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
照今日之言,刘熙载即为“著名文艺理论家”。颇似王国维,其名著不在其“旧学”,而在文艺理论。《艺概》于近世的影响足可与《人间词话》相当。我对刘熙载的关注不止于他的《艺概》,其号融斋,恰与我旧时书斋同名。《艺概》含六篇,惟《书概》读之最久,实与我的兴趣有关。可以说,《书概》之批评方式是我涉及书学研究的启蒙。谭献《复堂日记》:“阅刘融斋《艺概》七卷,朴至深远,得未曾有。”亦极言《艺概》之高度;沈曾植《菌阁琐谈·融斋论词较止庵精当》里称:“止庵而后,论词精当,莫若融斋。涉览既多,会心特远,非情深意超者,固不能契其渊旨。而得宋人词心处,融斋较止庵真际尤多。”寐叟“涉览既多,会心特远”之论,正《艺概》学术价值,所谓“多”者,乃“观其全”,书画文字融汇贯通,《文心雕龙》所云:“百家腾跃,终入环中”者也。可见刘熙载之博综邃于艺。所谓“会心特远”是其立论之高、识见之新,如冯煦《蒿庵论词》所称其“多洞微之言”也。或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袁津琥《艺概注稿》前言里谓:《艺概》为文艺理论研究之“集大成”者,又说“此后,虽然仍有个别的学者如王国维、钱锺书等仍然继续采取传统文艺理论写作方式进行文艺批评,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深度或广度上有所扩展,对当时的学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但他们的著作中,已经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属于‘旧瓶装新酒’,不像刘氏那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原汁原味了。”《艺概》立论既高,涉及亦广,更能‘通道必简’,绝非后世文艺批评云山雾罩,故作高深。举以《书概》,近世惟黄宾虹之《画学篇》及“五笔七墨法”诸论述可与相得益彰,并有所发展。黄宾虹的意义在于他可以居画史之高度综观流派名家,更能着眼不被以往画史所关注的“小名头”、“金石家”之画作,从书法用笔之法寻绎画法之流变。昔读《书概》曾于隙处作笔记,管陈此间之思考。
融斋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又言草书尤重用笔,“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一语道破草书雅俗之命门。又言:“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之妙,在意,在神采,亦在用笔之内涵;如黄宾虹论画,求其“内美”。
又:“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
1948年,黄宾虹在杭州作题为《国画之民学》讲演,有专论三角不齐之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整齐变化之法则是美的形式之法则,融斋与黄宾虹都不约而同地洞察其“内美”。
关于用笔,融斋言:“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
此亦想到黄宾虹所云“柔内含刚”、“虚中运实”之言。融斋亦有言:“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昔东坡《和子由论书》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二人皆以此论及书画,亦见高妙。
黄宾虹尝论“五笔法”,是其对笔性的毕生体悟,朱砚因记录的《虹庐画谈》里谈到:“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所谓“平”需笔笔送到,平中见波折,做到平,笔意则要“圆”、“留”,平需圆转,留乃是重,故出入逆势,锋藏得住,积点成线,太快则流于薄。再看融斋言:“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所指皆笔性而非所谓“方法”。
融斋与虹庐之论书画,皆能出言平实,而见地极高,故将前人学说综而升华。如融斋言“张长史书悲喜双用,怀素书悲喜双遣。”其《游艺约言》亦有云:“怀素书,笔笔现清凉世界。”读书如见其人,情性发于笔墨之间。虹庐亦尝以“风神气象”论画,在其《国画非无益》里谈到“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睹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夏敬观论刘熙载《艺概》认为:他从不作“形象生动”、“富有诗意”之类平庸空谈,直指内心体验,与融斋所论皆可“透彻明晓”。
《书概》论书之流变,亦颇精确,其论王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力”与“韵”兼备,后世习右军者总难梦见。又云:“唐太宗著《王羲之传论》,谓萧子云无丈夫气,以明逸少之‘尽善尽美’。故后来名为似逸少者,其无丈夫之气甚于子云。遂致昌黎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然逸少不任咎也。”
