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从东方的中国、埃及、尼日利亚面具文化,以及西方的古希腊、印第安等面具文化入手。从面具的表现形式、美学、宗教图腾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深层揭露东西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东方 西方 面具
中图分类号:J528.3
无论是宗教信仰、图腾、还是妖魔鬼怪,都是原始先人对于未知世界一种恐惧,当人们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精神寄托。面具只是人们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功能上和图腾、宗教无异。
东方面具文化丰富,有千奇百怪、鬼神味十足的东亚面具,和原始、粗犷的非洲面具,因为日本极其重视面具文化,而且面具文化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本文将不再提及。而西方古代面具在古代相对较少,以至于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面具文化只存在于亚洲和非洲,直到施里曼发现了迈锡尼面具,面具的历史得以改写。
1.东方面具与西方面具
1.1东方面具
中国因其民族的多样性,也使得面具艺术多样,最早的面具的产生可能是为了狩猎,戴上动物面具才能更好地接近动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是:北方满族跳神用的萨满面具;藏族宗教活动中用的藏巴面具;傩舞中用的傩面具。埃及、尼日利亚虽然地理位置位于西方,但因其受东方艺术色彩的影响较大,因此学术界常将他们归为东方。埃及木乃伊面具的作用就是,让白昼飞出去的“巴”(灵魂),回来的时候找到肉体。尼日利亚至今还保存着面具节。
1.2西方面具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是古希腊的发源地。而古希腊的面具无论是从材质上还是面具的功能上都深受古埃及面具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北美印第安的土著居民,他们一般以打渔为生,他们的面具多表现鱼神、月亮神等,普遍带着一种幽默、灵动感,即使是魔鬼面具。
2.面具比较
2.1表现形式比较
2.1.1创作主题与造型结构比较
(1)“虚”与“实”的碰撞
面具的创作主题主要是人、神、鬼、兽。表现人的面具在中国,主要表现的是英雄人物,煞是威风,如关公、张飞等,是古代人们祈求平安、镇宅的一种寄托。在西方,表現的人却有所不同,表现的是国王以及军队,如迈锡尼黄金面具、英国的“里布彻斯特面具”。在东方还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巫术、祈求这些“虚”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人文主义“实”的倾向,歌颂的是战争的胜利,他们开始相信当下的人的力量,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迈向文明的了不起的一步。
(2)“庄重”与“诙谐”
华锐.东智在形容藏族面具艺术时这样说“在制作中更重视严肃性和不变性,严格的规范化制作使宗教面具艺术形式走向程式化和固定化”。[1] 无论是古代造型夸张的萨满面具,朴实、粗犷的藏巴面具,狰狞、严厉的傩面具,还是现代尼日利亚的面具节的严格规定,东方面具都有“庄重”贯穿始终,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爱爱斯基摩人的简单、纯朴却余味隽永的《灵魂面具》中我们看到,一块被削去三分之一木板,仅有的一只眼睛和歪在一边的嘴巴看上去非常协调。仅仅做了简单的挖空处理,整个面具造型却十分洗练、生动、诙谐,这是在祭祀死者的仪式上戴的舞蹈面具,代表死者的灵魂。他们对亡灵具有亲近感和对死亡持乐观态度,具有超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
2.1.2纹样与色彩比较
“含蓄”与“爽朗”
“应该讲一下,中国人典型的美德——耐心,从中国的青铜器、玉器、景泰蓝器以及陶器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这种耐心,它是完全没有时间意识的人才能做到的。”[2] 中国人总能将一件东西赋予很多种含义,单是面具的色彩,就值得我们考究很长时间,不同色彩象征着不同的角色。在藏巴面具中,如深红色是国王的象征;浅红色是大臣的代表;黄色是活佛的象征;蓝色或青色多为猎人面具;而半黑半白代表两面派;白色象征着洁白、纯净、高尚。“在羌姆面具中,有三种色相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具身密之威’的红面具,‘具语密之威’的黄面具,‘具意密之威’的蓝面具。”[3]
中国面具艺术一般采取抽象和具象两种纹样进行装饰。抽象纹样即具有象征意义的圆形或线形的漩涡纹、曲线纹、锯齿纹和弧线纹等进行局部或整体的装饰,亦有面具运用点、线、面进行装饰,颇具构成风味。具象纹样用的较多的是龙凤、饕餮、如意、祥云等吉祥符号,也有用动物和植物进行装饰,亦有些直接用鬼、神等形象进行装饰。印第安海达人的面具也具有丰富的色彩,他们多取纯度较高的红、黄、绿、蓝、黑原色涂画,更加注重色彩的装饰性,颜色爽朗、明快。
2.1.3工艺技法比较
“古朴自然”与“奢华”
东方面具所采用的原材料各种各样,主要是木头、兽皮、泥、纸等。一方面东方森林中有着充足的树木;另一方面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非洲人们也认为有灵性的树木,是面具中的神灵居住的地方。面具除主要构成材料外,还会使用动物皮毛、贝壳、骨头和植物等进行装饰,呈现出原始风格。
