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在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为基础和支撑。文章以河南区域经济数据为例,分析了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河南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回归分析;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8-0006-02
河南要实现经济飞速增长和社会重大进步,人力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及不断发展是其重要的源泉。在中部地区的9个省份中,无论是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都当属首位。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略中,河南可谓举足轻重。要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作为基础和支撑。人力资本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条件和关键性因素。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其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发展。同时,以人力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面以河南区域经济数据为例,建立相应经济模型,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表1的资料来源主要借助河南省统计年鉴,利用GDP代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个行业人员总数代表人力资源变化,研发和教育投入代表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水平)。
表1:自198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及教育科技发展相关数据
一、模型分析
(一)人力资源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主体,掌握一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将成为经济增长中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劳动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因此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增长。河南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回归模型如下表:
GDP=-4092.826+2.057I+1.150E
上表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E表示社会从业人数。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从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水平十分显著。从相关程度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较大,社会从业总人数次之。上述模型仅仅从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上进行了简要的回归分析。由于对人力资源质量的数据很难获取,因而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在增加人力投入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质量的开发和投入。
(二)产业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产业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不同产业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找出产业间人力资源的流向及不同产业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河南省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国内生产总回归模型如下:
GDP=-3219.735+0.273E1-3.222E2+10.565E3
上表中,E1表示全社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E2表示全社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E3表示全社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由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次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最弱。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必须加快第一产业人员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
(三)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素质指人力资源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人才素质形成受先天影响,但更多受后天教育等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出,同时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较快接受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工具,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增加产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回归模型如下:
GDP=104.820+40.812C2
上表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C2表示财政支出用于科卫文教的总额。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用于科卫文教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水平十分显著。因而,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在增加人力投入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科卫文教的投入。
二、发展区域经济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思考
(一)加大对人力资源质量的开发和投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大对人力资源质量的开发和投入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实施人力资源质量开发战略,就是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发达的教育,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加快区域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这就首先要求增加教育投入,包括普通教育支出,成教支出,社会公共教育支出,应该说所有的这些支出,从现期来看,会减少收益,或者说是对支出者现期收益的一种扣除,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投入与生产性投入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投入是根本不同的,它是一种长期性而非短期性的投资。从模型已证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其教育投资之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大量统计数字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比国民资源增长要快,有人把两者间的差额称为“资源生产力”,这是一种用“无知”的办法对付无知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由此可见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贡献。河南教育投资在逐年上升,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仍然不是很显著,最终会制约人力资源开发,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教育投入,还可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办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1.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目前,河南省劳动力就业市场还不完备,各种就业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尚未建立起来并有效投入运作。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人员结构、流向、重点以及行业优先顺序要进行统筹规划、通盘考虑。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以使之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与培训、人才测评与咨询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拓展包括人事咨询与代理、人才评价和培训等在内的人才市场化服务功能,形成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2.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从模型由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次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最弱。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由此必须加快第一产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现在中技、中专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之改为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提高农民的技能,使第一产业劳动力能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变。
(三)重视教育投入
1.逐步完善和巩固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础,没有基础教育的支撑,任何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都将无从谈起。国外经济学专家研究认为,不同层次的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鉴于河南省的现实人才现状,应该首先在农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多渠道办学,多方共同出资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树立并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使收费义务教育逐步向免费义务教育转变。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永久性课题,高质量的劳动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很难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河南省劳动力素质低,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现状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来应对中部崛起带来的挑战和对人力资源更高的要求。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形成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参与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3.加速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综合性人才奇缺是制约中原崛起的重要因素,这些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少,招生数量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省委、省政府尽快转变战略投资方向,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扩大投资比例,重点发展一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专业,同时按照河南省政府提出的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建成全国一流高校的指导思想,加大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再组建一些适合地级市发展的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每个优秀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又可以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作者简介:姚文喜(1973—),女,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回归分析;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8-0006-02
河南要实现经济飞速增长和社会重大进步,人力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及不断发展是其重要的源泉。在中部地区的9个省份中,无论是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都当属首位。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略中,河南可谓举足轻重。要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作为基础和支撑。人力资本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条件和关键性因素。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其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发展。同时,以人力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面以河南区域经济数据为例,建立相应经济模型,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表1的资料来源主要借助河南省统计年鉴,利用GDP代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个行业人员总数代表人力资源变化,研发和教育投入代表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水平)。
表1:自198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及教育科技发展相关数据
一、模型分析
(一)人力资源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主体,掌握一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将成为经济增长中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劳动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因此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增长。河南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回归模型如下表:
GDP=-4092.826+2.057I+1.150E
上表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E表示社会从业人数。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从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水平十分显著。从相关程度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较大,社会从业总人数次之。上述模型仅仅从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上进行了简要的回归分析。由于对人力资源质量的数据很难获取,因而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在增加人力投入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质量的开发和投入。
(二)产业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产业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不同产业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找出产业间人力资源的流向及不同产业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河南省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国内生产总回归模型如下:
GDP=-3219.735+0.273E1-3.222E2+10.565E3
上表中,E1表示全社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E2表示全社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E3表示全社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由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次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最弱。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必须加快第一产业人员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
(三)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素质指人力资源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人才素质形成受先天影响,但更多受后天教育等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出,同时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较快接受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工具,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增加产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回归模型如下:
GDP=104.820+40.812C2
上表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C2表示财政支出用于科卫文教的总额。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用于科卫文教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水平十分显著。因而,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在增加人力投入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科卫文教的投入。
二、发展区域经济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思考
(一)加大对人力资源质量的开发和投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大对人力资源质量的开发和投入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实施人力资源质量开发战略,就是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发达的教育,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加快区域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这就首先要求增加教育投入,包括普通教育支出,成教支出,社会公共教育支出,应该说所有的这些支出,从现期来看,会减少收益,或者说是对支出者现期收益的一种扣除,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投入与生产性投入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投入是根本不同的,它是一种长期性而非短期性的投资。从模型已证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其教育投资之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大量统计数字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比国民资源增长要快,有人把两者间的差额称为“资源生产力”,这是一种用“无知”的办法对付无知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由此可见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贡献。河南教育投资在逐年上升,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仍然不是很显著,最终会制约人力资源开发,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教育投入,还可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办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1.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目前,河南省劳动力就业市场还不完备,各种就业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尚未建立起来并有效投入运作。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人员结构、流向、重点以及行业优先顺序要进行统筹规划、通盘考虑。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以使之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与培训、人才测评与咨询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拓展包括人事咨询与代理、人才评价和培训等在内的人才市场化服务功能,形成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2.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从模型由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次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最弱。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由此必须加快第一产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现在中技、中专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之改为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提高农民的技能,使第一产业劳动力能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变。
(三)重视教育投入
1.逐步完善和巩固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础,没有基础教育的支撑,任何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都将无从谈起。国外经济学专家研究认为,不同层次的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鉴于河南省的现实人才现状,应该首先在农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多渠道办学,多方共同出资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树立并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使收费义务教育逐步向免费义务教育转变。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永久性课题,高质量的劳动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很难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河南省劳动力素质低,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现状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来应对中部崛起带来的挑战和对人力资源更高的要求。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形成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参与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3.加速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综合性人才奇缺是制约中原崛起的重要因素,这些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少,招生数量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省委、省政府尽快转变战略投资方向,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扩大投资比例,重点发展一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专业,同时按照河南省政府提出的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建成全国一流高校的指导思想,加大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再组建一些适合地级市发展的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每个优秀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又可以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作者简介:姚文喜(1973—),女,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