右军被尊为“草圣”,千百年来笼罩书坛,膜拜者代不乏人,以致“泛滥成灾”,诚如融斋所言“逸少不任咎也”。此或可以今之所谓“黄学热”比之,今世画山水者十九有染黄宾虹,非真知虹庐,且“力”“气”差之千里,遂亦致“黄祸”泛滥,套用融斋语亦可言“然虹庐不任咎也。”
刘熙载书法不多见,前岁海上有一联,虽品相不佳,却亦让我心动。尤署款“融斋”二字倍感亲切,及至拍卖,却为豪客斩获,怅然之馀,王金声兄赠我融斋致强汝询一札,亦可疗饥也。释文如下:
赓廷仁弟大人阁下:前已接到足下回里后手书,藉知一切。古人居家读礼,大抵至性自笃,而有节不过,此或即所谓礼者乎。兄近况一切如常,而所学绝无所益,未知足下何以教我也。叔起住会馆,常往共谈,但迫于馆事,未有谈至终日者,此一切之不能暇裕可知矣。叔起固多抑塞之感,兄亦同之,此惟足下可想见也。足下肫诚明敏,实所罕觏,得天既厚而善心承之,将来学行,当为世范,非一二人之资也。勤勤汲汲,此自足下所能,而鄙意则转愿宽以居之,不至过苦其神,则其所益当不止于学之有得矣。足下前言朱君学法,笃于行谊,能自读书有得,此诚近道之资,前圣之所许也。大抵学之不明也,皆由为声名利禄之所昏,而不求既乎其实,今如足下所言朱君之修于一己,尽于友朋者,庶几为得之者。与欲遽见其人,当无由缘,此后谅有书以贻足下,足下当无惜为我转述也。叔起场中首艺,兄已见之,力量甚足而措语具有斟酌,当获赏音,未知时命之何如也。兄往年犹写小楷,近则无是矣,此于他事宜有进而实未然也。顺此布候,即请刻安。诸惟心照。愚兄刘熙载顿首。三月十七日。
强汝询(1824~1894年)字荛士,号赓廷,江苏溧阳人。咸丰举人。授赣榆教谕,不赴。著有《求益斋全集》。
信无系年,所云“迫于馆事”,似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后其为翰林院庶士后。《刘君墓碑》云:“二十四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授编修。刘熙载在京供职约十年,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不欲为官,此后以授徒为活。《清代七百名人传》有“大计群吏,君在一等。记名以道府用。不乐为吏,请假客山东,授徒自给。”其《京寓秋日寄友》诗云:“幽居门巷拟山阿,一径清风动薜萝。谢病且求逢客少,避名还恐著书多。”正道出在京的生活状态,其心境堪与是札相契也。所云:“勤勤汲汲,此自足下所能,而鄙意则转愿宽以居之,不至过苦其神,则所益当不止于学之有得矣。”拳拳友爱,令人感切也。■
责任编辑:吕欢呼
照今日之言,刘熙载即为“著名文艺理论家”。颇似王国维,其名著不在其“旧学”,而在文艺理论。《艺概》于近世的影响足可与《人间词话》相当。我对刘熙载的关注不止于他的《艺概》,其号融斋,恰与我旧时书斋同名。《艺概》含六篇,惟《书概》读之最久,实与我的兴趣有关。可以说,《书概》之批评方式是我涉及书学研究的启蒙。谭献《复堂日记》:“阅刘融斋《艺概》七卷,朴至深远,得未曾有。”亦极言《艺概》之高度;沈曾植《菌阁琐谈·融斋论词较止庵精当》里称:“止庵而后,论词精当,莫若融斋。涉览既多,会心特远,非情深意超者,固不能契其渊旨。而得宋人词心处,融斋较止庵真际尤多。”寐叟“涉览既多,会心特远”之论,正《艺概》学术价值,所谓“多”者,乃“观其全”,书画文字融汇贯通,《文心雕龙》所云:“百家腾跃,终入环中”者也。可见刘熙载之博综邃于艺。所谓“会心特远”是其立论之高、识见之新,如冯煦《蒿庵论词》所称其“多洞微之言”也。或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袁津琥《艺概注稿》前言里谓:《艺概》为文艺理论研究之“集大成”者,又说“此后,虽然仍有个别的学者如王国维、钱锺书等仍然继续采取传统文艺理论写作方式进行文艺批评,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深度或广度上有所扩展,对当时的学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但他们的著作中,已经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属于‘旧瓶装新酒’,不像刘氏那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原汁原味了。”《艺概》立论既高,涉及亦广,更能‘通道必简’,绝非后世文艺批评云山雾罩,故作高深。举以《书概》,近世惟黄宾虹之《画学篇》及“五笔七墨法”诸论述可与相得益彰,并有所发展。黄宾虹的意义在于他可以居画史之高度综观流派名家,更能着眼不被以往画史所关注的“小名头”、“金石家”之画作,从书法用笔之法寻绎画法之流变。昔读《书概》曾于隙处作笔记,管陈此间之思考。
融斋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又言草书尤重用笔,“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一语道破草书雅俗之命门。又言:“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之妙,在意,在神采,亦在用笔之内涵;如黄宾虹论画,求其“内美”。
