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中国人在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表明,千万不要被一些外资大行的名头蒙住,盲目地买入那些根本不知所云的所谓理财产品,否则很可能遭受巨亏甚至血本无归。这些用金钱和血泪换来的教训,非常值得那些希望进行海外配置的投资人借鉴。
前不久,《家族办公室》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海外有11年的资产配置经历的杜女士(化名),她与朋友在海外投资中的种种遭遇,让人触目惊心。为保持采访内容准确性,本刊特以原生态的形式展现相关内容。
1海外现金转移非常麻烦
杜女士主要帮助一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高管配置资产这些高管在股市套现后,美元现金资产多则上亿,少则几千万,多数都放在海外大投行里。在为自己与朋友进行海外理财过程中,她与JP摩根、高盛、瑞银、瑞士信贷、汇丰等大投行都有深度往来。
在海外投资这些年,杜女士的经验有不少,但教训更多。这些教训都是用金钱和血泪换来的,在与本刊记者谈起时,她感慨万千,甚至一时不知从何讲起。她说,在海外配置资产第一个就是转钱特别麻烦,小金额的转账是没有人管的,但是一旦涉及大金额的转账,比如100万美元以上,管控是很严的。不像我们在国内,实在是太方便啦,招商银行一秒钟就转到其他银行了,而且不受任何限制。
据杜女士介绍,在美国,不同人之间汇款,监管特别严,因为国外有反恐法和反腐败法,他需要你提供合同,借钱要提供借钱合同,做生意要提供做生意的合同,买房也要有买房合同:然后还要提供被转移资金者的身份证号码,要求调查你有没有恐怖背景,有没有案底。“我的一些朋友都是上市公司高管,都是公众人物,他们转账也会受到很严格的管控,所以他们在海外的钱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挪动,而且转起来很麻烦。比如说,我要买个产品,钱半年都转不到对方的账户上,这会很麻烦。当然,这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钱不会转到什么坏人那里,银行都会反复跟你核对,转到坏人账户上的可能性很小。”
2海外投资中国人特别容易被骗
当记者问起在和海外投行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时,杜女士脱口而出,就是中国人在海外特别容易被欺骗。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汇丰银行买基金,1千万欧元呀,对方竟然要向他收5%的认购费。后来他没有办法,只有请一个专业的人士来帮助打理。而专业人士就去询问,这么大的客户,你怎么能收取这么高的认购费呢?银行人就说,客户没有问,他当然就按零售客户处理。”她气愤地说。
“就是说,银行不会主动提醒你?”本刊记者特意追问。“那当然,如果收取5%的费用,客户经理是有很高的提成的。收取佣金事小,但这是明显地欺负你不懂。像1千万欧元这么大的客户是完全可以与银行谈判的,不应该收取这么多。所以,国内一些到国外投资的人士真的好天真啊,根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杜女士真是感慨多多。
据她讲,在海外做投资,外资行会给你100多页的全英文合同,你根本看不懂,就算英文还行,但是你不一定懂金融,其中的细节往往也会被忽略。那位朋友买基金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买基金这件事就是在2015年发生的,还不是很早的事,而10年前中国的一些大客户经常遭遇这种事。
杜女士说,前几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比较多,这些公司的老板拥有很多美元,这些人中不少在海外也都是受了很多骗的。第一,这些人很忙,没有时间看几百页的合同:第二,英语好不代表金融水平高,不代表你专业素质好,能够判别产品好坏,所以到处是猫腻,到处是陷阱。
3不要盲目迷信海外大投行
事实上,像杜女士及其朋友的遭遇并不稀奇,这些年,中国人海外投资吃亏上当的比比皆是。前几年,本刊记者接触一些有钱人,他们说在香港被诱骗,购买一家很有名的外资行的一款对冲产品,结果不光本金亏光了,还倒欠不少钱。
对此,杜女士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海外理财这种事时常发生。“2015年我有很多朋友买了一个专门做不良资产的并购基金,JP摩根发的,他们天天给客户打电话,强烈推荐这个产品,说他们特别看好这个基金。于是,有很多中国的投资者买了这个基金,但这个基金却在短短的两个月跌了40%。”
按理说,像摩根这种大型机构推出的产品,不应该出现这种事,因为它有专门部门审核基金,会严格控制基金的回撤,没有很大的回撤的产品他们才会放进自己的篮子中。但这么大的机构,就选了一个这么差的基金卖给中国人。如果说产品不赚钱或者跌一点有可能,但是两个月跌了40%,这不是一般的差了。杜女士的那位朋友,一次就買了500万美元的这种基金,因此,说起来,她还是义愤填膺。“这些私人银行服务的都是高净值客户,对于这些高净值客户,你就应该给他们稳定性,不应该给他们推荐高风险的产品。一个有这么高风险的产品,怎么会选进理财篮子里呢?这说明他们所谓的标准完全是虚设。”
“这个产品在销售时讲没讲回撤度有多少?没说赔偿之类的吗?”本刊记者追问。杜女士强调说没有,事后很多投资者打电话投诉。“最令人生气的是,基金跌的时候他们不通知投资人,因为正常的产品每天都会发净值变化信息给投资人的,但是这次他们一个月都没发。等到净值跌了40%之后,投资人被告知如果不卖掉的话,他们以后也不会再跟踪这个基金了。这是多么恶劣的行为啊!这说明,第一,他们的水平不行,第二,他们没有责任心。”
Q+A
Q根据您的经验,总体来说,中国高净值人群在海外配置资产时,需要注意什么?
