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更为突出。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点明了当今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据我了解,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阅读的内容少,教师讲的内容多的现象,这样就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课文信息,教师要适当布置预习任务。叶圣陶曾说过:“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小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学生经过预习,达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民主、和谐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何愁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2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直接的方法,朗读还能更好地训练学生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认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朗读训练我以为要注意几点:首先是在朗读过程中要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其次是在朗读中要用心去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
3 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担心时间不够用,往往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按部就班,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4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培养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中,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其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来培养他们独特的感悟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大多数同学可能会说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这个答案无疑是“标准”答案。但我相信也有学生会提出佩服周瑜,说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都督。还有的会说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难道他们的答案就是错的吗?当然没错。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并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而只有我们老师们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才能让他们养成这种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5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二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指导的有效途径,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理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才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课文信息,教师要适当布置预习任务。叶圣陶曾说过:“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小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学生经过预习,达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民主、和谐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何愁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2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直接的方法,朗读还能更好地训练学生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认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朗读训练我以为要注意几点:首先是在朗读过程中要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其次是在朗读中要用心去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
3 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担心时间不够用,往往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按部就班,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4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培养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中,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其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来培养他们独特的感悟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大多数同学可能会说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这个答案无疑是“标准”答案。但我相信也有学生会提出佩服周瑜,说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都督。还有的会说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难道他们的答案就是错的吗?当然没错。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并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而只有我们老师们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才能让他们养成这种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5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二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指导的有效途径,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理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才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