又:“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
1948年,黄宾虹在杭州作题为《国画之民学》讲演,有专论三角不齐之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整齐变化之法则是美的形式之法则,融斋与黄宾虹都不约而同地洞察其“内美”。
关于用笔,融斋言:“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
此亦想到黄宾虹所云“柔内含刚”、“虚中运实”之言。融斋亦有言:“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昔东坡《和子由论书》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二人皆以此论及书画,亦见高妙。
黄宾虹尝论“五笔法”,是其对笔性的毕生体悟,朱砚因记录的《虹庐画谈》里谈到:“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所谓“平”需笔笔送到,平中见波折,做到平,笔意则要“圆”、“留”,平需圆转,留乃是重,故出入逆势,锋藏得住,积点成线,太快则流于薄。再看融斋言:“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所指皆笔性而非所谓“方法”。
融斋与虹庐之论书画,皆能出言平实,而见地极高,故将前人学说综而升华。如融斋言“张长史书悲喜双用,怀素书悲喜双遣。”其《游艺约言》亦有云:“怀素书,笔笔现清凉世界。”读书如见其人,情性发于笔墨之间。虹庐亦尝以“风神气象”论画,在其《国画非无益》里谈到“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睹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夏敬观论刘熙载《艺概》认为:他从不作“形象生动”、“富有诗意”之类平庸空谈,直指内心体验,与融斋所论皆可“透彻明晓”。
《书概》论书之流变,亦颇精确,其论王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力”与“韵”兼备,后世习右军者总难梦见。又云:“唐太宗著《王羲之传论》,谓萧子云无丈夫气,以明逸少之‘尽善尽美’。故后来名为似逸少者,其无丈夫之气甚于子云。遂致昌黎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然逸少不任咎也。”
右军被尊为“草圣”,千百年来笼罩书坛,膜拜者代不乏人,以致“泛滥成灾”,诚如融斋所言“逸少不任咎也”。此或可以今之所谓“黄学热”比之,今世画山水者十九有染黄宾虹,非真知虹庐,且“力”“气”差之千里,遂亦致“黄祸”泛滥,套用融斋语亦可言“然虹庐不任咎也。”
刘熙载书法不多见,前岁海上有一联,虽品相不佳,却亦让我心动。尤署款“融斋”二字倍感亲切,及至拍卖,却为豪客斩获,怅然之馀,王金声兄赠我融斋致强汝询一札,亦可疗饥也。释文如下:
赓廷仁弟大人阁下:前已接到足下回里后手书,藉知一切。古人居家读礼,大抵至性自笃,而有节不过,此或即所谓礼者乎。兄近况一切如常,而所学绝无所益,未知足下何以教我也。叔起住会馆,常往共谈,但迫于馆事,未有谈至终日者,此一切之不能暇裕可知矣。叔起固多抑塞之感,兄亦同之,此惟足下可想见也。足下肫诚明敏,实所罕觏,得天既厚而善心承之,将来学行,当为世范,非一二人之资也。勤勤汲汲,此自足下所能,而鄙意则转愿宽以居之,不至过苦其神,则其所益当不止于学之有得矣。足下前言朱君学法,笃于行谊,能自读书有得,此诚近道之资,前圣之所许也。大抵学之不明也,皆由为声名利禄之所昏,而不求既乎其实,今如足下所言朱君之修于一己,尽于友朋者,庶几为得之者。与欲遽见其人,当无由缘,此后谅有书以贻足下,足下当无惜为我转述也。叔起场中首艺,兄已见之,力量甚足而措语具有斟酌,当获赏音,未知时命之何如也。兄往年犹写小楷,近则无是矣,此于他事宜有进而实未然也。顺此布候,即请刻安。诸惟心照。愚兄刘熙载顿首。三月十七日。
强汝询(1824~1894年)字荛士,号赓廷,江苏溧阳人。咸丰举人。授赣榆教谕,不赴。著有《求益斋全集》。
信无系年,所云“迫于馆事”,似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后其为翰林院庶士后。《刘君墓碑》云:“二十四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授编修。刘熙载在京供职约十年,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不欲为官,此后以授徒为活。《清代七百名人传》有“大计群吏,君在一等。记名以道府用。不乐为吏,请假客山东,授徒自给。”其《京寓秋日寄友》诗云:“幽居门巷拟山阿,一径清风动薜萝。谢病且求逢客少,避名还恐著书多。”正道出在京的生活状态,其心境堪与是札相契也。所云:“勤勤汲汲,此自足下所能,而鄙意则转愿宽以居之,不至过苦其神,则所益当不止于学之有得矣。”拳拳友爱,令人感切也。■
责任编辑:吕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