A第一,防止经纪人的个人道德风险,小心他不告诉你所有的条款。比如,他告诉你一只债券基金每年有8%的收益,却不告诉你该基金净值会大幅波动甚至亏损。
第二,小心私人银行的利益驱动风险。要搞清楚海外银行赚的是什么钱,他们赚的都是佣金,特别是长期的佣金。所以他们所有行为的目的就是促成交易,最好是频繁的长期的交易,他们最喜欢推荐7年或者10年这样的长期产品了。为什么呢?因为像高盛、摩根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公布半年报和年报,经常会有业绩考核压力。如果他们推荐一只股票给你,他们只能收取一次佣金:如果让你买一只长期基金,他每年都可以收取佣金。但大家千万不要买这种基金,买了就相当于把你套死在里面了,很难出来。
第三,要注意私人银行倒闭或被并购的风险。当年的富国银行并购瑞士信贷的美国私人银行,如果中国客户不跟着经纪人_起跳槽,马上就会沦为无人服务的客户。因为中国客户的经纪人一般都会讲中文,而新的经纪人全是美国人,大多不会中国话,一旦他们跳槽了,中国客户就傻眼了。这时,要赎回的话,不仅手续极为繁琐,对方态度也很官僚,资金到账更是极慢,一般要3个月-6个月,甚至是一年,真是欲哭无泪。
第四,不要盲目买入明星基金。要注意私人银行与一些无良基金勾结,故意让中国客户在不恰当的时间购买一些名人的基金。即使对外资投行一些表现好的基金,也不要买多。2014年,不少中国人都被忽悠购买一位美国前财经高官名下的一只并购基金,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第五,不要随意买信托,外资投行非常热衷于向中国富豪推荐设立信托,在节税等诸多幌子下收取信托管理费,一收就是30年-50年。最恶劣的是,他们甚至按照信托资产的比例收费,把每年只需收取数百最多数千美元的费用,变成了每年收取数万甚至十余万美元的生意。
Q照您这样说,大家真的不要轻易买海外基金。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海外理财呢?
A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我个人认为:
首先,不要期望太高。所谓的稳定投资根本不存在,如果你想高收益,你的风险就很大。每年能有一个5%左右收益的产品就很不错,很难找到有10%收益的。
其次,尽量不要买长期锁定的产品。这类产品套进去了就很难退出,收益怎么样不知道,每年2%的管理费已经收走了。再次,尽量不要买珠宝、石油等衍生产品,里面的套路太深,基本上都是上当受骗。
最后,尽量不要去买结构性产品,风险都是你的,收益大头在银行。
此外,就是在同一年内不要买同一类型的基金,因为从长期看,这些基金的业绩不会有很大差别,如果你在一年内购买的同类基金过多,一旦风险聚集,就有可能面临很大的损失。
Q除了上面所讲的注意事项,您还有其他需要提醒的吗?
