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学习方法指导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初三年级的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几何题解法无规律性,不能根据固定公式解决,几何比代数难学.有些同学只会背诵定理、定义,解题时,却无从下手.还有的同学题做得不少,碰到没见过的题目,还是无计可施.到底怎样才能学好几何呢?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学习方法,都有规律可循,不得其法则不入其门.下面就几何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探讨一下.
  
  一、重视基础知识◆
  
  “高楼万丈平地起”,书上的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基本纲领.俗话说“千变万变,不离主干”,这个主干就是基础知识;也有人说“书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以后,多做题就行了”,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但细想一下,基础知识都不熟,怎么能做复杂的题呢?所以要想学好几何,必须重视课本,因为它最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1. 正确理解几何概念、定理、定义及性质
  正确理解几何概念的含义是学好几何的前提.学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记硬背.如“平角”这一概念.首先,它是角,必须有顶点和边;其次,平角与直线是两种不同的图形,学习时要理解透彻.再如“邻补角”包含两个角的特殊位置与数量关系,重在领会“邻”与“补”的意义.
  
  2. 比较概念的异同点
  在学习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对比记忆,这样不仅能够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还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三角形的中线”是指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其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的中位线”是指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点:都是线段,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三条中位线.它们的不同点是:中线是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 其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中位线是连结两边中点的线段.
  
  3. 掌握概念的记忆方法
  怎样才能将概念记得牢一些呢?这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的前提下加以记忆,注意条理性、规律性和联系性等。如在记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时,我们可先对照图形,一条直线如果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平分弦所对的优弧中的任意两点,则另外三点(弦非直径)也必成立,就像一条线上拴的五只蚱蜢,逮住了两只才能跑不了另外三只,这样理解才能易学易记.
  
  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道题目的证明和分析,需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支持.数学思想包括数学的基本观点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几何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
  
  1. 数形结合思想:是把图形语言与数字语言结合起来,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方法.
  例1如图☉O中三条线PP′,QQ′,RR′两两相交,且AP=BQ=CR,AR′=BP′=CQ′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思路分析:因C是异于A、B的任一点,所以,C点可以在优弧上,也可以在劣弧上.因而,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解:如图,当C点在优弧上时,连结OA、OB,则OA⊥PA,OB⊥PB.
   ∵∠APB=78°,
  ∴∠AOB=180°- 78°=102°.
  ∴∠ACB=1/2∠AOB=51°.
   当C点在劣弧上时,∠AC′B=180°- ∠ACB = 180°- 51°= 129°. /
  总结评析:本题应对C点的位置进行分类,据C在不同位置求出∠ACB的度数.否则,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漏掉其中的一个解.
  
  4. 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往往可通过多种手段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掌握解决方法的已知问题.如解二元方程组,可以先将其转化为一元方程;解分式方程,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这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它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曹冲称象,就是一个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典型实例.
  例4如图已知在☉O中,AB⊥CD,OE⊥BC于E,求证:OE=1/2AD.
  思路分析:本题让我们联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而O是CD的中点,更让我们确定可能要用到这一定理.而AD与OE没有联系,只有把AD转化为与之等长的DB,才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
  证明:连结DB,∵直径CD⊥AB,
  ∴AD=DB,∴AD=DB.
  又 OE⊥BC,∴ CE=BE.
  又 CO=DO,∴OE=1/2DB,
  ∴OE=1/2AD.
  总结评析:本题利用垂径定理,把AD转化为DB,又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几何题的证明方法◆
  
  做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没有及时总结解题方法.如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两圆相交辅助线的做法问题,怎样添加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等等,这些题目都有其解题规律。同学们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几何同样要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一看题目有些复杂,或是没有思路就望而却步,甚至自我解嘲说,这是给尖子生准备的.不知你想过没有:如果只能做先前讲过的或做过的,又怎么能成为尖子生呢?所以,同学们要勇于探索,开阔思路,在探索中创新,才能真正感受到几何的魅力.
  
