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西藏拉萨市柳梧村为例

来源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1102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对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拉萨柳梧村为案例的民族地区调查研究表明,经过十余年的城镇化发展,西藏失地农民在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仍存在城市适应问题,但是,城市变迁推动着失地农民习惯的调适并为其带来了利益.在当前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结构状态下,应增加符合农牧区和城市政策并用于失地农民的制度供给.
其他文献
《康导研究月刊》于1947年第8期至1949年第26期刊载了戴新三《后藏环游记》《藏印纪行》等游记作品,详细介绍了其居藏期间“于三十三年春奉派前往(后藏扎什伦布寺)办理布施”
1“全球纺织网”的成立背景“全球纺织网(www.globaltextiles.com)”由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投资,创立于2000年6月,是中国最早一批行业门户网站。经过4年多的发展,目前是中国
班主任,一个教育特殊的岗位,它应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健康的身体,而且要给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件,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Class teacher, a special
刘赞廷撰修的西康、西藏地区四十七县县志,是近代康藏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这部分县志根据编纂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稿本”与“正本”两个版本.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发现正
“鹿王本生”主要讲释迦牟尼前世化成鹿王行善的事迹,并规观众生行善、积累资粮和笃行佛法的故事,其图像版本、经典记载、艺术风格、构图形式、绘画语言等丰富多样,不同时代
“人口—草场—牲畜均衡”对牧区发展有重要意义,但该模式也存在困境。牧区整体上是落后的,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误解。牧区贫困的发生是复杂的,攻破它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把政府的实践与牧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合力。乡镇政府与牧民群众之间的对话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解决“牧区均衡说”的困境,进一步促进牧区整体良性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清末,为了巩固国家的西南边防,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治理,抵御英印政府企图控制西藏进而侵略中国内陆的威胁,清政府在川边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图“筹边援藏”与“固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治藏方略从初步总结向系统凝练的转变.会议明确将“六个必须”发展为“十个必须”,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系统性治理思维.党的
本文基于西藏农牧业的具体区情,认为农牧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农牧民的生存保障。农牧业关系农牧民就业与收入、社会稳定及生态保护等。应在保护广大农牧户利益基础上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当前重点是保障农牧业生产基础性条件,提高村社组织能力,整合土地便利农牧业生产,最后提出跳出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象泉河流域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时代特点鲜明,早期流行三角形大翻领袍服,晚期流行三角形小翻领袍服和对襟袍服.根据石窟窟室面积、供养人壁画所处位置、供养人两性关系及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