》就是作者与在泰州任上的孔尚任来往期间留在泰州的。
泰州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作品,值得赏析的还有许多,如著名画家谢时臣、张风、蓝孟、罗牧,萧云从、恽南田、上官周、高其佩、邹一桂、诸升、潘恭寿、潘思牧、张赐宁、查士标、蔡嘉、吴让之、费晓楼、任熊、任薰、曾农髯等,近现代如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陈师曾、汪亚尘、郑午昌、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也有收藏。书法作品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如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唐伯虎、倪元璐、冒襄,清代的王澍、郑板桥、刘墉、铁保、王文治、王铎、梁山舟、何绍基、刘熙载、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等名家作品均有收藏。另外,泰州博物馆还收藏了较为丰富的历代泰州地方人士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国内知名大家,如梅兰芳、凌文渊、徐东园、储晓岚、朱浣岳、涂竹居、陈崇光、仲鹤庆、莲溪、团时根、杨浣石等等。■
责任编辑:郑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