威尼斯面具运用巴洛克式的复杂装饰和金、银等鲜明的色彩,营造出华美的效果。装饰采用丙烯酸颜料、金叶(比金箔薄)、银叶、施华洛世奇水晶物件、流苏花边、小珠、考究的织物、羽毛、塔罗牌、皮革和珠宝等等。
2.2美学比较
“神圣”与“亲近”
东方面具多表现出其神圣性,把面具看作神力和神灵符号的化身,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是神灵的载体。例如现在的尼日利亚面具节也有很多禁忌:不能穿鞋、女人只能穿裙子不得着裤装、不能拍照、不能抽烟,不能再游行队伍前纺织等。
西方面具也表现神、鬼,但他们都是采用浪漫的手法,将它们表现为普通的、和蔼可亲的人。如西班牙的面具《潘》,现今发现最早的欧洲塑造神的面具。“潘”是酒神戴奥尼索斯的随从,是希腊神话中的山林之神。
3.艺术与宗教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艺术就是希腊人想象神和认识真理的最高形式。所以诗人和艺术家们对于希腊人来说, 就是他们的神的创造者,这就是说, 艺术家们替希腊民族建立了关于神的事迹、生活和影响的明确观念,因此也就是替他们建立了明确的宗教内容。”[5] 理性的发展,将科学等都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1)宗教往往利用艺术,宣传宗教的真理
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利用艺术手段来使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藏巴面具最早就起源于苯教文化,即民间图腾崇拜和原始祭祀之中,最早的动物面具,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羌姆”面具艺术是在原有图腾崇拜、巫术、拟兽舞等的基础上,吸收佛教与苯教教义形成的。藏巴面具可以说是宗教统治的产物,而隐藏其的是政权的统治。
(2)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在神秘、充满恐惧的原始时代,生存才是首要问题,而巫术被他们认为是生存下来希望。他们想尽办法来表现宗教,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艺术。面具艺术就是他们生存斗争的手段,无论是东方的崇神敬鬼的傩面具、萨满面具、藏巴面具,等待来生的古埃及面具,还是祈求丰收的北美印第安面具,宗教是艺术创作思想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华锐·东智.藏族面具艺术浅识[J].中国藏学,1998(4):111
[2]房龙《人类的艺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10
[3]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47
[4]《老子·二十五章》
[5](德)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朱光潜, 译.商务印书馆, 1996:130
关键词:东方 西方 面具
中图分类号:J528.3
无论是宗教信仰、图腾、还是妖魔鬼怪,都是原始先人对于未知世界一种恐惧,当人们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精神寄托。面具只是人们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功能上和图腾、宗教无异。
东方面具文化丰富,有千奇百怪、鬼神味十足的东亚面具,和原始、粗犷的非洲面具,因为日本极其重视面具文化,而且面具文化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本文将不再提及。而西方古代面具在古代相对较少,以至于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面具文化只存在于亚洲和非洲,直到施里曼发现了迈锡尼面具,面具的历史得以改写。
1.东方面具与西方面具
1.1东方面具
中国因其民族的多样性,也使得面具艺术多样,最早的面具的产生可能是为了狩猎,戴上动物面具才能更好地接近动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是:北方满族跳神用的萨满面具;藏族宗教活动中用的藏巴面具;傩舞中用的傩面具。埃及、尼日利亚虽然地理位置位于西方,但因其受东方艺术色彩的影响较大,因此学术界常将他们归为东方。埃及木乃伊面具的作用就是,让白昼飞出去的“巴”(灵魂),回来的时候找到肉体。尼日利亚至今还保存着面具节。
1.2西方面具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是古希腊的发源地。而古希腊的面具无论是从材质上还是面具的功能上都深受古埃及面具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北美印第安的土著居民,他们一般以打渔为生,他们的面具多表现鱼神、月亮神等,普遍带着一种幽默、灵动感,即使是魔鬼面具。
2.面具比较
2.1表现形式比较
2.1.1创作主题与造型结构比较
(1)“虚”与“实”的碰撞
面具的创作主题主要是人、神、鬼、兽。表现人的面具在中国,主要表现的是英雄人物,煞是威风,如关公、张飞等,是古代人们祈求平安、镇宅的一种寄托。在西方,表現的人却有所不同,表现的是国王以及军队,如迈锡尼黄金面具、英国的“里布彻斯特面具”。在东方还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巫术、祈求这些“虚”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人文主义“实”的倾向,歌颂的是战争的胜利,他们开始相信当下的人的力量,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迈向文明的了不起的一步。