A高净值人群最好不要自己盲目与外资银行打交道,合同最好找专业人士看清楚,不光要看投资条款,还要看赎回条款:尽量用自己的钱投资,不要向银行贷款:中国客户要团结,共同聘用专业人士谈判,争取最优条件与最大保护。
前不久,《家族办公室》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海外有11年的资产配置经历的杜女士(化名),她与朋友在海外投资中的种种遭遇,让人触目惊心。为保持采访内容准确性,本刊特以原生态的形式展现相关内容。
1海外现金转移非常麻烦
杜女士主要帮助一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高管配置资产这些高管在股市套现后,美元现金资产多则上亿,少则几千万,多数都放在海外大投行里。在为自己与朋友进行海外理财过程中,她与JP摩根、高盛、瑞银、瑞士信贷、汇丰等大投行都有深度往来。
在海外投资这些年,杜女士的经验有不少,但教训更多。这些教训都是用金钱和血泪换来的,在与本刊记者谈起时,她感慨万千,甚至一时不知从何讲起。她说,在海外配置资产第一个就是转钱特别麻烦,小金额的转账是没有人管的,但是一旦涉及大金额的转账,比如100万美元以上,管控是很严的。不像我们在国内,实在是太方便啦,招商银行一秒钟就转到其他银行了,而且不受任何限制。
据杜女士介绍,在美国,不同人之间汇款,监管特别严,因为国外有反恐法和反腐败法,他需要你提供合同,借钱要提供借钱合同,做生意要提供做生意的合同,买房也要有买房合同:然后还要提供被转移资金者的身份证号码,要求调查你有没有恐怖背景,有没有案底。“我的一些朋友都是上市公司高管,都是公众人物,他们转账也会受到很严格的管控,所以他们在海外的钱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挪动,而且转起来很麻烦。比如说,我要买个产品,钱半年都转不到对方的账户上,这会很麻烦。当然,这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钱不会转到什么坏人那里,银行都会反复跟你核对,转到坏人账户上的可能性很小。”
2海外投资中国人特别容易被骗
当记者问起在和海外投行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时,杜女士脱口而出,就是中国人在海外特别容易被欺骗。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汇丰银行买基金,1千万欧元呀,对方竟然要向他收5%的认购费。后来他没有办法,只有请一个专业的人士来帮助打理。而专业人士就去询问,这么大的客户,你怎么能收取这么高的认购费呢?银行人就说,客户没有问,他当然就按零售客户处理。”她气愤地说。
“就是说,银行不会主动提醒你?”本刊记者特意追问。“那当然,如果收取5%的费用,客户经理是有很高的提成的。收取佣金事小,但这是明显地欺负你不懂。像1千万欧元这么大的客户是完全可以与银行谈判的,不应该收取这么多。所以,国内一些到国外投资的人士真的好天真啊,根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杜女士真是感慨多多。
据她讲,在海外做投资,外资行会给你100多页的全英文合同,你根本看不懂,就算英文还行,但是你不一定懂金融,其中的细节往往也会被忽略。那位朋友买基金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买基金这件事就是在2015年发生的,还不是很早的事,而10年前中国的一些大客户经常遭遇这种事。
杜女士说,前几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比较多,这些公司的老板拥有很多美元,这些人中不少在海外也都是受了很多骗的。第一,这些人很忙,没有时间看几百页的合同:第二,英语好不代表金融水平高,不代表你专业素质好,能够判别产品好坏,所以到处是猫腻,到处是陷阱。
3不要盲目迷信海外大投行
事实上,像杜女士及其朋友的遭遇并不稀奇,这些年,中国人海外投资吃亏上当的比比皆是。前几年,本刊记者接触一些有钱人,他们说在香港被诱骗,购买一家很有名的外资行的一款对冲产品,结果不光本金亏光了,还倒欠不少钱。
对此,杜女士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海外理财这种事时常发生。“2015年我有很多朋友买了一个专门做不良资产的并购基金,JP摩根发的,他们天天给客户打电话,强烈推荐这个产品,说他们特别看好这个基金。于是,有很多中国的投资者买了这个基金,但这个基金却在短短的两个月跌了40%。”
按理说,像摩根这种大型机构推出的产品,不应该出现这种事,因为它有专门部门审核基金,会严格控制基金的回撤,没有很大的回撤的产品他们才会放进自己的篮子中。但这么大的机构,就选了一个这么差的基金卖给中国人。如果说产品不赚钱或者跌一点有可能,但是两个月跌了40%,这不是一般的差了。杜女士的那位朋友,一次就買了500万美元的这种基金,因此,说起来,她还是义愤填膺。“这些私人银行服务的都是高净值客户,对于这些高净值客户,你就应该给他们稳定性,不应该给他们推荐高风险的产品。一个有这么高风险的产品,怎么会选进理财篮子里呢?这说明他们所谓的标准完全是虚设。”
“这个产品在销售时讲没讲回撤度有多少?没说赔偿之类的吗?”本刊记者追问。杜女士强调说没有,事后很多投资者打电话投诉。“最令人生气的是,基金跌的时候他们不通知投资人,因为正常的产品每天都会发净值变化信息给投资人的,但是这次他们一个月都没发。等到净值跌了40%之后,投资人被告知如果不卖掉的话,他们以后也不会再跟踪这个基金了。这是多么恶劣的行为啊!这说明,第一,他们的水平不行,第二,他们没有责任心。”
Q+A
Q根据您的经验,总体来说,中国高净值人群在海外配置资产时,需要注意什么?