  ★编辑/王一鸣
其他文献
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在山间奔驰的列车上,坐着一位老者和一个年轻人,对嘈杂的人群和火车的轰鸣,年轻人皱了皱眉说:“这里的空气真令人窒息。”老者却微笑着说:“我闻到山间野茉莉的清香了。”  老人是个乐观者更是一个智者,他的微笑源于他心中的那朵茉莉。然而,生活中却有太多如那位年轻人般的悲观者。  记得我登长城时,碰巧下雨,心中有些缺憾,责怪天公不作美;然而,母亲却言:“因为下雨,雨中的长城刚柔并济
期刊
学习有关滑轮方面的知识时,有的同学对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以及滑轮组的有关计算掌握不好,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一、判定是否是定滑轮、动滑轮主要是看利用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轴是否跟随物体一起移动.如果物体移动时,轴并不跟随物体一起移动,则该滑轮为定滑轮;如轴与物一起移动,则该滑轮为动滑轮.    二、如图1,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在定滑轮所在的平面上,无论拉力的方向如何,拉力的
期刊
中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连词、介词、情态动词;时态、语态;词义辨析、语序、各种不同的从句及交际用语上。在做单项选择题时,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向同学们介绍6种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直接利用相关语法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已供信息,捕捉到解题线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  —Will you come to the net bars(网吧
期刊
我是一条大大的鲤鱼,我生活的环境周围布满了网。我的众多伙伴都相继被网捕获。我呢,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比如夜间才到岸边去,白天最多在河心露一下面,稍有动静就钻入深水中,才得以活到八岁“高寿”,体重也近二十斤。  然而,我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网住的命运。那天晚上,我悄悄去岸边觅食,突然一道强光射来,我就被什么东西套住了。我左挣右扎,却始终无法摆脱。我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因为我知道自己触网了。我被拖得昏昏
期刊
在分式加减运算中,通分是关键,解题时,若能根据分式的结构特点,使用相应的通分技巧,则不仅可以保证运算的正确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整体通分●  例1计算■-x2-x-1.  解:原式=■-(x2+x+1)=■-■=■-■=■.  二、拆项通分●  例2化简■+■+■+■.  解:原式=(■-■)+(■-■)+(■-■)+(■-■)=■-■=■=■.  三、一次通分● 
期刊
提起笔,心头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被无形的针,轻轻而又固执地点扎……思念起各方的亲友来了!  是的,思念是根针。有时候它扎得我们心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更是甜蜜中旋出的丝丝缕缕的痛感。父母的抚育,师长的教诲,昔日同窗的嬉戏,朋友离别后的失落,乃至家乡邻居的言笑,某个往日经常光顾的小店里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在佳节遥思时都可能忽然丛集心头,仿佛有针尖在心上不轻不重地划过,使得魂
期刊
科技盘点之一:“上天入地”——几代人的梦  “上天入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2004年,这一梦想正在实现之中。  2004年初,投资14亿元的“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正式启动,预计到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奔月”已是“指年可待”。   我国第一个大型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双星计划”也获得了一系列数据,探测卫星一号和探测卫星二号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在太空中珠联璧合,为世界性的空间天气预
期刊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全国各地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以及中考都在进行着改革。综观全国的中考英语改革,一般遵循着这样的思路和命题原则:减少单纯语法知识题并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通过语境的设置,使语法测试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体现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加强试题语境化,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
期刊
☆1.直接判断法。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入手,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注重基础考查或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题目。   ☆2.淘汰排除法。这种方法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先将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备选答案一个一个地排除掉,最后只剩下正确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要求选出错误
期刊
有关相似形的证明题常需要添平行线作为辅助线,同学们感到较难把握,其实平行线的添设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看下面一题的分析.  例已知:如图1,在△ABC中,D是AC上的一点,延长CB到E,使EB=AD,ED交AB于F.  求证:■=■.  分析:此题是证明线段成比例的问题,从条件EB=AD看,无法直接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此时必须添加辅助线才能应用有关定理.从结论看,■是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