(2)“庄重”与“诙谐”
华锐.东智在形容藏族面具艺术时这样说“在制作中更重视严肃性和不变性,严格的规范化制作使宗教面具艺术形式走向程式化和固定化”。[1] 无论是古代造型夸张的萨满面具,朴实、粗犷的藏巴面具,狰狞、严厉的傩面具,还是现代尼日利亚的面具节的严格规定,东方面具都有“庄重”贯穿始终,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爱爱斯基摩人的简单、纯朴却余味隽永的《灵魂面具》中我们看到,一块被削去三分之一木板,仅有的一只眼睛和歪在一边的嘴巴看上去非常协调。仅仅做了简单的挖空处理,整个面具造型却十分洗练、生动、诙谐,这是在祭祀死者的仪式上戴的舞蹈面具,代表死者的灵魂。他们对亡灵具有亲近感和对死亡持乐观态度,具有超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
2.1.2纹样与色彩比较
“含蓄”与“爽朗”
“应该讲一下,中国人典型的美德——耐心,从中国的青铜器、玉器、景泰蓝器以及陶器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这种耐心,它是完全没有时间意识的人才能做到的。”[2] 中国人总能将一件东西赋予很多种含义,单是面具的色彩,就值得我们考究很长时间,不同色彩象征着不同的角色。在藏巴面具中,如深红色是国王的象征;浅红色是大臣的代表;黄色是活佛的象征;蓝色或青色多为猎人面具;而半黑半白代表两面派;白色象征着洁白、纯净、高尚。“在羌姆面具中,有三种色相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具身密之威’的红面具,‘具语密之威’的黄面具,‘具意密之威’的蓝面具。”[3]
中国面具艺术一般采取抽象和具象两种纹样进行装饰。抽象纹样即具有象征意义的圆形或线形的漩涡纹、曲线纹、锯齿纹和弧线纹等进行局部或整体的装饰,亦有面具运用点、线、面进行装饰,颇具构成风味。具象纹样用的较多的是龙凤、饕餮、如意、祥云等吉祥符号,也有用动物和植物进行装饰,亦有些直接用鬼、神等形象进行装饰。印第安海达人的面具也具有丰富的色彩,他们多取纯度较高的红、黄、绿、蓝、黑原色涂画,更加注重色彩的装饰性,颜色爽朗、明快。
2.1.3工艺技法比较
“古朴自然”与“奢华”
东方面具所采用的原材料各种各样,主要是木头、兽皮、泥、纸等。一方面东方森林中有着充足的树木;另一方面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非洲人们也认为有灵性的树木,是面具中的神灵居住的地方。面具除主要构成材料外,还会使用动物皮毛、贝壳、骨头和植物等进行装饰,呈现出原始风格。
威尼斯面具运用巴洛克式的复杂装饰和金、银等鲜明的色彩,营造出华美的效果。装饰采用丙烯酸颜料、金叶(比金箔薄)、银叶、施华洛世奇水晶物件、流苏花边、小珠、考究的织物、羽毛、塔罗牌、皮革和珠宝等等。
2.2美学比较
“神圣”与“亲近”
东方面具多表现出其神圣性,把面具看作神力和神灵符号的化身,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是神灵的载体。例如现在的尼日利亚面具节也有很多禁忌:不能穿鞋、女人只能穿裙子不得着裤装、不能拍照、不能抽烟,不能再游行队伍前纺织等。
西方面具也表现神、鬼,但他们都是采用浪漫的手法,将它们表现为普通的、和蔼可亲的人。如西班牙的面具《潘》,现今发现最早的欧洲塑造神的面具。“潘”是酒神戴奥尼索斯的随从,是希腊神话中的山林之神。
3.艺术与宗教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艺术就是希腊人想象神和认识真理的最高形式。所以诗人和艺术家们对于希腊人来说, 就是他们的神的创造者,这就是说, 艺术家们替希腊民族建立了关于神的事迹、生活和影响的明确观念,因此也就是替他们建立了明确的宗教内容。”[5] 理性的发展,将科学等都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1)宗教往往利用艺术,宣传宗教的真理
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利用艺术手段来使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藏巴面具最早就起源于苯教文化,即民间图腾崇拜和原始祭祀之中,最早的动物面具,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羌姆”面具艺术是在原有图腾崇拜、巫术、拟兽舞等的基础上,吸收佛教与苯教教义形成的。藏巴面具可以说是宗教统治的产物,而隐藏其的是政权的统治。
(2)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在神秘、充满恐惧的原始时代,生存才是首要问题,而巫术被他们认为是生存下来希望。他们想尽办法来表现宗教,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艺术。面具艺术就是他们生存斗争的手段,无论是东方的崇神敬鬼的傩面具、萨满面具、藏巴面具,等待来生的古埃及面具,还是祈求丰收的北美印第安面具,宗教是艺术创作思想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华锐·东智.藏族面具艺术浅识[J].中国藏学,1998(4):111
[2]房龙《人类的艺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10
[3]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47
[4]《老子·二十五章》
[5](德)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朱光潜, 译.商务印书馆, 199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