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能够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平,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是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笔者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德育面对的多方面问题:小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对人生的价值判断偏差,精神比较脆弱等,并分析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措施,包括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两者的深度融合;合理选择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专业教育工作者;密切家校联系,用家校联合推进全方位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等。这些能够改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精神认识,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德育面对的问题
(一)小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这一代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老年人在家庭中溺爱儿童,一个独生孩子仿佛成为一个家庭小皇帝,导致小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私自利。特别是在小学,这一现象特别普遍,这是家庭中缺乏德育教育所导致的。但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现象,道德教育不足,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在校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但与其他人的关系仍然不好,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二)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和权威,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目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教育重视不够,加上长期采用被动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自由玩耍和表演,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比较小。因此许多小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在其中融入心理学、科学等其他门类的知识,改变学生不主动思考、不会发散思维的状态。
(三)人生的价值判断偏差
一些小学生缺乏基本的人生价值观,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这可能会增大他们出现精神疾病、行为障碍的风险,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一些小学生对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歌手、电影明星、球星等盲目崇拜,他们在这种狂热主义下感受着原始的、低标准的刺激,可能会在自我评价和认识上出现偏差。一些学生认为谁有更多的钱、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或者认为应当服从那些声望高、有影响力的人,导致一些小学生失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非常危险的。
(四)精神比较脆弱
青少年与心理疾病和暴力倾向有关的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不充分、年龄较小、大脑发育不完善、經历的事件少等原因,可能导致小学生精神比较脆弱。再加上他们遇事未学会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一些学生还可能会因为父母或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出现精神问题,给他们的父母、学校及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有很多,但教育工作者需要从那些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处于困惑孤独、悲伤难过的学生的教育做起,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压力、难题时能够自我纾解,避免处于精神脆弱、精神问题爆发的危机之中。
二、推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两者的深度融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只认为重点是语、数、外等学科,但没有充分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德育教育中融合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有助于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形式。应该指出的是,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教育等活动来改善他们的不良教学观念,促进其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纳入师生的评估系统,从而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促进了新思想的落实。
(二)合理选择教材,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和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取得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大多数关于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都是在教学材料中得以体现的,因此,合理地选择适宜教学需求的教学材料,并根据教材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整合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给予学生有坚定意志作用的相关教育,从而让他们在出现挫折的情况下,能够以乐观、坚强、积极的心理状态,用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表现,来积极应对。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的目的,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困难。
(三)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专业教育工作者
教师是教育思想最直接的传播者和课程教学的制定者,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类知识理论体系比较复杂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两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其结合的支点,加深对其共同特点的理解,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这一点。此外,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应该能够创新教学形式,避免老旧套路教学,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以实际教育工作开展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小植物的陶罐种植工作,并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和学生与植物间的小故事,并将这些内容将显现在课堂上。这个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在端午节,学校组织学习活动,了解爱国英雄屈原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要求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屈原的历史,并绘制反映其生活、功绩和精神的表格,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保障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效结合,鼓励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密切家校联系,用家校联合的方式推进全方位教育
家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到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发展方向,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最贴近的指导和榜样。一方面,学校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家庭,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及时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使其注意儿童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儿童教育专题活动,家长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在校情况的信息。而且,为了确保家庭教育的效果,通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家庭表现信息,并更好地了解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下,发展优质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改革应侧重于促进这两个方面的进一步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本文结合笔者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在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下,应当如何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蓉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金万龙.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
[3]柯楚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新校园:阅读版,2017(01):2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德育面对的问题
(一)小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这一代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老年人在家庭中溺爱儿童,一个独生孩子仿佛成为一个家庭小皇帝,导致小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私自利。特别是在小学,这一现象特别普遍,这是家庭中缺乏德育教育所导致的。但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现象,道德教育不足,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在校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但与其他人的关系仍然不好,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二)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和权威,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目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教育重视不够,加上长期采用被动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自由玩耍和表演,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比较小。因此许多小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在其中融入心理学、科学等其他门类的知识,改变学生不主动思考、不会发散思维的状态。
(三)人生的价值判断偏差
一些小学生缺乏基本的人生价值观,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这可能会增大他们出现精神疾病、行为障碍的风险,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一些小学生对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歌手、电影明星、球星等盲目崇拜,他们在这种狂热主义下感受着原始的、低标准的刺激,可能会在自我评价和认识上出现偏差。一些学生认为谁有更多的钱、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或者认为应当服从那些声望高、有影响力的人,导致一些小学生失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非常危险的。
(四)精神比较脆弱
青少年与心理疾病和暴力倾向有关的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不充分、年龄较小、大脑发育不完善、經历的事件少等原因,可能导致小学生精神比较脆弱。再加上他们遇事未学会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一些学生还可能会因为父母或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出现精神问题,给他们的父母、学校及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有很多,但教育工作者需要从那些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处于困惑孤独、悲伤难过的学生的教育做起,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压力、难题时能够自我纾解,避免处于精神脆弱、精神问题爆发的危机之中。
二、推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两者的深度融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只认为重点是语、数、外等学科,但没有充分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德育教育中融合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有助于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形式。应该指出的是,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教育等活动来改善他们的不良教学观念,促进其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纳入师生的评估系统,从而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促进了新思想的落实。
(二)合理选择教材,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和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取得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大多数关于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都是在教学材料中得以体现的,因此,合理地选择适宜教学需求的教学材料,并根据教材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整合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给予学生有坚定意志作用的相关教育,从而让他们在出现挫折的情况下,能够以乐观、坚强、积极的心理状态,用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表现,来积极应对。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的目的,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困难。
(三)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专业教育工作者
教师是教育思想最直接的传播者和课程教学的制定者,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类知识理论体系比较复杂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两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其结合的支点,加深对其共同特点的理解,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这一点。此外,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应该能够创新教学形式,避免老旧套路教学,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以实际教育工作开展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小植物的陶罐种植工作,并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和学生与植物间的小故事,并将这些内容将显现在课堂上。这个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在端午节,学校组织学习活动,了解爱国英雄屈原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要求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屈原的历史,并绘制反映其生活、功绩和精神的表格,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保障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效结合,鼓励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密切家校联系,用家校联合的方式推进全方位教育
家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到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发展方向,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最贴近的指导和榜样。一方面,学校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家庭,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及时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使其注意儿童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儿童教育专题活动,家长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在校情况的信息。而且,为了确保家庭教育的效果,通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家庭表现信息,并更好地了解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下,发展优质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改革应侧重于促进这两个方面的进一步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本文结合笔者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在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下,应当如何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蓉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金万龙.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
[3]柯楚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新校园:阅读版,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