A第一,防止经纪人的个人道德风险,小心他不告诉你所有的条款。比如,他告诉你一只债券基金每年有8%的收益,却不告诉你该基金净值会大幅波动甚至亏损。
第二,小心私人银行的利益驱动风险。要搞清楚海外银行赚的是什么钱,他们赚的都是佣金,特别是长期的佣金。所以他们所有行为的目的就是促成交易,最好是频繁的长期的交易,他们最喜欢推荐7年或者10年这样的长期产品了。为什么呢?因为像高盛、摩根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公布半年报和年报,经常会有业绩考核压力。如果他们推荐一只股票给你,他们只能收取一次佣金:如果让你买一只长期基金,他每年都可以收取佣金。但大家千万不要买这种基金,买了就相当于把你套死在里面了,很难出来。
第三,要注意私人银行倒闭或被并购的风险。当年的富国银行并购瑞士信贷的美国私人银行,如果中国客户不跟着经纪人_起跳槽,马上就会沦为无人服务的客户。因为中国客户的经纪人一般都会讲中文,而新的经纪人全是美国人,大多不会中国话,一旦他们跳槽了,中国客户就傻眼了。这时,要赎回的话,不仅手续极为繁琐,对方态度也很官僚,资金到账更是极慢,一般要3个月-6个月,甚至是一年,真是欲哭无泪。
第四,不要盲目买入明星基金。要注意私人银行与一些无良基金勾结,故意让中国客户在不恰当的时间购买一些名人的基金。即使对外资投行一些表现好的基金,也不要买多。2014年,不少中国人都被忽悠购买一位美国前财经高官名下的一只并购基金,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第五,不要随意买信托,外资投行非常热衷于向中国富豪推荐设立信托,在节税等诸多幌子下收取信托管理费,一收就是30年-50年。最恶劣的是,他们甚至按照信托资产的比例收费,把每年只需收取数百最多数千美元的费用,变成了每年收取数万甚至十余万美元的生意。
Q照您这样说,大家真的不要轻易买海外基金。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海外理财呢?
A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我个人认为:
首先,不要期望太高。所谓的稳定投资根本不存在,如果你想高收益,你的风险就很大。每年能有一个5%左右收益的产品就很不错,很难找到有10%收益的。
其次,尽量不要买长期锁定的产品。这类产品套进去了就很难退出,收益怎么样不知道,每年2%的管理费已经收走了。再次,尽量不要买珠宝、石油等衍生产品,里面的套路太深,基本上都是上当受骗。
最后,尽量不要去买结构性产品,风险都是你的,收益大头在银行。
此外,就是在同一年内不要买同一类型的基金,因为从长期看,这些基金的业绩不会有很大差别,如果你在一年内购买的同类基金过多,一旦风险聚集,就有可能面临很大的损失。
Q除了上面所讲的注意事项,您还有其他需要提醒的吗?
A高净值人群最好不要自己盲目与外资银行打交道,合同最好找专业人士看清楚,不光要看投资条款,还要看赎回条款:尽量用自己的钱投资,不要向银行贷款:中国客户要团结,共同聘用专业人士谈判,争取最优条件与最大保护。