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掀起了新一轮的“专升本”热潮,人才需求从数量上得到了解决,但是,人才质量滞后于市场需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一方面能很好地定位新生本院校,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在界定应用型人才内涵和分析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市场需求 能力本位 实践教学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转型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才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研究。1985年,出台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后,各地职大和电大展开了相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的职大和电大,为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核经营管理知识人才指明了方向。到了90年代,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扩展到普通专科院校,这时候关注的焦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新一轮的“专升本”的热潮,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这类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十六大报告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分类,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要求对中国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具有特殊意义,其实质是向高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3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高素质劳动者,以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为基本特点,主要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进行培养;二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以知识技能的应用为基本特点,主要由地方本科院校为主进行培养;三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理论知识的研发为基本特点,主要以研究型大学为主进行培养。因此,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将指向新建本科院校。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指出,2000 年后“专升本”的近 700 所地方本科院校外加 1,000 所高职高专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的多次强调和提倡,说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学术层面探讨或部分院校改革的试点,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定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特征、培养模式等理所当然成为转型时期最为关注的内容。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生产一线的各种技术,如现代化设备及其软件的应用、管理、维护、革新及研发等,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现场不仅需要技术工人,同时还需要大量适合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一线搞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術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以满足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的客观需要。这类人才高职高专和传统本科院校都难达到当下关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转型后的本科院校则肩负起培养此类人才的重任。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
  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是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的一个词,指和人类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的科学。在实践中,人们常把应用科学作为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总称。
  二、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其实也不是个新名词,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务必把握其特征,以便采用正确的培养模式。
  (一)相对性
  “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学上来理解,而不宜笼统而言。以本科教育为例,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旅游管理理论研究而言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二)复合性
  更为重要的是,本科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且本科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应用型人才,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同日而语。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对的,突出实践能力和绘台素质的培养。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著。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此外,还应正确处理应用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三)应用性
  突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强化应用。具体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融合的过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更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更要强调专精实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是要求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到旅游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实训和实习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高素质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创新
  随着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目标的变化,教学模式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运用创新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创新活动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采用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致力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创新。
  (二)加快“产学研”步伐,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库存着大量人才。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脱离了市场需求。因此转型后的本科院校要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加快“产学研”步伐,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系统的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知识、人才、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克服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加强能力的培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的应用型教育。
  2.推行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多证制教育
  所谓多证制教育,就是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除持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及其他的等级证书外,还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本科应用型人才同样可以借鉴高职高专实行的多证制度教育模式,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应用型本科同样可以推行多证书制教育,在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定位在使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无须经过中间培训的过程。因为目前就业市场往往需要有工作经验作为接收的前提条件。推行多证书制教育的教育。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使其零距离上岗。
  (三)建构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是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能力本位”即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为本位选擇课程内容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的。这里所说的课程既包括一般常规意义上的理论
  课程,也包括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构建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从实质上说,实践体验是一种问题解决的“体验学习”。实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通过活动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对实验的真实感。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以期达到在社会服务中深化专业知识,在实习中接受社会考核之效用。
  1.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打破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增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及科研创新性实验。以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熔于一炉。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呈“塔型”结构,即基础宽厚,层次分明,环节严密。
  2.加强实验室的领导。
  实验室是一个学者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学术权力的核心,即要有一个坚强的学术领导,并在此学术核心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努力营造实验室的学术氛围。实验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做科研,尤其要教会学生独立工作。只有教师自身在知识上有所创新,他所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走创新的道路。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一改过去那种纯粹按实验指导书安排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进行实验的做法,让我们的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课题,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亲自操作并验证自己提出的某种假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3.重视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全面规划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可按专业大类设置,并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注意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要把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主干专业上,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庄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朱永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 [J]高教探索,2010.(3)
  [5]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6]付兴锋,张常年,尹天光,肖秀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7]刘焕阳,韩延伦,张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8]陈晔,林铿,孙忠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04)
  [9]赵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
  [10]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的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改变教学观念
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工商业制度、对外经济交往、经济管理制度、金融货币、财政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用表格清晰明了地反映从先秦时期至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经济制度史的
陈智涵同学,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地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
【摘 要】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动机不高,或外部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内部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设计中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就是关注动机设计。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本文概述了ARCS 动机设计模式,并分析了注意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ARCS动机设计模式 初中数学 注意策略  1 ARCS 动机设计模式概述  ARCS 动机设计模式是
对师德修养教育的环节、师德修养的内容、师德修养的方法,以及对师德修养的检验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师德修养教育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试验探讨纳米载铜蒙脱石对猪不同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的影响。取72头健康"杜×大×长"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公母各半)。分别饲喂基础日粮
一、项目教学的意义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软件技术专业对人才的定位普遍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实践环节,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通过大量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中的概念理解与问题求解,哪一样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在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有限的。在数学研究中,数学家在“做”数学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听数学,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美国的数学家对传统教学提出了疑问:“我们现在所教授的是我们正在做的那种数学吗?”讨论这个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涉及到传统的传授数学知识的方式是否有效,是否能调动学生数
【原文欣赏】   《诗shī》曰yuē:“衣yī锦jǐn尚shànɡ絅jiǒng。”恶wù其qí文wén之zhī著zhù也yě。故ɡù君jūn子zǐ之zhī道dào,暗àn然rán而ér日rì章zhānɡ;小xiǎo人rén之zhī道dào,的dì然rán而ér日rì亡wánɡ。  【精彩解說】   《诗经》中说道“穿着华美的锦衣,外面罩着一层套衫”,这是为了避免华美的衣服太过于显露。因此,君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